三公

历史知识

三公怎么写好看

三公怎么写好看

官名合称。周代已有此称,为最高辅政大臣。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尚书大传》:“天子三公,一曰徒公,二曰司马公,三曰司空公,各兼二卿。”战国至秦习惯用称辅佐君主执掌军政之最高官员。西汉初沿用以称丞相御史大夫等最高官员。成帝绥和元年(前8)以后,罢丞相制,设三公同为宰相,共同执政。以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秩禄同丞相,各自立府,辟僚属,三分相权。东汉改名太尉、司徒、司空,同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亦称三司。爵高禄厚,参议朝政,监察百官,其实际权力因人因时而异。名义上分部九卿,实际上仅行文上下,受成而已,国家机要政务皆由尚书台处理。太尉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得实际主管尚书台政务。每遇灾变,常代人受过,权力虽轻,责罚颇重。东汉末曾罢废。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北齐皆置,但已非行政首脑,多为大臣的加官、赠官,有时备皇帝顾问,参理庶务。虽开府置僚属,但全国的军政要务实由尚书、中书、门下等省分掌。北周罢太尉、司徒、司空,改以太师、太傅、太保号三公,为论道顾问之官,不置府僚。隋复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初仍有僚佐,名义上参议大政,但其位多旷,祭祀时常以他官代摄。唐用作亲王、大臣的加官、荣衔,无职掌,位次三师。晚唐、五代以加藩镇,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作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亦不预政事,除授颇严。政和二年(1112),罢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南宋复为加官。辽代亦有三公之号。金多作为大臣加官、赠官。元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衔。明初地位极尊,与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并号公孤,同为皇帝辅弼大臣,其职至重。建文时一度废除,仁宗时又再度恢复。宣德三年(1428)命其各辍所他职,专侍皇帝左右,咨访政事。后渐成虚衔,用为勋戚大臣加官、赠官的最高荣衔,无职掌、无定员。清代因之。

词语分解

  • 三公的解释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
  • 三的字典解释 三 sān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
  • 公的字典解释 公 gōng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

历史知识推荐:肃纪左司

官署名。清代盛京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康熙元年1662设。与肃纪前司掌十五城狱讼及旗、民交涉案件。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均以满员充任。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三公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