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

历史知识

礼部怎么写好看

礼部怎么写好看

①官名。北魏始置,隋代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北始有礼部,王䛯曾任礼部尚书,然其制不详。 西魏置,大统十二年(546)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建六官府,遂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属春官府。保定四年(564)改礼部为宗,大司礼为礼部,以礼部下大夫长官,下设小礼部上士,辖典瑞、典服、司寂、司玄、治礼、司谒等官属。掌内外九族之差、玉器衣服之令、法门道士之法。隋始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大业三年(607),改侍郎为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龙朔二年(662),更名司礼,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更名春官,神龙元年(705)复旧。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始兼掌贡举,历代沿之。五代沿唐制。北宋初设部事一或二员,以两制及带职朝官充任。掌制科举人,奏补太庙及郊社斋郎、室长、掌坐,都省集议,百官谢贺章表,诸州申报祥瑞,出纳内外牌印,兼管贡院。元丰改制,厘定礼部职掌,始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法。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其事。南宋因之。西夏亦置,其制不详。辽代属南面官,始置于太祖时,初由中书省兼,后属尚书省。金代初与左、右司同署,天眷三年(1140)始分治。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所辖有惠民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与吏、户二部为左三部。至元元年(1264),分置吏礼部。十三年定制,礼部自成一部。设尚书三员,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等。辖侍仪司、拱都指挥使司、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等机构。明初沿元制隶中书省,并辖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四属部。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升部秩。二十九年定部下所属为仪制、祠祭、精膳、主客四清吏司。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以及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并辖铸印局、教坊司等。清沿明制。天聪五年(1631)始设,初以贝勒领部事,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1638),改以承政领部事,下设左、右参政、启心郎、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五年,定尚书满、汉各一人。十五年,定左、右侍郎满、汉均各一人。下属四清吏司如明制。又辖有铸印局、会同四译馆。部内设有司务厅、清档房、汉本房、督催所、当月处等机构,以办理文书等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光禄太常、鸿胪三寺并入。宣统三年(1911),改为典礼院。②北周礼部下大夫之省称。③隋、唐、五代礼部头司。详“礼部司”。④南北朝高昌国八部之一,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⑤渤海国右六司之一,置卿一人。

词语分解

  • 礼部的解释 官署名,清代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文学校贡举的政令
  • 礼的字典解释 礼 (禮) l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
  • 部的字典解释 部 bù 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

历史知识推荐:东㳍洲

在今江苏启东市北长江口外。五代周显德五年958世宗取南唐,闻南唐战舰数百艘泊东㳍洲,将趋海口,扼苏、杭路,遂遣慕容延钊等将水、陆两军循江而下破之。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礼部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