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事名同火不思,风前声胜四条丝

乾隆题陆治四时蔬果卷十六首·其八·枇杷

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题陆治四时蔬果卷十六首·其八·枇杷》

全文:
底事名同火不思,风前声胜四条丝
从来踪迹绝江北,应恨明君出塞时。

乾隆诗词大全

参考注释

底事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火不思

突厥语qobuz的音译。一种弦乐器。约 宋 元 时传入内地。形似琵琶,但颈细,槽有棱角,与琵琶又有不同。《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火不思》:“琵琶直颈者, 宋 以来谓之‘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谈》云:‘浑拨四’形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浑不似也。’后譌为‘浑拨四’。案‘火不思’、‘浑拨四’皆单字还音,非有改造不似义。《长安客话》谓之‘胡拨思’…… 唐 人犹有直颈琵琶、曲颈琵琶之名, 宋 元 始以直颈者名‘火不思’。”参阅 林谦三 《东亚乐器考·关于火不思(浑不似)》。

前声

古典戏曲用语。 元 明 杂剧的每支曲子须标明其所属的宫或调,同一折中宫调相同的各曲,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调名,其后各曲,则标“前声”或“前调”。

乾隆名句,题陆治四时蔬果卷十六首·其八·枇杷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