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全文: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刘禹锡诗词大全

名句书法欣赏

刘禹锡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书法作品欣赏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至公

(1).最公正;极公正。《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吕氏春秋·慎大》:“ 汤 立为天子, 夏 民大説,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 郼 如 夏 ,此之谓至公。”《后汉书·荀彧传》:“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2).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 唐 刘虚白 《献主文》诗:“不知岁月能多少,又著麻*衣待至公。” 宋 欧阳修 《与吴正献公书》:“某向以孤危之迹,当羣论汹涌之时,犹赖至公遏以清议,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印可

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皇情印可,今便奉行。”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序》:“顾独学寡识,安敢以为是。将求印可于先觉之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余不觉大笑,而首肯者再,喜师弟之印可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人从禅师口里取得成佛的印可。”

支郎

(1).称 汉 末、 三国 时僧人 支谦 。 月支国 人,于 东汉 末迁居 吴 地,从 吴 孙权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孙亮 建兴 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 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 隋 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魏吴录》、 宋 道诚 《释氏要览·称谓》。

(2).指 晋 代高僧 支遁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其时 雪浪 洪恩 本讲经法司,而风流文藻,辨博自喜,有 支郎 畜马剪隺之风。”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七:“ 支郎 偏爱马,处士独怜鹤。”参见“ 支公 ”。

(3).泛称僧人。 唐 郑谷 《重访黄神谷策禅者》诗:“初尘芝阁辞禪阁,却访 支郎 是老郎。” 前蜀 韦庄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悵问 支郎 。”

天眼

(1).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大智度论》卷五:“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覩未来。”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2).指天神之眼。《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玉帝天眼一看,果然便向那人道:‘似你这等的功行,便是我这里也无天条可引。’”

(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说。诗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唐 卢仝 《月蚀诗》:“皇天要识物,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见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刘基 《次韵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诗》:“不知妖恠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昳。”

刘禹锡名句,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