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父

作者:杨维桢 朝代:元代

五父原文

灵武储君奋潜邸,飞龙小儿乘势起。
大权世袭脱靴翁,从此门生视天子。
李五父,黄门郎,中书狡计死张后,西内禁兵移上皇。
李五父,唐之悖。
天阙不正市曹诛,半夜盗儿偷首骨。
呜呼,门生不忍丑,尸磔赐葬隆恩酬定策。

诗词问答

问:五父的作者是谁?答:杨维桢
问:五父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杨维桢的名句有哪些?答:杨维桢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灵武

(1).威灵,威武。《后汉书·王常传》:“幸赖灵武,輒成断金。”《北齐书·文宣帝纪》:“奋扬灵武,剋剪多难。” 明 常伦 《过韩信岭》诗:“ 汉 代推灵武,将军第一人。”

(2).地名。 汉 时县名。故城在 宁夏 新城 西北。参见“ 灵武之役 ”。

(3).地名。 唐 置县。故城在今 宁夏 灵武 西北。

储君

被指定的君位继承者

储君,副主也。——《公羊传·僖公五年》何休注

潜邸

亦作“潜邸”。1.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宋 欧阳修 《代人辞官状》:“属潜邸之署官,首膺表擢,陪学黌之讲道,无所发明。” 清 龚自珍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又詔以潜邸之 雍和宫 为奉佛处,以大臣专领之。”

(2).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五十章:“ 成祖 在潜邸时候,已为文人们的东道主。”

飞龙

(1).飞的龙。《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辞·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史记·赵世家》:“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乘飞龙上天。”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画船簫鼓,飞龙鷁首。”

(2).比喻帝王。 唐 韩琮 《公子行》:“别殿承恩泽,飞龙赐渥洼。”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只要在风涛影里慰忠魂,谁想在云霄顶上终日困飞龙。”参见“ 飞龙在天 ”。

(3).传说中的人名。《吕氏春秋·古乐》:“帝 顓頊 好音,乃令 飞龙 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明 杨慎 《凤赋》:“又采 飞龙氏 之篆,陈 帝鸿氏 之砚,书之右书,曰巾几铭;图之左图,为帝命验。”

(4).对人的美喻。《文选·苏武<诗>之二》:“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张铣 注:“龙,美喻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 苏迈 克绳祖武,颇读父书,词苑飞龙,天孙为之夺彩。” 郭沫若 《东风集·人人学习林凤瑞》:“你竟成为了 龙田 地区的空中飞龙!”

(5).鸟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挂白鵠,联飞龙。” 李周翰 注:“飞龙,鸟名。”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飞龙》:“飞龙,鸟名,凤头龙尾,其文五色,以象五方,一名飞廉,一名龙准。”

(6).指骏马。 汉 张衡 《南都赋》:“駟飞龙兮騤騤,振和鸞兮京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於天衢,驾騏驥於万里。”

(7).特指 唐 代御厩中右膊印飞字、左项印龙形的马。

(8).乐章名。《文选·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鵾鷄》、《游弦》,更喝迭奏,声若自然。” 李善 注:“《汉书》曰:房中祠乐有飞龙章。” 唐 李白 有《飞龙引》二首。

(9).即山魈。

(10).仙药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相州 栖灵谷 ,有 乔顺 二子,於此得仙,服飞龙一丸,十年不饥。”

小儿

(1) 小孩子;小儿子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2) 又

两小儿笑曰。

最喜小儿无赖。——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谦称自己的儿子

乘势

趁着势头

大权

政权,也指处理重大问题的权力

世袭

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

世袭财产

脱靴

见“ 脱鞾 ”。

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门生

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后世门生与弟子无别,甚至依附名势者,也自称门生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五父

(1).地名。在今 山东省 曲阜县 东南。《左传·襄公十一年》:“ 季武子 将作三军……乃盟诸 僖閎 ,诅诸 五父 之衢。” 杜预 注:“ 五父衢 ,道名,在 鲁国 东南。” 清 钱谦益 《答唐训导论文书》:“五方之音,变而为鸟语; 五父 之逵,变而为鼠穴。”

(2). 春秋 鲁桓公 之弟 公子佗 的称号。《左传·隐公六年》:“ 五父 諫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杜预 注:“ 五父 , 陈 公子佗 。”

(3). 唐 李揆 对 李辅国 的尊称。《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李揆 当国,以子姓事之,号‘ 五父 ’。”

黄门

(1).宫禁。《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通典·职官三》:“凡禁门黄闥,故号黄门。”

(2).官署名。《汉书·霍光传》:“上乃使黄门画者画 周公 负 成王 朝诸侯以赐 光 。” 颜师古 注:“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故亦有画工。”《汉书·元帝纪》:“詔罢黄门乘舆狗马……假与贫民。” 唐 张说 《玄武门侍射》诗序:“乃命紫微黄门,九卿六事,与熊羆之将,爪牙之臣,合宴焉。” 宋 苏轼 《赐新除太中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吕大防辞免恩命不允诏》:“端揆黄门之任,虚之久矣。”

(3).官名。本 秦 官, 汉 因之。因给事黄门,故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 秦 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中书謁者、黄门、鉤盾、尚方。”后为非宦者充任的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等官的简称。 南朝 梁 江淹 有《萧太尉子姪为领军江州兖州豫州淮南黄门谢启》一文。 胡之骥 题注引《资治通鉴纲目》:“﹝ 萧长懋 ﹞ 昇明 二年,除中书郎,迁黄门侍郎。”又《杂体诗三十首》中有《效潘黄门〈述哀〉》一首, 潘黄门 即指给事黄门侍郎 潘岳 。

(4).宦者,太监。因 东汉 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为宦者充任,故称。《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 李周翰 注:“黄门,阉人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今宫女旷积,而黄门復走州郡,条牒民女。” 唐 杜甫 《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明 何景明 《雷黄门凯旋图歌》:“将军五道催飞符,黄门铁鞚按营垒。”

(5).谓男子不育。《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黄门般吒,无形二形。”原注:“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七:“此云黄门,其类有五:般茶迦,总名,谓具 * 而不生子。二、伊利沙般茶迦,伊利沙,此云妬,谓见他共婬即 * 欲,不见不发。三、扇茶般茶迦,谓本来 * 不满,故不能生子。四、博叉般茶迦,谓半月作男,半月作女;博叉,此云助,谓两半月助成一满月也。五、留拏般茶迦,谓被刑 * ;留拏,此云割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黄门》:“世有男子虽娶妇而终身无嗣育者,谓之天阉,世俗命之曰黄门。”

中书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 、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书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 , 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 中书君 ”。

狡计

狡猾的计策;狡诈的计谋

西内

皇宫西部。《旧唐书·玄宗纪下》:“ 乾元 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内之 甘露殿 。时阉宦 李辅国 离间 肃宗 ,故移居西内。”《宋史·徽宗纪三》:“﹝ 政和 六年九月﹞以西内成,曲赦 京西 。”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世宗崇道教》:“﹝ 嘉靖 四十四年正月﹞上虽修玄西内,而权纲总揽,夜分至五鼓,犹览决章奏。”

禁兵

(1).帝王宫中御用的武器。《汉书·佞幸传·董贤》:“下至 贤 家僮僕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寳。” 汉 张衡 《西京赋》:“武库禁兵,设在兰錡。”

(2).犹禁军。 三国 魏 曹植 《东征赋》序:“ 建安 十九年,王师东征 吴 寇,余典禁兵卫宫省。”《宋书·天文志四》:“ 索头 攻略 青 、 冀 、 兖 三州,禁兵大出。” 宋 欧阳修 《原弊》:“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僱人荷之。”《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宫墙下站满了手持戟戈的禁兵。”

上皇

(1).天帝。《庄子·天运》:“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誚。”

(2). 楚 人亦用以称 东皇太一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王逸 注:“上皇,谓 东皇太一 也。”

(3).太古的帝皇。 汉 郑玄 《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於上皇之世。” 孔颖达 疏:“上皇,谓 伏牺 ,三皇之最先者。” 唐 钱起 《衡门春夜》诗:“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寧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

(4).太上皇的简称。 唐 颜真卿 《皇帝即位贺上皇表》:“伏承陛下命皇太子践祚改元,皇帝上陛下尊号曰上皇天帝。” 唐 黄滔 《马嵬》诗之一:“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上皇於宫中亲择数件与之,贯以献 金 主,果大喜。”

天阙

(1).天上的宫阙。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织女赠牵牛》诗:“惭无二媛灵,託身侍天闕。”

(2).天子的宫阙,亦指朝廷或京都。《宋书·桂阳王休范传》:“便当投命有司,谢罪天闕。”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惠生 在 乌场国 二年,至 正光 三年二月,始还天闕。”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闕致时康。” 清 吴伟业 《题崔青蚓洗象图》诗:“十丈黄尘向天闕,霜天夜踏宫墙月。”

(3).指两峰对峙之处。因其形似双阙,故称。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何必西瞻虎踞,乃建王宫;南望 牛头 ,方称天闕。”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天闕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仇兆鳌 注引 韦述 《东都记》:“ 龙门 号双闕,与大内对峙,若天闕然。”

(4).星名。《史记·天官书》:“两河、天闕间为关梁。”

不正

(1).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论语·子路》:“身不正,虽令不从。” 汉 刘向 《列女传·赵悼倡后》:“ 倡后 淫佚不正,通於 春平君 。”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积之於室,非廉者所为;受之於官,名且不正。”《云笈七籤》卷三二:“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 茅盾 《子夜》十四:“我听说这件事是 屠维岳 理亏,是他自己先做得不正。”

(2).无政,谓政治混乱。《逸周书·武称》:“岠嶮伐夷,併小夺乱,﹝辟﹞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 朱右曾 校释:“不正,犹言无政。”

(3).犹不准确。 唐 李白 《青山独酌》诗:“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4).不纯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甜酒灰酒》:“予以二酒相和味且不正,兼之石灰苦烈,何好之有?”

谓不征税。正,通“ 征 ”。征,赋税。《管子·戒》:“关几而不正,市正而不布。”

市曹

市内商业集中之处。古代常于此处决人犯。《魏书·常山王遵传》:“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餘受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 宋 朱熹 《知南康榜文》:“右出榜 星子 、 都昌 、 建昌县 并市曹,晓諭管下士民父老等,请详前项事理,逐一遵禀。” 宋 朱熹 《知南康榜文》:“切幸特赐开諭,及榜示市曹,仰居民知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押赴市曹,行刑示众。”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 潘锡三 , 汉 人也,以其为汉奸,故立即斩首市曹。”

半夜

(1) 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2) 一夜之半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聊斋志异·促织》

呜呼

(1) 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 指人丧命

呜呼哀战

忍丑

忍受耻辱。《逸周书·祭公》:“厚颜忍丑,时维大不弔哉!”《吕氏春秋·达郁》:“臣尝闻相人於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

隆恩

厚恩,大恩。多指皇恩。 汉 祢衡 《鹦鹉赋》:“恃隆恩於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侯重与王太尉书》:“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恒礼。”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嘱托》:“谋事由人力,隆恩出帝书。”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讷亲》:“朕诚不料十三年以来,加以隆恩渥泽,而 訥亲 之忍心害理,竟至於此。”

定策

(1).亦作“ 定册 ”。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汉书·韩王信传》:“﹝ 韩增 ﹞与大将军 霍光 定策立 宣帝 ,益封千户。”《汉书·赵充国传》:“与大将军 霍光 定册尊立 宣帝 ,封 营平侯 。”《旧唐书·韦嗣立传》:“以定册尊立 睿宗 之功,赐实封一百户。”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李泌 曰:‘赖陛下语臣,使 杨素 、 许敬宗 、 李林甫 之徒承此旨,已就 舒王 图定策之功矣。’” 明 李贽 《读史汇·杨廷和》:“余又怪其不能以事 康陵 者而事 永陵 也,岂其真挟定册之功,或恃 世宗 仁圣,终能听己也耶?”《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 穆宗 崩,太后定策立 德宗 。”

(2).决定方略或策略。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运筹 固陵 ,定策东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庚午,帝还 越州 ,遂定策航海,乃移 四明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二十一年,定策屯田。”

(3).既定的政策方略。 晋 陆机 《辩亡论》下:“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术,敦率遗典,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