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耕者原文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鸟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诗词问答
问:春日耕者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春日耕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苏辙春日耕者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阳气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
(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
(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 李广田 《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 沙汀 《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土脉
亦作“ 土脉 ”。语出《国语·周语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 韦昭 注:“脉,理也。”此谓土壤开冻松化,生气勃发,如人身脉动。后以“土脉”泛指土壤。 唐 韩愈 《苦寒》诗:“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 宋 曾巩 《诸寺观祈雨文》:“春气已中,农功方急,而膏泽未洽,土脉尚乾。”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园杂兴》诗:“土脉正融催觳觫,林阴微合听钩輈。” 清 唐甄 《潜书·性才》:“十月之间,阳虽存而不用,不能疏土脉,鼓万物,谓之无阳。”
见“ 土脉 ”。
老农
年老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长久而经验丰富的农民
一尺
(1).表度量。十寸为一尺。《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水浒传》第八四回:“原来那 天山勇 ,马上惯使漆抹弩,一尺来长铁翎箭,有名唤做一点油。”
(2).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韩诗外传》卷七:“ 子贡 曰:‘两国搆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 赐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市吏於是与 子胥 俱入见王, 王僚 恠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三:“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剑飞。”
春耕
春季播种之前,翻松土地
春耕大忙季节
日出三竿
指日出已经很高,时间不早了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 兰桡。—— 唐· 刘禹锡《竹枝词》
妇子
(1).妻与子。
(2).指妻子儿女。《诗·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后汉书·孔融传》:“初, 曹操 攻屠 鄴城 , 袁 氏妇子多见侵略。” 宋 王安石 《白日不照物》诗:“妇子夜号呼,西南漫为壑。”
妩媚
姿态美好可爱
妩媚忏弱
追随
(1)
(2) 仿效前人的事迹
(3) 跟随
经常追随着他的记者们
纷纭
(1)
(2) 众多而杂乱
众说纷纭
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众多的样子,引申为罗唆,找麻烦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政令
政府发布的法令
终年
(1) 全年;整年
积雪终年不化
(2) 人死亡时的年龄
他终年90岁
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