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厚之诗不类
历史典故
高厚:人名,春秋时齐国大夫。类:法式。 原意是说高厚在宴会上赋诗,不合当时“唱诗一定要和舞蹈相配合”的规定。 后泛指诗文不合规格。语出《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文心雕龙.指瑕》:“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词语分解
- 高厚的解释 1.高度和厚度。左传·定公五年:“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 北齐 邢邵 为文襄帝让尚书令表:“助日月之光华,增天地之高厚。”2.指皇天后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北郊议论:“夫祀者,自有以感於无,自实以通於虚,必以类应类,以气合气,然后可以得而亲,可以冀其格。今祭地於圜丘,以气则非所合,以类则非所应,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3.谓恩德深厚。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官吏皆忘其身家以相
- 不类的解释 1.不善。诗·大雅·瞻卬:“不弔不祥,威仪不类。” 毛 传:“类,善。” 孔颖达 疏:“威仪有不善。” 晋 刘琨 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旧唐书·德宗纪下:“秉心匪彝,自底不类。兇狡成性,扇构多端。”2.作自谦之词,犹不肖。书·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 蔡沉 集传:“不类犹不肖也。” 明 何景明 六子诗序:“六子者皆当世之名士也,予以不类,得承契纳,辅志励益者
历史典故推荐:虚有其表
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不中用。出自五代后唐明宗之语。唐明宗867-933年,名李亶,原名嗣源,代北今山西省北部地区人,因在李克用手下做事,被赐姓李。在后唐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高厚之诗不类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