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红耳赤
历史典故
脸红耳赤怎么写好看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萧殷《桃子又熟了》一:“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陈宜浩《冤家》:“只要我们聚在一起,哪怕是吵得脸红耳赤,心里也是甜滋滋的。”亦作“脸红耳热”。荒煤《父子书记》一:“他忽然像被人窥破秘密似地脸红耳热了。”辛雷《一个爱说梦话的人》:“我想起来了,这些天来,他和研究组长,为这个问题,争论得脸红耳热。”
并列 形容受窘的样子。古华《芙蓉镇》:“黎满庚从来没有被女同志波光闪闪的眼睛这样‘扫描’过,常常脸红耳赤,笨手笨脚,低下脑壳去数凳子脚、桌子脚。”△多用于描写窘态。 →羞羞答答 ↔神色自若 神色不动。也作“脸红耳热”。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萼绿
同“萼绿华”。指仙女。唐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又借指绿萼梅花。宋 吴文英一剪梅.赋处静以梅花枝见赠词:“萼绿灯前,酒带香温。”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脸红耳赤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