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回族自治县
历史地名
在青海省东部,北倚拉脊山,南临黄河。属海东地区。面积2740平方千米。人口23万。是青海省回族聚居区之一。辖6镇、13乡(含5藏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北魏置石城县,为石城郡治。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石城县为化隆县,此为“化隆”地名之始,系当地土语“哇隆”的转音,意为“沟”、“谷”,因境内有哇隆谷得名。隶浇河郡,郡治广威县。北周废浇河郡,置洮河郡。隋废广威县及洮河郡。唐先天元年(712年),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化隆为化成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威县。化成、广威县治均在今县群科镇(古城)。唐末地入吐蕃。清乾隆八年(1743年)设摆羊戎厅,四十三年改名巴燕戎格厅,治今巴燕镇。1913年改为巴戎县,属甘肃省西宁道辖。1928年巴戎县改为巴燕县,由省直辖。1931年复为化隆县。1954年3月1日设立化隆回族自治区(同年9月30日6*批准),驻巴燕镇。省直辖。1955年改称化隆回族自治县,1978年属海东地区。地处祁连山系拉脊山区,南部为黄河谷地。属大陆性高原气候。产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籽。河谷地带盛产蔬菜、瓜果,并以产“三红苹果”和酥梅梨闻名。有麝、岩羊、猞猁、蓝马鸡、雪鸡等野生动物,并产秦艽、羌活、甘草、黄芪、狼毒、冬虫夏草、大黄、党参等药材。特产发菜、蕨菜。矿产有金、铅、锌、镍、石灰石等。工业有水泥、农机修造、建材、硅铁、水电、地毯、采矿、酿造、粮油加工等。临平、五碌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巴燕古遗址、旦斗寺、阿河滩清真寺、夏琼寺。
词语分解
- 化隆的解释 教化隆盛。史记·礼书:“化隆者閎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 周旦 不顾嫌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 女水 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
- 自治县的解释 政行地位与一般县政府平齐的民族自治区划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历史地名推荐:基州
①西魏置,治所在丰乡县 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马良镇。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治所在章山县 今荆门市东南马良镇。七年 624废。②唐武德二年 619 置,治所在延川县 今陕西延川县。寰宇记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化隆回族自治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