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钵
历史官职
捺钵怎么写好看
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兴宗以后捺钵逐渐形成定制,春捺钵在春州鱼儿泊捕鹅,在鸳鸯泺或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张鹰;秋捺钵在庆州伏虎山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这是辽帝从事政治活动的独特形式,通过钓鱼、围猎等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各部酋长的联系。辽诸帝于每年冬夏两季,在冬夏两捺钵召开两次大政会议。会议完毕后,即春水、秋山将届时,皇帝起牙帐,赴春水秋山地点,除由契丹官员全体及应役之人扈从外,并有少数汉人随驾。其人选据《辽史·营卫志》谓:“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契丹官员既全部扈从,则契丹官所管辖的北面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仍可由辽帝随地随时处理。在大政会议之后,汉官自宰相以下大部返于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汉宰相可任命文官县令、录事以下,不须奏闻,县令以上亦可先行堂帖权差,然后于大政会议时取旨,由辽帝加委追认;武官的任命则须奏闻。金沿辽制,在好山好水处建立捺钵,《金史》译为行宫;元代也在北方建驻冬或驻夏的行宫,有时称为刺钵或纳宝。金元的捺钵仅为渔猎而设,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惟清代于热河置行宫,在木兰围场进行秋狩,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举动,仍有辽代捺钵的遗意。
词语分解
- 捺钵的解释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主的行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 捺的字典解释 捺 nà 用手按,抑制:按捺
- 钵的字典解释 钵 (鉢) bō 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钵子
历史官职推荐:总理河漕
官名。明置,掌治理河道。由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担任。见明史·职官二·都察院。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捺钵历史
公众号
赞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