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

历史知识

门下省怎么写好看

门下省怎么写好看

名。、晋、南朝初期为门下诸省的泛称。门下即门之下,其署设于宫禁中,其官得出入宫禁,为皇帝的亲近侍从官员。东汉有门下三寺,即中寺、东寺、西寺。三国魏、西晋门下设侍中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员,与散骑省共平尚书奏事,有异议可以驳奏。东晋时增设西省,以供禁军直宿,遂有“门下三省”之称。当时移中书省纳奏、拟诏、出令之职归门下之散骑省。南朝宋改散骑省为集书省,主掌图书文翰之事。南齐、梁、门下省成为侍中省专称,除内侍诸署、侍奉皇帝生活起居、顾问应对、谏诤纠察等侍从本职外,兼出纳、玺封诏奏,地位渐与中书、尚书比肩。其官上亲皇帝,下接百官,官显职重,多选亲近及美姿容者为之。时号侍中为“门下”,侍郎为“小门下”,或以宰相目之。北魏北齐亦置。隋初废西省,以集书省并入门下省。大业三年(607),并置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五省,以隶门下省之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五局划归殿内省,门下省自是专掌侍从谏诤、审议政令。唐武德三年(620),定制为受命于皇帝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与中书、尚书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诏令,副署后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如有异议,可批改驳还;审阅各种上行文书,驳正违失,提出建议后交中书省进呈皇帝。设侍中二人为长官,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同为宰相,门下侍郎二员为次官,参议朝政。玄宗以后侍中不常置,省务常由侍郎主持。名称在唐代变动不常,先后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名,至开元五年(717)复旧名,此后相沿不改。辽代为南面官署,但已非中枢机构。北宋前期,掌印玺、亲祀、朝会版位,外官及流外考校、覆奏、文武官母妻叙封等赞相礼仪之事,侍中为其长官而极少实拜,其官皆为寄禄官,另置省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官充任。太宗后期,恢复封驳诏奏之制,以同知给事中主其事,未几又设门下封驳,隶银台司,如有封驳事则用门下省印。神宗元丰改制后,职掌受纳全国章奏案牍,依旨分送有关机构;审议中书省、枢密院所拟政令,驳正违失,送呈皇帝批准、玺封后颁下执行。虽设侍中为长官,阙而不授,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其职。南宋建炎三年(1129),与中书省合为“中书门下省”。金初亦置,正隆元年(1156)废。元世祖时,朝议复置,因阿合马等阻议,未设,皇帝祭祀时的礼仪官,仍沿用侍中、门下侍郎等名义,由他官暂摄。

词语分解

  • 门下省的解释 亦省称“ 门下 ”。官署名。 后汉 谓侍中寺。 晋 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 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 承其制。 唐 龙朔 二年改名东台, 咸亨 初复旧称, 武则天 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 初复旧称, 开元 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 因之, 元 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
  • 门下的解释 1 ∶门客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 又如:门下有毛遂。门下二十人3 ∶门生;弟子4 ∶敬辞,称对方窃为门下忧之5 门庭之下 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四比门下之客。比门下之车客。问门下诸客。
  • 省的字典解释 省 shěng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

历史知识推荐:小黄门

官名。东汉始置,由宦官充任。名义上隶属少府,秩六百石。位次中常侍,高于中黄门。侍从皇帝左右,收受尚书奏事,传宣帝命,掌宫廷内外、皇帝与后宫之间的联络。明帝、章帝之世,员额十人,和帝后增至二十人。以后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门下省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