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史部一
作者:纪昀等
○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
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
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
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
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
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
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
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
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
《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
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
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
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
《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
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
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
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
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
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
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
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
之事无质也。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騢》一书诬
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
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
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
宜择而存之矣。
○正史类一
《正史》之名,见於《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版,合宋、辽、
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蒐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
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
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其他训释音义者,如《史
记索隐》之类。掇拾遗阙者,如《补后汉书年表》之类。辨正异同者,如《新唐
书纠谬》之类。校正字句者,如《两汉刊误补遗》之类。若别为编次,寻检为繁,
即各附本书,用资参证。至宋、辽、金、元四《史》译语,旧皆舛谬,今悉改正,
以存其真。其《子部》、《集部》亦均视此。以考校釐订自《正史》始,谨发其
凡於此。
△《史记》·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
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迁事迹具《汉书》本传。少孙据张守节《正义》引
张晏之说,以为颍川人,元、成间博士。又引《褚顗家传》,以为梁相褚大弟之
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故号先生。二说不同。然宣帝末距成
帝初不过十七八年,其相去亦未远也。案迁《自序》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为百三十篇。《汉书》本传称其十篇阙,有录无书。张
晏注以为迁殁之后,亡《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
列传》。刘知几《史通》则以为十篇未成,有录而已,驳张晏之说为非。今考
《日者》、《龟策》二传,并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是为补缀残
稿之明证,当以知几为是也。然《汉志·春秋家》载《史记》百三十篇,不云有
阙,盖是时官本已以少孙所续,合为一编。观其《日者》、《龟策》二传并有
“臣为郎时”云云,是必尝经奏进,故有是称。其“褚先生曰”字,殆后人追题,
以为别识欤。周密《齐东野语》摘《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
劝百而讽一”之语。又摘《公孙弘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焦
竑《笔乘》摘《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皆非迁所
及见。王懋竑《白田杂著》亦谓《史记》止纪年而无岁名,今《十二诸侯年表》
上列一行载庚申、甲子等字,乃后人所增。则非惟有所散佚,且兼有所窜易。年
祀绵邈,今亦不得而考矣。然字句窜乱或不能无,至其全书则仍迁原本。焦竑
《笔乘》据《张汤传赞如淳注》,以为续之者有冯商、孟柳。又据《后汉书·杨
经传》,以为尝删迁书为十馀万言,指今《史记》非本书,则非其实也。其书自
晋、唐以来,传本无大同异。惟唐开元二十三年敕升《史记·老子列传》於《伯
夷列传》上。钱曾《读书敏求记》云尚有宋刻,今未之见。南宋广汉张材又尝刊
去褚少孙所续,赵山甫复病其不全,取少孙书别刊附入。今亦均未见其本。世所
通行惟此本耳。至伪孙奭《孟子疏》所引《史记》“西子金钱事”,今本无之。
盖宋人诈托古书,非今本之脱漏。又《学海类编》中载伪洪遵《史记真本凡例》
一卷,於原书臆为刊削,称即迁藏在名山之旧稿。其事与梁鄱阳王《汉书真本》
相类,益荒诞不足为据矣。注其书者,今惟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尚存。其
初各为部帙,北宋始合为一编。明代国子监刊版,颇有刊除点窜。南监本至以司
马贞所补《三皇本纪》冠《五帝本纪》之上,殊失旧观。然汇合群说,检寻较易,
故今录合并之本,以便观览。仍别录三家之书,以存其完本焉。
△《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裴骃撰。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官至南中郎参军,其事迹附见於《宋书
·裴松之传》。骃以徐广《史记音义》粗有发明,殊恨省略,乃采九经诸史并
《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别撰此书。其所引证,多先儒旧说,张守节《正义》
尝备述所引书目次。然如《国语》多引《虞翻注》、《孟子》多引《刘熙注》、
《韩诗》多引《薛君注》,而守节未著於目,知当日援据浩博,守节不能遍数也。
原本八十卷,隋、唐《志》著录并同。此本为毛氏汲古阁所刊,析为一百三十卷,
原第遂不可考,然注文犹仍旧本。自明代监本以《索隐》、《正义》附入,其后
又妄加删削,讹舛遂多。如《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句下、“高辛
氏有才子八人”句下,俱脱“名见《左传》”四字。《秦始皇本纪》“轻车重马
东就食”句下,脱“徐广曰:一无此重字”八字。《项羽本纪》“其九月会稽守”
句下,脱“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九字。《武帝纪》“祠上帝明堂”句下,脱
“徐广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适二年,故但祀明堂”十八字。“然其效可睹矣”
句下,脱“又数本皆无可字”七字。《河渠书》“岸善崩”句下,脱“如淳曰河
水岸”六字。《司马相如传》“傍徨乎海外”句下,此引“郭璞云:青邱,山名,
上有田,亦有国,出九尾狐,在海外”。《太史公自序》“易大传”句下,此引
“张晏曰:谓《易·系辞》”。监本均误作《正义》。至於字句异同,前后互见。
如《夏本纪》“九江入赐大龟”句下,“孔安国曰出於九江水中”。监本作“山
中”。《孝文本纪》“昌至渭桥”句下,引“苏林曰在长安北三里”。监本多
“渭桥”二字。“祁侯贺为将军”句下,引“徐广曰:姓缯”。监本多一“贺”
字。“当有玉英见”句下,引“瑞应图云:玉英五帝并修则见”。监本作“五常”。
(案“五帝并修”语不可解,似当以监本为是。)“属国悍为将屯将军”句下,
引“徐广曰:姓徐”。监本多一“悍”字。《孝景本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
平为绳侯”句下,引“徐广曰:一作应”。监本多一“平”字。《武帝纪》“自
太主”句下,引“徐广曰:武帝姑也”。监本多“太主”二字。《龟策列传》
“猬辱於鹊”句下,引“郭璞曰:猬憎其意心恶之也”。监本作“而心恶之”。
凡此之类,当由古注简质,后人以意为增益,已失其旧。至坊本流传,脱误尤甚。
如《夏本纪》“沣水所同”句下,引“孔安国曰:澧水所同,同于渭也”。坊本
阙一“同”字。《项羽本纪》“乃封项伯为射阳侯”句下,脱“徐广曰:项伯名
缠字伯”九字。是又出监本下矣。惟《货殖传》“蘖麹盐豉千瓵”句下,监
本引“孙叔敖云:瓵瓦器受斗六升合为瓵(音贻)”。当是“孙叔然”
之讹。此本亦复相同。是校雠亦不免有疏。然终胜明人监本也。
△《史记索隐》·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司马贞撰。贞,河内人,开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贞初受《史记》
於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病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多伤踳驳。又裴骃《集解》旧有
《音义》,年远散佚。诸家《音义》延笃音隐,邹诞生、柳顾言等书亦失传,而
刘伯庄、许子儒等又多疏漏。乃因裴骃《集解》,撰为此书。首注《骃序》一篇,
载其全文。其注司马迁书,则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惟标所注之字,盖经
传别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二卷为述赞一百三十篇,及《补史记条例》。欲
降《秦本纪》、《项羽本纪》为世家,而《吕后》、《孝惠》各为《本纪》。补
《曹》、《许》、《邾》、《吴芮》、《吴濞》、《淮南》世家,而降《陈涉》
於《列传》。《萧何》、《曹参》、《张良》、《周勃》、《五宗》、《三王》
各为一传,而附《国侨》、《羊舌肸》於《管晏》,附《尹喜》、《庄周》於
《老子》,附《韩非》於《商鞅》,附《鲁仲连》於《田单》,附《宋玉》於
《屈原》,附《邹阳》、《枚乘》於《贾生》。又谓《司马相如》、《汲郑》传
不宜在《西南夷》后,《大宛传》不合在《游侠》、《酷吏》之间,欲更其次第。
其言皆有条理。至谓司马迁《述赞》不安,而别为之,则未喻言外之旨。终以
《三皇本纪》,自为之注,亦未合阙疑传信之意也。此书本于《史记》之外别行。
及明代刊刻监本,合裴骃、张守节及此书散入句下,恣意删削。如《高祖本纪》
“母媪”、“母温”之辨,有关考证者,乃以其有异旧说,除去不载。又如《燕
世家》“启攻益事”,贞注曰:“经传无闻,未知其由。”虽失於考据《竹书》
(案今本《竹书》不载此事,此据《晋书·束晳传》所引),亦当存其原文。乃
以为冗句,亦删汰之。此类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为定本,与成矩所刊朱子
《周易本义》,人人明知其非,而积重不可复返。此单行之本,为北宋秘省刊板,
毛晋得而重刻者。录而存之,犹可以见司马氏之旧,而正明人之疏舛焉。
△《史记正义》·一百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唐张守节撰。守节始末未详。据此书所题,则其官为诸王侍读率府长史也。
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作二十卷。盖其标字列注,
亦必如《索隐》。后人散入句下,已非其旧。至明代监本,采附《集解》、《索
隐》之后,更多所删节,失其本旨。如守节所长在於地理,故《自序》曰:“郡
国城邑,委曲详明。”而监本於《周本纪》“子带立为王”句下,脱“《左传》
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十七字。《秦本纪》“反秦於淮南”句
下,脱“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九字。《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句
下,脱“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十九字。《吕后本
纪》“吕平为扶柳侯”句下,脱“汉扶柳县也有泽”七字。《孝景本纪》“遂西
围梁”句下,脱“梁孝王都睢阳,今宋州”九字。“立楚元王子平陆侯”句下,
脱“应劭云:平陆西河县”八字。《孝武本纪》“见五畤”句下,脱“或曰在雍
州雍县南。孟康曰:畤者神灵上帝也”十八字。《晋世家》“是为晋侯”句下,
脱“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十七字。《赵世家》“吾国东
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脱“案:安平县属定州也”八字。“饿死沙邱宫”句下,
脱“《括地志》云: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邱县东三十里,应说是也”二十三字。
《韩世家》“得封於韩原”句下,脱“《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采於韩原故城
也”十六字。《淮阴侯列传》“家在伊卢”句下,脱“韦昭及《括地志》皆说之
也”十字。《货殖列传》“殷人都河西”句下,脱“盘庚都殷墟地属河西也”十
字。“周人都河南”句下,脱“周自平王以后都洛阳”九字。《自序》“戹困鄱”
句下,脱“汉末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田褒《鲁记》曰:灵帝末,汝南陈子
游为鲁相,陈蕃子也,国人为讳而改焉”三十九字。又如《秦本纪》“樗里疾相
韩”句下,此本作“福昌县东十四里”。监本脱“十四里”三字。《货殖传》
“夫燕亦勃碣之间”句下,此本作“碣石渤海在西北”。监本脱“北”字。又守
节徵引故实,颇为赅博。故《自序》曰:“古典幽微,窃探其美。”而监本《夏
本纪》“皋陶作士”句下,脱“士若大理卿也”六字。“於是夔行乐”句下,脱
“若今太常卿也”六字。《周本纪》“作命”句下,脱“应劭云:太仆,
周穆王所置,盖大御众仆之长中大夫也”二十一字。“以应为太后养地”句下,
脱“太后秦昭之母宣太后芊氏”十一字。《秦始皇本纪》“为我遗镐池君”句下,
脱“张晏云:武王居镐,镐池君则武王也,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纣矣,今武
王可伐矣”三十二字。《叙论》“孝明皇帝”句下,脱“班固《典引》云:后汉
明帝永平十七年,诏问班固:太史迁赞语中宁有非耶?班固上表陈秦过失,及贾
谊言奏之”四十二字。《项羽本纪》“会稽守”句下,脱“守音狩,景帝中二年
七月更郡守为太守”十六字。《孝景本纪》“伐驰道树殖兰池”句下,脱“案:
驰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丈而树”十四字。《孝武本纪》“是时上求神君”
句下,脱《汉武帝故事》云:起柏梁台以处神君,长陵女子也。先是,嫁为人妻,
生一男,数岁死,女子悼痛之,岁中亦死。而灵宛若祠之,遂闻言宛若为主,民
人多往请福,说家人小事有验。平原君亦祠之,至后子孙尊贵。及上即位,太后
延於宫中祭之,闻其言不见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为营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
微时,自祷神君,及见其形自修饰,欲与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谓神君曰:‘吾
以神君精洁,故斋戒祈福,今欲淫,此非也。’自绝不复往,神君惭之,乃去也”
一百七十字。“见安期生”句下,脱“《列仙传》云:安期生,琅琊阜乡亭人也。
卖药海边,秦始皇请语三夜,赐金数千万,出於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
舄一量为报,曰:‘后千岁求我於蓬莱山下’”五十九字。“李少君病死”句下,
脱“《汉书起居注》云:‘李少君将去,武帝梦与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乘龙
时从云中云“太一请少君”,帝谓左右“将舍我去矣”。数月而少君病死。又发
棺看,惟衣冠在也’”六十一字。“史宽舒受其方”句下,脱“姓史名宽舒”五
字。《礼书》“疏房床第”句下,脱“疏谓窗也”四字。《律书》“其於十二支
为丑”句下,脱“徐广曰:‘此中阙不说大吕及丑也。’案:此下阙文。或一本
云‘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四十一字。《天官书》
“氐为天根”句下,脱“《星经》云:氐四星为露寝听朝所居,其占明大则臣下
奉度。《合诚图》云:氐为宿宫也。”三十一字。“其内五星五帝坐”句下,脱
“群下从谋也”五字。《楚世家》“伐申过邓”句下,脱“服虔云:邓,曼姓也”
七字。《赵世家》“事有所止”句下,脱“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
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三十一字。“封廉颇为信平君”
句下,脱“言笃信而平和也”七字。《韩世家》“公何不为韩求质於楚”句下,
脱“质子虮虱”四字。又脱“公叔婴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於秦,楚王
听,入质子於韩”二十六字。又脱“次下云,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重明脱不字”
十七字。《田叔列传》“相常从入苑中”句下,脱“堵墙也”三字。《田蚡列传》
“其春,武安侯病”句下,脱“然夫子作《春秋》依夏正”九字。《卫将军列传》
“平阳人也”句下,脱“《汉书》云: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以县吏给事平阳
侯之家也”二十三字。至守节於六书五音,至为详审。故书首有《论字例》、
《论音例》二条。而监本於《周本纪》“惧太子钊之不任”句下,脱“钊音招,
又吉尧反。任,而针反”十一字。《秦始皇本纪》“彗星复见”句下,脱“复,
扶富反。见,行见反”八字。“以发县卒”句下,脱“子忽反,下同”五字。
“佐弋竭”句下,脱“弋音翊”三字。“二十人皆枭首”句下,脱“枭,古尧反。
悬首於木上曰枭”十一字。“体解轲以徇”句下,脱“红卖反”三字。“东收辽
东而王之”句下,脱“王,于放反”四字。“故归其质子”句下,脱“质音致”
三字。“衣服旌旄节旗”句下,脱“旌音精,旄音毛,旗音其”九字。“祗诵功
德”句下,脱“祗音脂”三字。“赭其山”句下,脱“赭音者”三字。“仆射周
青臣”句下,脱“音夜”二字。“上乐以刑杀为威”句下,脱“五孝反”三字。
“二世纪以安边竟”句下,脱“音境”二字。《叙论》“为君讨贼”句下,脱
“于伪反”三字。《项羽本纪》“将秦军为前行”句下,脱“胡郎反”三字。
《高祖本纪》“时时冠之正义音馆”句下,脱“下同”二字。《孝景纪》“天下
乂安”句下,脱“乂音鱼废反”五字。“龙须拔堕”句下,脱“徒果反”三字。
“攀龙胡髯号”句下,脱“户高反,下同”五字。“为且用事泰山”句下,脱
“为,于伪反,将为封禅也”九字。《郑世家》“段出奔鄢”句下,脱“音偃”
二字。《田叔列传》“喜游诸公”句下,脱“喜,许记反,诸公谓丈人行也”十
一字。其他一两字之出入,殆千有馀条,尤不可毛举。苟非震泽王氏刊本具存,
无由知监本之妄删也。
△《读史记十表》·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汪越撰,徐克范补。越字师退,康熙乙酉举人。克范字尧民。皆南陵人。
是书有《后记》一篇,记越初作此书成,以书抵克范曰:“有《读史记十表》一
帙,遍求友人商榷。殊无一人案定子长原《表》,通首讫尾,印证鄙说之是非者,
不解何故。仰惟细加推勘,示明纰缪,以便改订。有补义则亦书於篇,将来授梓”
云云。盖古来增减前人旧本,多在其人之身后。惟此书则同时商榷而补之,故考
校颇为精密。於读史者尚属有裨。考史家之难,在於《表》、《志》。而《表》
文经纬相牵,或连或断,可以考证,而不可以诵读,学者往往不观。刘知几《考
正史例》,至为详悉,而《史通》已有废《表》之论,则其他可知。越等独排比
旧文,钩稽微义。虽其间一笔一削,务以春秋书法求之,未免或失之凿。而订讹
砭漏,所得为多。其存疑诸条,亦颇足正《史记》之牴牾。异乎矉捧一书,纤
毫必为回护者。於史学之中可谓人略我详矣。
△《史记疑问》·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邵泰衢撰。泰衢有《檀弓疑问》,已著录。《史记》采众说以成书,徵
引浩博,不免牴牾。班固尝议其宗旨之乖,刘知几颇摘其体例之谬。至其叙述之
罅漏,先儒虽往往驳正,然未有专著一书抉其疏舛者,泰衢独旁引异同而一一断
之以理。如谓《高祖纪》解纵罪人,坦然回沛之非情实;《留侯世家》诸将偶语
沙中之不可信;《李陵传》兵矢既尽,尚杀匈奴万馀人之言为夸诞。据《功臣表》
汉九年吕泽已死而驳《留侯世家》所纪汉十一年不应又有吕泽。大抵皆参互审勘,
得其间隙,故所论多精确不移。不但如吴缜之纠《新唐书》只求诸字句间也。是
书本与所作《檀弓疑问》,合为一编。今以《檀弓疑问》入《经部》,而是书析
入《史部》,俾各从其类焉。
△《汉书》·一百二十卷(内府刊本)
汉班固撰,其妹班昭续成之。始末具《后汉书》本传。是书历代宝传,咸无
异论。惟《南史·刘之遴传》云: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所撰《汉书》真本,献东宫
皇太子,令之遴与张缵、到溉、陆襄等参校异同,之遴录其异状数十事。以今考
之,则语皆谬妄。据之遴云: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年五月二十日己酉郎班固上,
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案:固自永平受诏修《汉书》,至建初中乃成。又《班
昭传》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是此
书之次第续成,事隔两朝,撰非一手,之遴所见古本既有纪、表、志、传,乃云
总於永平中表上,殆不考成书之年月也。之遴又云:古本《叙传》号为《中篇》,
今本为《叙传》。又今本《叙传》载班彪事行,而古本云彪自有传。夫古书叙皆
载於卷末,固自述作书之意,故谓之叙;追溯祖父之事迹,故谓之传。后代史家,
皆沿其例。之遴谓原作《中篇》,文系篇末,“中”字竟何义也。至云彪自有传,
语尤荒诞。彪在光武之世举茂才,为徐令,以病去官,后数应三公之召,实为东
汉之人。惟附於《叙传》,故可於况伯斿穉之后详其生平。若自为一传,列於
西汉,则断限之谓何。奚不考《叙传》所云起元高祖,终於孝平、王莽之诛乎?
之遴又云,今本纪及表志列传不相合为次,而古本相合为次,总成三十八卷。案:
固自言,纪、表、志、传凡百篇,篇即卷也。是不为三十八卷之明证。又言述纪
十二,述表八,述志十,述列传七十。是各为次第之明证。且《隋志》作一百十
五卷,今本作一百二十卷,皆以卷帙太重,故析为子卷。(今本纪分一子卷,表
分二子卷,志分八子卷,传分九子卷。)若并为三十八卷,则卷帙更重。古书著
之竹帛,殆恐不可行也。之遴又云:今本《外戚》在《西域》后,古本次《帝纪》
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孝武六子》、《宣元六
王》杂在诸传中,古本诸王悉次《外戚》下,在《陈项传》上。夫纪、表、志、
传之序,固自言之。如之遴所述,则传次於纪,而表、志反在传后。且诸王既以
代相承,宜总题《诸王传》,何以《叙传》作《高五王传第八》、《文三王传第
十七》、《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宣元六王传第五
十》耶?且《汉书》始改《史记》之《项羽本纪》、《陈胜世家》为《列传》,
自应居《列传》之首,岂得移在《诸王》之后。其述《外戚传第六十七》、《元
后传第六十八》、《王莽传第六十九》,明以王莽之势成於元后,史家微意寓焉。
若移《外戚传》次於《本纪》,是恶知史法哉。之遴又引古本述云:“淮阴毅毅,
仗剑周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化为侯王,云起龙骧。”然今“芮尹江湖”句
有《张晏注》,是晏所见者即是今本。况《之遴传》所云献太子者谓昭明太子也。
《文选》载《汉书述赞》云:“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云
起龙骧,化为侯王”,与今本同。是昭明亦知之遴所谓古本者不足信矣。自汉张
霸始撰伪经,至梁人於《汉书》复有伪撰古本。然一经考证,纰缪显然。颜师古
注本冠以《指例六条》,历述诸家,不及之遴所说,盖当时已灼知其伪。李延寿
不讯端末,遽载於史,亦可云爱奇嗜博,茫无裁断矣。固作是书,有受金之谤,
刘知几《史通》尚述之。然《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徵贿鬻笔之愆,公理辨
之究矣。”是无其事也。又有窃据父书之谤。然《韦贤》、《翟方进》、《元后》
三传俱称“司徒掾班彪曰”。《颜师古注》发例,於《韦贤传》曰:“《汉书》
诸赞皆固所为。其有叔皮先论述者,固亦显以示后人。”而或者谓固窃盗父名,
观此可以免矣。”是亦无其事也。《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然唐人多不
用其说。故《猗觉寮杂记》称:“师古注《汉书》,魁梧音悟,票姚皆音去声。”
杜甫用魁梧、票姚皆作平声。杨巨源诗“请问汉家谁第一,麒麟阁上识酂侯”,
亦不用“音赞”之说。殆贵远贱近,自古而然欤。要其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
臣之目。固不以一二字之出入,病其大体矣。
△《班马异同》·三十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旧本或题宋倪思撰,或题刘辰翁撰。杨士奇《跋》曰:“《班马异同》三十
五卷,相传作於须溪。观其评泊批点,臻极精妙,信非须溪不能。而《文献通考》
载为倪思所撰,岂作於倪而评泊出於须溪耶。其语亦两持不决,”案《通考》之
载是书,实据《直斋书录解题》。使果出於辰翁,则陈振孙时何得先为著录?是
固可不辨而明矣。是编大旨,以班固《汉书》多因《史记》之旧而增损其文,乃
考其字句异同以参观得失。其例以《史记》本文大书,凡《史记》无而《汉书》
所加者则以细字书之,《史记》有而《汉书》所删者则以墨笔勒字旁。或《汉书》
移其先后者则注曰《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或《汉书》移入别篇者则注曰
《汉书》见某传。二书互勘,长短较然,於史学颇为有功。昔欧阳棐编《集古录》
跋尾,以真迹与集本并存,使读者寻删改之意,以见前人之用心。思撰是书,盖
即此意。特棐所列者一人之异同,思所列者两人之异同,遂为创例耳。其中如
“戮力”作“戮力”、“沉船”作“湛船”、“由是”作“繇是”、“无状”作
“亡状”、“鈇质”作“斧质”、“数却”作“数卻”之类,特今古异文。“半
菽”作“芋菽”、“蛟龙”作“交龙”之类,特传写讹舛。至於“秦军”作“秦
卒”、“人言”作“人谓”、“三两人”作“两三人”之类,尤无关文义。皆非
有意窜改。思一一赘列,似未免稍伤繁琐。然既以“异同”名书,则只字单词,
皆不容略。失之过密终胜於失之过疏也。至《英布》、《陈涉》诸传,轶而未录。
明许相卿作《史汉方驾》,始补入之。则诚千虑之一失矣。思字正甫,湖州归安
人。乾道二年进士。历官宝文阁学士,谥文节。事迹具《宋史》本传。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内府刊本)
《后汉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宋范蔚宗撰。唐章怀太子贤注。
蔚宗事迹具《宋书》本传。贤事迹具《唐书》本传。考《隋志》载范《书》九十
七卷,新、旧《唐书》则作九十二卷,互有不同。惟《宋志》作九十卷,与今本
合。然此书历代相传,无所亡佚。考《旧唐志》又载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一百
卷。今本九十卷,中分子卷者凡十。是章怀作注之时,始并为九十卷,以就成数。
《唐志》析其子卷数之,故云一百。《宋志》合其子卷数之,故仍九十。其实一
也。又隋、唐《志》均别有蔚宗《后汉书论赞》五卷,《宋志》始不著录。疑唐
以前《论赞》与本书别行,亦宋人散入书内。然《史通·论赞篇》曰:“马迁自
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蔚宗改彼《述》
名,呼之以《赞》。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蔚宗后书,乃各附本
事,书於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序。夫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
黩弥甚。亦犹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云云。则唐
代范书《论赞》已缀卷末矣。史志别出一目,所未详也。范撰是书,以《志》属
谢瞻。范败后,瞻悉蜡以覆车,遂无传本。今本八《志》凡三十卷,别题梁剡令
刘昭注。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乃宋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建议校勘,以昭所注
司马彪《续汉书志》与范《书》合为一编。案《隋志》载司马彪《续汉书》八十
三卷,《唐书》亦同。宋志惟载刘昭《补注后汉志》三十卷,而彪书不著录。是
至宋仅存其《志》,故移以补《后汉书》之阙。其不曰《续汉志》而曰《后汉志》
是已并入范《书》之称矣。或谓郦道元《水经注》尝引司马彪《州郡志》,疑其
先已别行。又谓杜佑《通典》述科举之制,以《后汉书》、《续汉志》连类而举,
疑唐以前已并八《志》入范《书》,似未确也。自八《志》合并之后,诸书徵引,
但题《后汉书》某志。儒者或不知为司马彪书,故何焯《义门读书记》曰:“八
《志》,司马绍统之作。(案绍统彪之字也。)本汉末诸儒所传,而述於晋初。
刘昭注补,别有《总叙》。缘诸本或失载刘《叙》,故孙北海《藤阴劄记》亦误
出蔚宗志律历之文”云云。考洪迈《容斋随笔》,已误以八《志》为范《书》,
则其误不自孙承泽始。今於此三十卷并题司马彪名,庶以祛流俗之讹焉。
△《补后汉书年表》·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熊方撰。方字广居,丰城人,由上舍生官至右迪功郎,权澧州司户参军。
是书前后《进表》,不著年月。表中有“皇帝陛下奋神武以拨乱,致太平而中兴,
仰稽圣功,同符光武”之语。又有“洒宸翰於九经,永光庠序;焕云章於八法,
冠绝锺王”之语。御书《太学石经》乃高宗时事,则方为南渡初人矣。昔司马迁
作《史记》,始立十《表》。《梁书·王僧虔传》称其旁行斜上,体仿周谱,盖
三代之遗法也。班固八《表》,实沿其例。范蔚宗作《后汉书》,独阙斯制,遂
使东京典故,散缀於范传之内,不能丝联绳贯,开帙厘然。方因作此编,补所未
备。凡《同姓侯王表》二卷、《异姓诸侯表》六卷、《百官表》二卷。其所证据,
一本范氏旧文,义例则仿之前书,而稍为通变。如《王子外戚恩泽诸侯表》皆不
复分析,惟各书其状於始封之下,而以功以亲自可了如指掌。又百官虽因西汉,
而废置不一。方取刘昭之《志》,自太傅至河南尹凡二十有三等,以系於年,而
除拜薨免之实悉见。其贯穿钩考,极为精详。纲目条章,亦俱灿然有法。惟中间
端绪繁密,故踳驳之处亦间有之。如海昏侯会邑、安众侯松,其肇封固自西汉,
而前书皆云今见为侯。则明章以后尚嗣封弗绝,自应在东京列侯之数。虽史文阙
略,不能得其传世之详。亦当标其国号名属,而注云后阙,始合史法。方乃因其
世系无徵,遂黜其名,仅以“见前书《王子侯表》”一语附识篇末。审如是,则
城阳恭王祉亦见前书《王子侯表》,何以此书又得载入乎?此其为例不纯者也。
又如伏完乃伏湛七世孙,袭封不其侯,见於《湛传》及《皇后纪》者甚明。惟袁
宏《汉纪》有建安元年封董承、伏完十三人为列侯之文,范史误采入《本纪》中。
方不加考辨,於伏湛下既书侯完嗣爵,而孝献时诸侯表内又别出一列侯伏完,殊
为复舛。又《皇后纪》称完为屯骑校尉,建安十四年卒,子典嗣。是曹操弑伏后
时完已先卒,故史但称操杀后兄弟宗族而不及完。方乃误以为曹操所诛国除,而
於侯典一代竟不列入。又如汉寿亭侯世但称寿亭侯,沿习旧讹,未能纠正。此其
考核偶疏者也。又汉制以太傅至将军为五府。自大将军、车骑将军、度辽将军以
外,其馀杂将军号随时建置,见於纪传者尚多。乃於《百官表》内概不之及,颇
伤阙漏。此其采摭之未备者也。凡此数端,皆为所短。要其经纬周密,叙次井然,
使读者按部可稽,深为有裨於史学。《丰城县志》称方作是书,自题其堂曰“补
史”。其深自矜重,殆亦非徒然矣。
△《两汉刊误补遗》·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吴仁杰撰。仁杰有《易图说》,已著录。是书前有淳熙己酉曾绛《序》,
称仁杰知罗田县时自刊版。又卷末有庆元己未林瀛《跋》,称陈虔英为刊於全州
郡斋。殆初欲刊而未果,抑虔英又重刊欤。旧刻久佚,此本乃朱彝尊之子昆田抄
自山东李开先家,因传於世。据其标题,当为刘攽《两汉书刊误》而作,而书中
乃兼补正刘敞、刘奉世之说。考赵希弁《读书附志》,载《西汉刊误》一卷,
《东汉刊误》一卷,称刘攽撰。《文献通考》载《东汉刊误》一卷,引《读书志》
之文,亦称刘攽撰。又载《三刘汉书标注》六卷,引《读书志》之文,称刘敞、
刘攽、刘奉世同撰。又引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别本题公非先生刊误。其实一
书。徐度《却埽编》引攽所校《陈胜》、《田横》传二条,称其兄敞及兄子奉世
皆精於《汉书》。每读,随所得释之,后成一编,号《三刘汉书》。以是数说推
之,盖攽於前后《汉书》初各为《刊误》一卷,赵希弁所说是也。后以攽所校
《汉书》与敞父子所校合为一编,徐度所记是也。然当时乃以攽书合於敞父子书,
非以敞父子书合於攽书,故不改敞父子《汉书标注》之名,而《东汉》一卷,无
所附丽,仍为别行,则马端临所列是也。至别本乃以攽书为主,而敞、奉世说附
入之,故仍题《刊误》之名,则陈振孙所记是也。厥后遂以《东汉刊误》并附以
行,而《两汉刊误》名焉。仁杰之兼补三刘,盖据后来之本,而其名则未及改也。
《文献通考》载是书十七卷,《宋史·艺文志》则作十卷。今考其书,每卷多者
不过十四页,少者仅十二页,势不可於十卷之中析出七卷。而十卷之中补前汉者
八卷,补后汉者仅二卷,多寡亦太相悬。殆修《宋史》时已佚其七卷,以不完之
本著录欤。刘氏之书,於旧文多所改正,而随笔标记,率不暇剖析其所以然。仁
杰是书,独引据赅洽,考证详晰,元元本本,务使明白无疑而后已,其淹通实胜
於原书。虽中间以“麟止”为“麟趾”之类,间有一二之附会。要其大致,固瑕
一而瑜百者也。曾绛《序》述周必大之言,以博物洽闻称之,固不虚矣。
△《三国志》·六十五卷(内府刊本)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
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
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
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
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
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
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
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
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於魏文,而
托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纪》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宋元嘉中,裴松之
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已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
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
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
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
“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钟繇传》
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蒋济传》中引《列异传》一条,
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此类凿空语怪,凡十馀处,悉与本事
无关,而深於史法有碍,殊为瑕颣。又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
训诂,引证故实。故於《魏志·武帝纪》“沮授”字则注“沮音菹”。“獷平”
字则引《续汉书·郡国志》注“獷平,县名,属渔阳”。“甬道”字则引《汉
书》“高祖二年与楚战,筑甬道”。“赘旒”字则引《公羊传》。“先正”字则
引《文侯之命》。“释位”字则引《左传》。“致届”字则引《诗》。“绥爰”
字,“率俾”字,“昏作”字则皆引《书》。“纠虔天刑”字则引《国语》。至
《蜀志·郤正传·释诲》一篇,句句引古事为注,至连数简。又如《彭羕传》之
“革”不训老,《华佗传》之“旉”本似专,《秦宓传》之“棘”、“革”异文,
《少帝纪》之“叟”、“更”异字,亦间有所辨证。其他传文句,则不尽然。然
如《蜀志·廖立传》首,忽注其姓曰“补救切”。《魏志·凉茂传》中,忽引
《博物记》注一“繦”字之类。亦间有之。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
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
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
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三国志辨误》·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莫详时代。《苏州府志》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
长洲人。少从何焯游,博通经史,淹贯群籍。长於考订,凡讹谬处能剖析毫芒。
所著书凡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然考《义门读书记》中有何
焯所校《三国志》三卷,其《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著帽披缥绫半褎袖”
一条,称“褎”、“袖”古今字。少章疑下一字衍,检《宋书·五行志》果然云
云。此书不载此条,则又似非景云作。疑不能明,阙所不知可也。《三国志》简
质有法,古称良史,而牴牾亦所不免。如孙权之攻合肥,魏、吴二《志》先后不
同,当时已为孙盛所议。明以来南北监本,传写刊刻,脱误尤多。是书所辨陈书
及裴注之误,凡《魏志》二十八条、《蜀志》八条、《吴志》二十一条。其间於
字之讹异者,如《三少帝纪》“定陵侯繁”,“繁”当作“毓”:“少府褒”,
“褒”当作“袤”之类。於文之倒置者,如正元二年八月戊辰不当在辛未后之类。
於正文与注淆乱者,如《王肃传》评末附刘寔语,本裴注所引之类。於原本之阙
佚者,如徐详不当附《胡综传》之类。并参校异同,各有根据。虽所辨仅数十条,
不能如何焯书校正之详,而不似焯之泛作史评。又大抵以前后文互相考证,参以
《后汉书》、《晋书》,不能如杭世骏书徵据之博,而亦不似世骏之蔓引杂说。
其抉摘精审之处,要不减三刘之於《西汉书》、吴缜之於《五代史》也。
△《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杭世骏撰。世骏有《续方言》,已著录。是书补裴松之《三国志注》之
遗,凡《魏志》四卷,《蜀志》、《吴志》各一卷。松之注捃摭繁富,考订精详,
世无异议。世骏复掇拾残剩,欲以博洽胜之。故细大不捐,瑕瑜互见。如某人宅
在某乡,某人墓在某里,其体全类图经。虞荔之《鼎录》,陶弘景之《刀剑录》,
皆按年编入。而《锺繇》等传《书评》、《书品》,动辄连篇。其例又如杂记。
至於神怪妖异,如嵇康见鬼、诸葛亮祭风之类。稗官小说,累牍不休,尤诞谩不
足为据。他如魏文帝角中弹棋,裴注已引《博物志》,而又引《世说》。曹操之
发邱摸金,裴注已载陈琳檄,而又引《宋书·废帝纪》。书各有异,而事迹不殊,
亦何取乎屋上之屋。至於崔琬捉刀,刘孝标《世说注》中已辨裴启《语林》之误,
乃弃置刘语而别引《史通》之文。张飞豹月乌本出叶廷珪《海录碎事》,乃明标
叶书,又冠以《汇苑》之目。大抵爱博嗜奇,故蔓引卮词,多妨体要。又《异苑》
王粲识礜石事,佚其荆州刘表数言。诸葛亮《梁甫吟》不载出《艺文类聚》。辗
转稗贩,疏漏亦多。然如《魏文帝纪》之王凌谢亭侯一条、《明帝纪》之孔晏乂
一条、陈泰年三十六一条、《臧洪传》之徐众一条、《崔琬传》之陈炜一条、
《华歆传》之东海郡人一条、严包交通一条、《蒋济传》之弊勉一条、《张辽传》
之大呼是名一条、《楚王彪传》之徙封白马一条、《蜀志·先主传》之谯周为从
事一条、《后主传》之不置史官一条、《诸葛亮传》之躬耕南阳一条、《邓芝传》
之廖化襄阳人一条、《吴志·孙休传》二子之名一条、《太史慈传》之神亭一条、
《黄盖传》之黄子廉一条、《贺齐传》之徐盛失矛一条,皆参校异同,颇为精核。
馀如黄初五经课试之法,王昶考课五事之目,司马芝复钱之议,王肃秘书监之表,
王象、缪袭之撰《皇览》,引《正义》辨郑玄解稽古同天之讹,引《后汉书注》
证宗贼之义,引《风俗通》证周生为复姓,引《困学纪闻》证况长宁为蜀人,亦
皆足以资考证。故书虽芜杂,而亦未可竟废焉。
末附《诸史然疑》一卷,亦世骏所撰,皆纠史文之疏漏。凡《后汉书》十四
条、《三国志》六条、《晋书》三条、《宋书》三条、《魏书》八条、《北史》
六条、《陈书》三条,盖后人抄其遗稿,录之成帙。其中引《史通》一条,云:
“习凿齿以刘为伪国者,盖定邪正之途,明顺逆之理尔。而檀道鸾称其当桓氏执
政,故撰此书,欲以绝彼瞻乌,防兹逐鹿。审若所言,则凿齿似未尝尊蜀者。”
案:此条见《史通·探赜篇》。核其上下文义,盖传写《史通》者误於“以刘”
二字之上脱一“不”字。其《称谓篇》中自注有曰:“习氏《汉晋春秋》以蜀为
正统,其叙事皆谓蜀先主为昭烈帝。”本书之内,证佐甚明。近时浦起龙刻《史
通》,以此句文义违背,改刘为魏,犹无大害。世骏竟据误本,遽发创论,殊失
之不考。牛继马后一条,责《晋书》不当袭旧史。全因《史通》之说,亦不免剿
袭。至於三老五更一条,据《杨赐》、《伏恭》、《周泽》三传补杜佑《通典》
之阙,则蔓延於本书之外,於《后汉书》绝不相关。亦为自乱其例。然大致订讹
考异,所得为多,於史学不为无补。以篇页无多,附载《三国志补注》之后。今
亦并录存之,以资参订云。
△《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
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
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
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於王隐、虞预、
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
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
晋阳秋》,并见徵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於众论者乎。考
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於太宗之御撰。夫典
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
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
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
·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於非罪,后加赠祭。而
《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於《周处》、《孟观》等传。又《太平御览》引王
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
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
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於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
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
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於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
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
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
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
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
《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
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於末焉。
△《宋书》·一百卷(内府刊本)
梁沈约撰。约事迹具《梁书》本传。约表上其书,谓《本纪》、《列传》缮
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诸志,须成续上。今此书有纪、志、传
而无表。刘知几《史通》谓此书为《记》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
卷,不言其有《表》。《隋书·经籍志》亦作《宋书》一百卷,与今本卷数符合。
或唐以前其《表》早佚,今本卷帙出於后人所编次欤。以《志》序考之,称凡损
益前史诸志为八门。曰《律历》、曰《礼》、曰《乐》、曰《天文》、曰《五行》、
曰《符瑞》、曰《州郡》、曰《百官》。是《律历》未尝分两门。今本总目,题
“卷十一志第一志序,卷十二志第二历上,卷十三志第三历下”,而每卷细目,
作“志第一律志序,志第二历上,志第三历下”。则出於后人编目,强为分割,
非约原本之旧次,此其明证矣。八《志》之中,惟《符瑞》实为疣赘。《州郡》
惟据《太康地志》及何承天、徐爰原本,於侨置创立,并省分析,多不详其年月,
亦为疏略。至於《礼志》合郊祀、祭祀、朝会、舆服总为一门,以省支节。《乐
志》详述八音众器及鼓吹铙歌诸乐章以存义训,如《铎舞曲》、《圣人制礼乐篇》,
有声而词不可详者,每一句为一断,以存其节奏,义例尤善。若其追述前代,晁
公武《读书志》虽以失於限断为讥。然班固《汉书》增载《地理》,上叙九州;
创设《五行》,演明鸿范。推原溯本,事有前规。且魏、晋并皆短祚,宋承其后,
历时未久,多所因仍。约详其沿革之由,未为大失,亦未可遽用纠弹也。观《徐
爰传》述当时修史,议为桓玄等立传。约则谓桓玄、卢循等身为晋贼,非关后代;
吴隐、谢混等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刘毅、何无忌等志在兴复,情非造宋,并为
刊除,归之晋籍。其申明史例,又何尝不谨严乎?其书至北宋已多散失,《崇文
总目》谓阙《赵伦之传》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独阙《到彦之传》。今本
卷四十六有《赵伦之王懿张邵传》,惟《彦之传》独阙,与陈振孙所见本同。卷
后有《臣穆附记》,谓此卷体同《南史》,传末无论,疑非约书。其言良是。盖
宋初已阙此一卷,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及《南史》以补之,取盈卷帙。然《南
史》有《到彦之传》,独舍而不取。又《张邵传》后附见其兄子畅,直用《南史》
之文。而不知此书卷五十九已有《张畅传》,忘其重出。则补缀者之疏矣。“臣
穆”当即郑穆,《宋史》有传,嘉祐中尝校勘《宋书》。其所考证,仅见此条。
盖重刊之时削除偶剩,亦足见明以来之刊本,随意窜改,多非古式云。
△《南齐书》·五十九卷(内府刊本)
梁萧子显撰。子显事迹附载《梁书·萧子恪传》。章俊卿《山堂考索引馆阁
书目》云“《南齐书》本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刘知几《史通》、
曾巩《叙录》则皆云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为五十九卷,不
言其有阙佚。然《梁书》及《南史》子显本传实俱作六十卷,则《馆阁书目》不
为无据。考《南史》载子显《自序》,似是据其《叙传》之词。又晁公武《读书
志》载其《进书表》云:“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疑原书六十卷为
子显《叙传》,末附以《表》,与李延寿《北史》例同。至唐已佚其《叙传》,
而其《表》至宋犹存。今又并其《表》佚之,故较本传阙一卷也。又《史通·序
例篇》谓:“令升先觉,远述丘明;史例中兴,於是为盛。沈宋之志序、萧齐之
序录,虽以序为名,其实例也。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为序例之美者。”
今考此书,《良政》、《高逸》、《孝义》、《倖臣》诸传皆有《序》,而
《文学传》独无《叙》。殆亦宋以后所残阙欤。齐高好用图谶,梁武崇尚释氏,
故子显於《高帝纪》卷一引太乙九宫占,《祥瑞志》附会纬书,《高逸传》论推
阐禅理。盖牵於时尚,未能厘正。又如《高帝纪》载王蕴之抚刀、袁粲之郊饮,
连缀琐事,殊乖纪体。至《列传》尤为冗杂。然如纪建元创业诸事,载沈攸之书
於《张敬儿传》,述颜灵宝语於《王敬则传》。直书无隐,尚不失是非之公。
《高十二王传》引陈思之《表》、曹冏之《论》。感怀宗国,有史家言外之意焉,
未尝无可节取也。自李延寿之史盛行,此书诵习者鲜,日就讹脱。《州郡志》及
《桂阳王传》中均有阙文,无从补正。其馀字句舛误,如《谢庄传》,《南史》
作“诏徙越巂”,此书作“越州”。《崔怀慎传》,《南史》作“臣子两遂”,
此书作“两节”者。又不可胜乙。今裒合诸本,参核异同,正其灼然可知者。其
或无考,则从阙疑之义焉。
△《梁书》·五十六卷(内府刊本)
唐姚思廉奉敕撰。《唐书》思廉本传称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艺文志》
亦称《梁书》、《陈书》皆魏徵同撰。旧本惟题思廉。盖徵本监修,不过参定其
《论赞》。(按:此据《史通·古今正史篇》,魏徵总知其务,凡有赞《论》,
徵多预焉之文。)独标思廉,不没秉笔之实也。是书《旧唐书·经籍志》及思廉
本传俱云五十卷,《新唐书》作五十六卷。考刘知几《史通》,谓“姚察有志撰
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凭其旧稿,加以新录,述为《梁书》五十六卷”。则
《新唐书》所据为思廉编目之旧,《旧唐书》误脱“六”字审矣。思廉本推其父
意以成书,每卷之后,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
一篇。盖仿《汉书》卷后题班彪之例。其专称史官者,殆思廉所续纂欤。思廉承
藉家学,既素有渊源,又贞观二年先已编纂,及诏入秘书省论撰之后,又越七年,
其用力亦云勤笃。中如《简文纪》载大宝二年四月丙子,侯景袭郢州,执刺史萧
方诸,而《元帝纪》作闰四月丙午。则两卷之内,月日参差。《侯景传》上云
“张彪起义”,下云“彪寇钱塘”。则数行之间,书法乖舛。赵与旹《宾退
录》议其於《江革传》中则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传》中
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尤是非矛盾。其馀事迹之复互者,前后错见,
证以《南史》,亦往往牴牾。盖著书若是之难也。然持论多平允,排整次第,犹
具汉、晋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
△《陈书》·三十六卷(内府刊本)
唐姚思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谓贞观初,思廉奉诏撰成二史,弥历九载,
方始毕功。而曾巩《校上序》谓姚察录梁、陈之事,其书未就,属子思廉继其业。
武德五年,思廉受诏为《陈书》。贞观三年,论撰於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
始上之。是思廉编缉之功,固不止於九载矣。知几又谓《陈史》初有顾野王、傅
縡各为撰史学士,太建初中书郎陆琼续撰诸篇,姚察就加删改。是察之修史,
实兼采三家。考《隋书·经籍志》有顾野王《陈书》三卷、傅縡《陈书》三卷、
陆琼《陈书》四十二卷,殆即察所据之本。而思廉为《傅縡》、《陆琼》传详
述撰著,独不言其修史,篇第殊为疏略。至《顾野王传》,称其撰《国史纪传》
二百卷,与《隋志》卷帙不符。则疑《隋志》舛讹,思廉所记得其真也。《察传》
见二十七卷,载其撰梁、陈二史事甚详。是书为奉诏所修,不同私撰。故不用
《序传》之例,无庸以变古为嫌。惟察陈亡入隋,为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与
同时江总、袁宪诸人并稽首新朝,历践华秩,而仍列传於《陈书》。揆以史例,
失限断矣。且江总何人,乃取与其父合传,尤属自污。观李商隐《赠杜牧诗》有
“前身应是梁江总”句,乃借以相誉。岂总之为人,唐时尚未论定耶?书中惟二
卷、三卷题陈吏部尚书姚察,他卷则俱称史臣。盖察先纂《梁书》,此书仅成二
卷,其馀皆思廉所补撰。今读其列传,体例秩然,出於一手。不似《梁书》之参
差,亦以此也。惟其中记传年月,间有牴牾,不能不谓之疵累。然诸史皆然,亦
不能独责此书矣。
△《魏书》·一百十四卷(内府刊本)
北齐魏收奉敕撰。收表上其书,凡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分为一百
三十卷。今所行本为宋刘恕、范祖禹等所校定。恕等《序录》,谓隋魏澹更撰
《后魏书》九十二卷。唐又有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今皆不传。魏史惟以魏
收书为主,校其亡逸不完者二十九篇,各疏於逐篇之末。然其据何书以补阙,则
恕等未言。《崇文总目》谓澹书才存《纪》一卷、太素书存《志》二卷。陈振孙
《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谓收书阙《太宗纪》,以魏澹书补之。《志》阙
《天象》二卷,以张太素书补之。又谓澹、太素之书既亡,惟此《纪》、《志》
独存,不知何据。是振孙亦疑未能定也。今考《太平御览·皇王部》所载《后魏
书》,《帝纪》多取魏收书,而芟其字句重复。《太宗纪》亦与今本首尾符合,
其中转增多数语。(“永兴四年宴群臣於西宫使各献直言”下,多“弗有所讳”
四字。“泰常八年广西宫起外墙垣周回二十里”下,多“是岁民饥,诏所在开仓
赈给”十一字。案此数语,《北史》有之,然《北史》前后之文与《御览》所引
者绝异。)夫《御览》引诸史之文,有删无增,而此纪独异,其为收书之原本欤。
抑补缀者取魏澹书而间有节损欤。然《御览》所引《后魏书》,实不专取一家。
如此书卷十二《孝静帝纪》亡,后人所补,而《御览》所载《孝静纪》,与此书
体例绝殊。又有西魏《孝武纪》、《文帝纪》、《废帝纪》、《恭帝纪》,则疑
其取诸魏澹书。(《隋书·魏澹传》自道武下及恭帝为十二纪。刘知几《史通》
云:“澹以西魏为真,故文帝称纪。”)又此书卷十三《皇后传》亡,亦后人所
补。今以《御览》相校,则字句多同,惟中有删节。而末附《西魏五后》,当亦
取澹书以足成之。盖澹书至宋初尚不止仅存一卷,故为补缀者所取资。至澹书亦
阙,始取《北史》以补之(如《崔彧》、《蒋少游》及《西域传》)。故《崇文
总目》谓魏澹《魏史》、李延寿《北史》与收史相乱,卷第殊舛。是宋初已不能
辨定矣。惟所补《天象志》二卷为唐太宗避讳,可信为唐人之书无疑义耳。收以
是书为世所诟厉,号为“秽史”。今以收《传》考之,如云收受尔朱荣子金,故
减其恶。其实荣之凶悖,收未尝不书於册。至《论》中所云,若“修德义之风,
则韩、彭、伊、霍,夫何足数”。反言见意,正史家之微词。指以虚褒,似未达
其文义。又云杨愔、高德正势倾朝野,收遂为其家作传;其预修国史,得阳休之
之助,因为休之父固作佳传。案:愔之先世为杨椿、杨津,德正之先世为高允、
高祐。椿、津之孝友亮节,允之名德,祐之好学,实为魏代闻人。宁能以其门祚
方昌,遂引嫌不录。况《北史·阳固传》称,固以讥切聚敛,为王显所嫉,因奏
固剩请米麦,免固官,从征硖石。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不云固
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李延寿书作於唐代,岂亦媚阳休之乎?又云卢同位至仪
同,功业显著,不为立传。崔绰位止功曹,本无事迹,乃为首传。夫卢同希元义
之旨,多所诛戮,后以义党罢官,不得云功业显著。绰以卑秩见重於高允,称其
道德,固当为传独行者所不遗。观卢文诉辞,徒以父位仪同,绰仅功曹,较量官
秩之崇卑,争专传附传之荣辱(《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
《崔绰》自有传,后奉敕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亦未足服收也。盖
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
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
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於是非。“秽史”
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
书为据。其为《收传论》云:“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
其必有所见矣。今魏澹等之书俱佚,而收书终列於正史,殆亦恩怨并尽而后是非
乃明欤。收叙事详赡,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澹书,而
《澹传》存其《叙例》。绝不为掩其所短,则公论也。
△《北齐书》·五十卷(内府刊本)
唐李百药奉敕撰。盖承其父德林之业,纂缉成书,犹姚思廉之继姚察也。大
致仿《后汉书》之体,卷后各系《论赞》。然其书自北宋以后渐就散佚,故晁公
武《读书志》已称残阙不完。今所行本,盖后人取《北史》以补亡,非旧帙矣。
今核其书,《本纪》则《文襄纪》集冗杂,《文宣纪》、《孝昭纪》论辞
重复;《列传》则九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
二十九卷至四十卷俱无《论赞》,二十八卷有《赞》无《论》,十二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有《论》无《赞》。又《史通》引李百药
《齐书·论魏收》云:“若使子孙有灵,窃恐未挹高论。”又云:“足以入相如
之室,游尼父之门,志存实录,诋讦奸私。”今《魏收传》无此语,皆掇拾者有
所未及也。至如《库狄干传》之连及其子士文、《元斌传》之称齐文襄,则又掇
拾者刊削未尽之辞矣。北齐立国本浅,文宣以后,纲纪废弛,兵事俶扰,既不及
后魏之整饬疆圉,复不及后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为国者,亦鲜始终贞亮之士,
均无奇功伟节,资史笔之发挥。观《儒林》、《文苑》传叙,去其已见《魏书》
及见《周书》者,寥寥数人,聊以取盈卷帙。是其文章萎苶,节目丛脞,固由於
史材、史学不及古人,要亦其时为之也。然一代兴亡,当有专史。典章之沿革、
政事之得失、人材之优劣,於是乎有徵焉。未始非后来之鉴也。
△《周书》·五十卷(内府刊本)
唐令狐德棻等奉敕撰。贞观中修梁、陈、周、齐、隋五史,其议自德棻发之。
而德棻专领《周书》,与岑文本、崔仁师、陈叔达、唐俭同修。晁公武《读书志》,
称宋仁宗时出太清楼本,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天下书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馆
阁是正其文字。其后林希、王安国上之。是北宋重校,尚不云有所散佚。今考其
书,则残阙殊甚,多取《北史》以补亡。又多有所窜乱,而皆不标其所移掇者何
卷,所削改者何篇。遂与德棻原书混淆莫辨。今案其文义,粗寻梗概,则二十五
卷、二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俱《传》后无《论》。其传文多
同《北史》,惟更易《北史》之称周文者为太祖。《韦孝宽传》连书周文、周孝
闵帝,则更易尚有未尽。至《王庆传》连书大象元年、开皇元年,不言其自周入
隋,尤剽取《北史》之显证矣。又如《韦孝宽传》末删《北史》“兄敻”二字,
则《韦敻传》中所云与孝宽并马者,事无根源。《卢辩传》中删去其曾事节闵帝
事,则传中所云及帝入关者,语不可晓。是皆率意刊削,遂成疏漏。至於遗文脱
简,前后叠出,又不能悉为补缀。盖名为德棻之书,实不尽出德棻。且名为移掇
李延寿之书,亦不尽出延寿。特大体未改而已。刘知几《史通》曰:“今俗所行
《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书文而不实,雅而不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繁。
寻宇文开国之初,事由苏绰。军国词令,皆准尚书。太祖敕朝廷他文,悉准於此。
盖史臣所记,皆禀其规。柳虬之徒,从风而靡。”案绰文虽去彼淫丽,存兹典实,
而陷於矫枉过正之失,乖乎适俗随时之义。苟记言若是,则其谬愈多。爰及牛弘,
弥尚儒雅,即其旧事,因而勒成,务累清言,罕逢佳句。而令狐不能别求他述,
用广异闻,惟凭本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又议其以王劭、
蔡允恭、萧韶、萧大圜、裴政、杜台卿之书中有俚言,故致遗略。其诋諆德棻
甚力。然文质因时,纪载从实。周代既文章尔雅,仿古制言,载笔者势不能易彼
妍辞,改从俚语。至於敌国诋谤,里巷谚谣,削而不书,史之正体。岂能用是为
讥议哉?况德棻旁徵简牍,意在摭实。故《元伟传》后於元氏戚属事迹湮没者,
犹考其名位,连缀附书,固不可概斥为疏略。《庾信传论》仿《宋书·谢灵运传》
之体,推论六义源流,於信独致微辞。良以当时俪偶相高,故有意於矫时之弊,
亦可见其不专尚虚辞矣。知几所云,非笃论也。晁公武《读书志》祖述其语,掩
为己说。听声之见,尤无取焉。
△《隋书》·八十五卷(内府刊本)
唐魏徵等奉敕撰。贞观三年,诏徵等修隋史。十年成纪传五十五卷。十五年
又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显庆元年,长孙无忌上进。据刘知几《史
通》所载,撰《纪传》者为颜师古、孔颖达。(案:《集古录》据《颖达墓碑》,
谓碑称与魏郑公同修《隋书》,而传不著。盖但据《旧唐书》言之,未考知几书
也。)撰《志》者为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案:宋刻
《隋书》之后有天圣中校正旧跋,称同修《纪传》者尚有许敬宗,同修《志》者
尚有敬播。至每卷分题,旧本十《志》内惟《经籍志》题侍中郑国公魏徵撰。
《五行志序》或云褚遂良作。《纪传》亦有题太子少师许敬宗撰者。今从众本所
载,《纪传》题以徵、《志》题以无忌云云。是此书每卷所题撰人姓名。在宋代
已不能画一。至天圣中重刊,始定以领修者为主,分题徵及无忌也。其《纪传》
不出一手,间有异同。如《文帝本纪》云“善相者赵昭”,而《艺术传》则作
“来和”。又《本纪》云“以贺若弼为楚州总管”,而弼本传则作“吴州”。盖
卷帙浩繁,牴牾在所不免。至顾炎武《日知录》所摘《突厥传》中上言沙钵略可
汗击阿波破擒之,下言雍虞闾以隋所赐旗鼓西征阿波,敌人以为隋兵所助,多来
降附,遂生擒阿波一条,则疑上文本言击阿波破之,传写误衍一“擒”字。炎武
以为一事重书,似未必然也。其十《志》最为后人所推,而或疑其失於限断。考
《史通·古今正史篇》,称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
修,仍以秘书监魏徵总知其务。始以贞观三年创造,至十八年方就。合为五代纪
传,并目录凡二百五十二卷。书成,下於史阁,惟有十《志》,断为三十卷。寻
拟续奏,未有其文。太宗崩后,刊勒始成其篇第,编入《隋书》。其实别行,俗
呼为“五代史志”云云。是当时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本连为一书,十《志》
即为五史而作,故亦通括五代。其编入《隋书》,特以隋於五史居末,非专属隋
也。后人五史各行,十《志》遂专称《隋志》,实非其旧。乃议其兼载前代,是
全不核始末矣。惟其时《晋书》已成,而《律历志》所载《备数》、《和声》、
《审度》、《嘉量》、《衡权》五篇,《天文志》所载《地中》、《晷影》、
《漏刻》、《经星》、《中宫二十八舍》、《十煇》诸篇,皆上溯魏、晋,与
《晋志》复出,殊非史体。且同出李淳风一人之手,亦不应自剿己说。殆以《晋
书》不在五史之数,故不相避欤。《五行志》体例与《律历》、《天文》二志颇
殊,不类淳风手作。疑宋时旧本题褚遂良撰者,未必无所受之。《地理志》详载
山川,以定疆域。《百官志》辨明品秩,以别差等。能补萧子显、魏收所未备。
惟《经籍志》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如以《尚书二十八篇》为伏生
口传,而不知伏生自有《书》教齐、鲁间。以《诗序》为卫宏所润益,而不知传
自毛亨。以《小戴礼记》有《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为马融所增益,
而不知刘向《别录礼记》已载此三篇。在十《志》中为最下。然后汉以后之艺文,
惟藉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亦不以小疵为病矣。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
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
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
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
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
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
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
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
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
《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
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
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
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
《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
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
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
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
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
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
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
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
之事无质也。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騢》一书诬
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
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
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
宜择而存之矣。
○正史类一
《正史》之名,见於《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版,合宋、辽、
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蒐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
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
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其他训释音义者,如《史
记索隐》之类。掇拾遗阙者,如《补后汉书年表》之类。辨正异同者,如《新唐
书纠谬》之类。校正字句者,如《两汉刊误补遗》之类。若别为编次,寻检为繁,
即各附本书,用资参证。至宋、辽、金、元四《史》译语,旧皆舛谬,今悉改正,
以存其真。其《子部》、《集部》亦均视此。以考校釐订自《正史》始,谨发其
凡於此。
△《史记》·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
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迁事迹具《汉书》本传。少孙据张守节《正义》引
张晏之说,以为颍川人,元、成间博士。又引《褚顗家传》,以为梁相褚大弟之
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故号先生。二说不同。然宣帝末距成
帝初不过十七八年,其相去亦未远也。案迁《自序》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为百三十篇。《汉书》本传称其十篇阙,有录无书。张
晏注以为迁殁之后,亡《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
列传》。刘知几《史通》则以为十篇未成,有录而已,驳张晏之说为非。今考
《日者》、《龟策》二传,并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是为补缀残
稿之明证,当以知几为是也。然《汉志·春秋家》载《史记》百三十篇,不云有
阙,盖是时官本已以少孙所续,合为一编。观其《日者》、《龟策》二传并有
“臣为郎时”云云,是必尝经奏进,故有是称。其“褚先生曰”字,殆后人追题,
以为别识欤。周密《齐东野语》摘《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
劝百而讽一”之语。又摘《公孙弘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焦
竑《笔乘》摘《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皆非迁所
及见。王懋竑《白田杂著》亦谓《史记》止纪年而无岁名,今《十二诸侯年表》
上列一行载庚申、甲子等字,乃后人所增。则非惟有所散佚,且兼有所窜易。年
祀绵邈,今亦不得而考矣。然字句窜乱或不能无,至其全书则仍迁原本。焦竑
《笔乘》据《张汤传赞如淳注》,以为续之者有冯商、孟柳。又据《后汉书·杨
经传》,以为尝删迁书为十馀万言,指今《史记》非本书,则非其实也。其书自
晋、唐以来,传本无大同异。惟唐开元二十三年敕升《史记·老子列传》於《伯
夷列传》上。钱曾《读书敏求记》云尚有宋刻,今未之见。南宋广汉张材又尝刊
去褚少孙所续,赵山甫复病其不全,取少孙书别刊附入。今亦均未见其本。世所
通行惟此本耳。至伪孙奭《孟子疏》所引《史记》“西子金钱事”,今本无之。
盖宋人诈托古书,非今本之脱漏。又《学海类编》中载伪洪遵《史记真本凡例》
一卷,於原书臆为刊削,称即迁藏在名山之旧稿。其事与梁鄱阳王《汉书真本》
相类,益荒诞不足为据矣。注其书者,今惟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尚存。其
初各为部帙,北宋始合为一编。明代国子监刊版,颇有刊除点窜。南监本至以司
马贞所补《三皇本纪》冠《五帝本纪》之上,殊失旧观。然汇合群说,检寻较易,
故今录合并之本,以便观览。仍别录三家之书,以存其完本焉。
△《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裴骃撰。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官至南中郎参军,其事迹附见於《宋书
·裴松之传》。骃以徐广《史记音义》粗有发明,殊恨省略,乃采九经诸史并
《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别撰此书。其所引证,多先儒旧说,张守节《正义》
尝备述所引书目次。然如《国语》多引《虞翻注》、《孟子》多引《刘熙注》、
《韩诗》多引《薛君注》,而守节未著於目,知当日援据浩博,守节不能遍数也。
原本八十卷,隋、唐《志》著录并同。此本为毛氏汲古阁所刊,析为一百三十卷,
原第遂不可考,然注文犹仍旧本。自明代监本以《索隐》、《正义》附入,其后
又妄加删削,讹舛遂多。如《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句下、“高辛
氏有才子八人”句下,俱脱“名见《左传》”四字。《秦始皇本纪》“轻车重马
东就食”句下,脱“徐广曰:一无此重字”八字。《项羽本纪》“其九月会稽守”
句下,脱“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九字。《武帝纪》“祠上帝明堂”句下,脱
“徐广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适二年,故但祀明堂”十八字。“然其效可睹矣”
句下,脱“又数本皆无可字”七字。《河渠书》“岸善崩”句下,脱“如淳曰河
水岸”六字。《司马相如传》“傍徨乎海外”句下,此引“郭璞云:青邱,山名,
上有田,亦有国,出九尾狐,在海外”。《太史公自序》“易大传”句下,此引
“张晏曰:谓《易·系辞》”。监本均误作《正义》。至於字句异同,前后互见。
如《夏本纪》“九江入赐大龟”句下,“孔安国曰出於九江水中”。监本作“山
中”。《孝文本纪》“昌至渭桥”句下,引“苏林曰在长安北三里”。监本多
“渭桥”二字。“祁侯贺为将军”句下,引“徐广曰:姓缯”。监本多一“贺”
字。“当有玉英见”句下,引“瑞应图云:玉英五帝并修则见”。监本作“五常”。
(案“五帝并修”语不可解,似当以监本为是。)“属国悍为将屯将军”句下,
引“徐广曰:姓徐”。监本多一“悍”字。《孝景本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
平为绳侯”句下,引“徐广曰:一作应”。监本多一“平”字。《武帝纪》“自
太主”句下,引“徐广曰:武帝姑也”。监本多“太主”二字。《龟策列传》
“猬辱於鹊”句下,引“郭璞曰:猬憎其意心恶之也”。监本作“而心恶之”。
凡此之类,当由古注简质,后人以意为增益,已失其旧。至坊本流传,脱误尤甚。
如《夏本纪》“沣水所同”句下,引“孔安国曰:澧水所同,同于渭也”。坊本
阙一“同”字。《项羽本纪》“乃封项伯为射阳侯”句下,脱“徐广曰:项伯名
缠字伯”九字。是又出监本下矣。惟《货殖传》“蘖麹盐豉千瓵”句下,监
本引“孙叔敖云:瓵瓦器受斗六升合为瓵(音贻)”。当是“孙叔然”
之讹。此本亦复相同。是校雠亦不免有疏。然终胜明人监本也。
△《史记索隐》·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司马贞撰。贞,河内人,开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贞初受《史记》
於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病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多伤踳驳。又裴骃《集解》旧有
《音义》,年远散佚。诸家《音义》延笃音隐,邹诞生、柳顾言等书亦失传,而
刘伯庄、许子儒等又多疏漏。乃因裴骃《集解》,撰为此书。首注《骃序》一篇,
载其全文。其注司马迁书,则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惟标所注之字,盖经
传别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二卷为述赞一百三十篇,及《补史记条例》。欲
降《秦本纪》、《项羽本纪》为世家,而《吕后》、《孝惠》各为《本纪》。补
《曹》、《许》、《邾》、《吴芮》、《吴濞》、《淮南》世家,而降《陈涉》
於《列传》。《萧何》、《曹参》、《张良》、《周勃》、《五宗》、《三王》
各为一传,而附《国侨》、《羊舌肸》於《管晏》,附《尹喜》、《庄周》於
《老子》,附《韩非》於《商鞅》,附《鲁仲连》於《田单》,附《宋玉》於
《屈原》,附《邹阳》、《枚乘》於《贾生》。又谓《司马相如》、《汲郑》传
不宜在《西南夷》后,《大宛传》不合在《游侠》、《酷吏》之间,欲更其次第。
其言皆有条理。至谓司马迁《述赞》不安,而别为之,则未喻言外之旨。终以
《三皇本纪》,自为之注,亦未合阙疑传信之意也。此书本于《史记》之外别行。
及明代刊刻监本,合裴骃、张守节及此书散入句下,恣意删削。如《高祖本纪》
“母媪”、“母温”之辨,有关考证者,乃以其有异旧说,除去不载。又如《燕
世家》“启攻益事”,贞注曰:“经传无闻,未知其由。”虽失於考据《竹书》
(案今本《竹书》不载此事,此据《晋书·束晳传》所引),亦当存其原文。乃
以为冗句,亦删汰之。此类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为定本,与成矩所刊朱子
《周易本义》,人人明知其非,而积重不可复返。此单行之本,为北宋秘省刊板,
毛晋得而重刻者。录而存之,犹可以见司马氏之旧,而正明人之疏舛焉。
△《史记正义》·一百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唐张守节撰。守节始末未详。据此书所题,则其官为诸王侍读率府长史也。
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作二十卷。盖其标字列注,
亦必如《索隐》。后人散入句下,已非其旧。至明代监本,采附《集解》、《索
隐》之后,更多所删节,失其本旨。如守节所长在於地理,故《自序》曰:“郡
国城邑,委曲详明。”而监本於《周本纪》“子带立为王”句下,脱“《左传》
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十七字。《秦本纪》“反秦於淮南”句
下,脱“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九字。《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句
下,脱“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十九字。《吕后本
纪》“吕平为扶柳侯”句下,脱“汉扶柳县也有泽”七字。《孝景本纪》“遂西
围梁”句下,脱“梁孝王都睢阳,今宋州”九字。“立楚元王子平陆侯”句下,
脱“应劭云:平陆西河县”八字。《孝武本纪》“见五畤”句下,脱“或曰在雍
州雍县南。孟康曰:畤者神灵上帝也”十八字。《晋世家》“是为晋侯”句下,
脱“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十七字。《赵世家》“吾国东
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脱“案:安平县属定州也”八字。“饿死沙邱宫”句下,
脱“《括地志》云: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邱县东三十里,应说是也”二十三字。
《韩世家》“得封於韩原”句下,脱“《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采於韩原故城
也”十六字。《淮阴侯列传》“家在伊卢”句下,脱“韦昭及《括地志》皆说之
也”十字。《货殖列传》“殷人都河西”句下,脱“盘庚都殷墟地属河西也”十
字。“周人都河南”句下,脱“周自平王以后都洛阳”九字。《自序》“戹困鄱”
句下,脱“汉末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田褒《鲁记》曰:灵帝末,汝南陈子
游为鲁相,陈蕃子也,国人为讳而改焉”三十九字。又如《秦本纪》“樗里疾相
韩”句下,此本作“福昌县东十四里”。监本脱“十四里”三字。《货殖传》
“夫燕亦勃碣之间”句下,此本作“碣石渤海在西北”。监本脱“北”字。又守
节徵引故实,颇为赅博。故《自序》曰:“古典幽微,窃探其美。”而监本《夏
本纪》“皋陶作士”句下,脱“士若大理卿也”六字。“於是夔行乐”句下,脱
“若今太常卿也”六字。《周本纪》“作命”句下,脱“应劭云:太仆,
周穆王所置,盖大御众仆之长中大夫也”二十一字。“以应为太后养地”句下,
脱“太后秦昭之母宣太后芊氏”十一字。《秦始皇本纪》“为我遗镐池君”句下,
脱“张晏云:武王居镐,镐池君则武王也,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纣矣,今武
王可伐矣”三十二字。《叙论》“孝明皇帝”句下,脱“班固《典引》云:后汉
明帝永平十七年,诏问班固:太史迁赞语中宁有非耶?班固上表陈秦过失,及贾
谊言奏之”四十二字。《项羽本纪》“会稽守”句下,脱“守音狩,景帝中二年
七月更郡守为太守”十六字。《孝景本纪》“伐驰道树殖兰池”句下,脱“案:
驰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丈而树”十四字。《孝武本纪》“是时上求神君”
句下,脱《汉武帝故事》云:起柏梁台以处神君,长陵女子也。先是,嫁为人妻,
生一男,数岁死,女子悼痛之,岁中亦死。而灵宛若祠之,遂闻言宛若为主,民
人多往请福,说家人小事有验。平原君亦祠之,至后子孙尊贵。及上即位,太后
延於宫中祭之,闻其言不见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为营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
微时,自祷神君,及见其形自修饰,欲与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谓神君曰:‘吾
以神君精洁,故斋戒祈福,今欲淫,此非也。’自绝不复往,神君惭之,乃去也”
一百七十字。“见安期生”句下,脱“《列仙传》云:安期生,琅琊阜乡亭人也。
卖药海边,秦始皇请语三夜,赐金数千万,出於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
舄一量为报,曰:‘后千岁求我於蓬莱山下’”五十九字。“李少君病死”句下,
脱“《汉书起居注》云:‘李少君将去,武帝梦与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乘龙
时从云中云“太一请少君”,帝谓左右“将舍我去矣”。数月而少君病死。又发
棺看,惟衣冠在也’”六十一字。“史宽舒受其方”句下,脱“姓史名宽舒”五
字。《礼书》“疏房床第”句下,脱“疏谓窗也”四字。《律书》“其於十二支
为丑”句下,脱“徐广曰:‘此中阙不说大吕及丑也。’案:此下阙文。或一本
云‘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四十一字。《天官书》
“氐为天根”句下,脱“《星经》云:氐四星为露寝听朝所居,其占明大则臣下
奉度。《合诚图》云:氐为宿宫也。”三十一字。“其内五星五帝坐”句下,脱
“群下从谋也”五字。《楚世家》“伐申过邓”句下,脱“服虔云:邓,曼姓也”
七字。《赵世家》“事有所止”句下,脱“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
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三十一字。“封廉颇为信平君”
句下,脱“言笃信而平和也”七字。《韩世家》“公何不为韩求质於楚”句下,
脱“质子虮虱”四字。又脱“公叔婴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於秦,楚王
听,入质子於韩”二十六字。又脱“次下云,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重明脱不字”
十七字。《田叔列传》“相常从入苑中”句下,脱“堵墙也”三字。《田蚡列传》
“其春,武安侯病”句下,脱“然夫子作《春秋》依夏正”九字。《卫将军列传》
“平阳人也”句下,脱“《汉书》云: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以县吏给事平阳
侯之家也”二十三字。至守节於六书五音,至为详审。故书首有《论字例》、
《论音例》二条。而监本於《周本纪》“惧太子钊之不任”句下,脱“钊音招,
又吉尧反。任,而针反”十一字。《秦始皇本纪》“彗星复见”句下,脱“复,
扶富反。见,行见反”八字。“以发县卒”句下,脱“子忽反,下同”五字。
“佐弋竭”句下,脱“弋音翊”三字。“二十人皆枭首”句下,脱“枭,古尧反。
悬首於木上曰枭”十一字。“体解轲以徇”句下,脱“红卖反”三字。“东收辽
东而王之”句下,脱“王,于放反”四字。“故归其质子”句下,脱“质音致”
三字。“衣服旌旄节旗”句下,脱“旌音精,旄音毛,旗音其”九字。“祗诵功
德”句下,脱“祗音脂”三字。“赭其山”句下,脱“赭音者”三字。“仆射周
青臣”句下,脱“音夜”二字。“上乐以刑杀为威”句下,脱“五孝反”三字。
“二世纪以安边竟”句下,脱“音境”二字。《叙论》“为君讨贼”句下,脱
“于伪反”三字。《项羽本纪》“将秦军为前行”句下,脱“胡郎反”三字。
《高祖本纪》“时时冠之正义音馆”句下,脱“下同”二字。《孝景纪》“天下
乂安”句下,脱“乂音鱼废反”五字。“龙须拔堕”句下,脱“徒果反”三字。
“攀龙胡髯号”句下,脱“户高反,下同”五字。“为且用事泰山”句下,脱
“为,于伪反,将为封禅也”九字。《郑世家》“段出奔鄢”句下,脱“音偃”
二字。《田叔列传》“喜游诸公”句下,脱“喜,许记反,诸公谓丈人行也”十
一字。其他一两字之出入,殆千有馀条,尤不可毛举。苟非震泽王氏刊本具存,
无由知监本之妄删也。
△《读史记十表》·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汪越撰,徐克范补。越字师退,康熙乙酉举人。克范字尧民。皆南陵人。
是书有《后记》一篇,记越初作此书成,以书抵克范曰:“有《读史记十表》一
帙,遍求友人商榷。殊无一人案定子长原《表》,通首讫尾,印证鄙说之是非者,
不解何故。仰惟细加推勘,示明纰缪,以便改订。有补义则亦书於篇,将来授梓”
云云。盖古来增减前人旧本,多在其人之身后。惟此书则同时商榷而补之,故考
校颇为精密。於读史者尚属有裨。考史家之难,在於《表》、《志》。而《表》
文经纬相牵,或连或断,可以考证,而不可以诵读,学者往往不观。刘知几《考
正史例》,至为详悉,而《史通》已有废《表》之论,则其他可知。越等独排比
旧文,钩稽微义。虽其间一笔一削,务以春秋书法求之,未免或失之凿。而订讹
砭漏,所得为多。其存疑诸条,亦颇足正《史记》之牴牾。异乎矉捧一书,纤
毫必为回护者。於史学之中可谓人略我详矣。
△《史记疑问》·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邵泰衢撰。泰衢有《檀弓疑问》,已著录。《史记》采众说以成书,徵
引浩博,不免牴牾。班固尝议其宗旨之乖,刘知几颇摘其体例之谬。至其叙述之
罅漏,先儒虽往往驳正,然未有专著一书抉其疏舛者,泰衢独旁引异同而一一断
之以理。如谓《高祖纪》解纵罪人,坦然回沛之非情实;《留侯世家》诸将偶语
沙中之不可信;《李陵传》兵矢既尽,尚杀匈奴万馀人之言为夸诞。据《功臣表》
汉九年吕泽已死而驳《留侯世家》所纪汉十一年不应又有吕泽。大抵皆参互审勘,
得其间隙,故所论多精确不移。不但如吴缜之纠《新唐书》只求诸字句间也。是
书本与所作《檀弓疑问》,合为一编。今以《檀弓疑问》入《经部》,而是书析
入《史部》,俾各从其类焉。
△《汉书》·一百二十卷(内府刊本)
汉班固撰,其妹班昭续成之。始末具《后汉书》本传。是书历代宝传,咸无
异论。惟《南史·刘之遴传》云: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所撰《汉书》真本,献东宫
皇太子,令之遴与张缵、到溉、陆襄等参校异同,之遴录其异状数十事。以今考
之,则语皆谬妄。据之遴云: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年五月二十日己酉郎班固上,
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案:固自永平受诏修《汉书》,至建初中乃成。又《班
昭传》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是此
书之次第续成,事隔两朝,撰非一手,之遴所见古本既有纪、表、志、传,乃云
总於永平中表上,殆不考成书之年月也。之遴又云:古本《叙传》号为《中篇》,
今本为《叙传》。又今本《叙传》载班彪事行,而古本云彪自有传。夫古书叙皆
载於卷末,固自述作书之意,故谓之叙;追溯祖父之事迹,故谓之传。后代史家,
皆沿其例。之遴谓原作《中篇》,文系篇末,“中”字竟何义也。至云彪自有传,
语尤荒诞。彪在光武之世举茂才,为徐令,以病去官,后数应三公之召,实为东
汉之人。惟附於《叙传》,故可於况伯斿穉之后详其生平。若自为一传,列於
西汉,则断限之谓何。奚不考《叙传》所云起元高祖,终於孝平、王莽之诛乎?
之遴又云,今本纪及表志列传不相合为次,而古本相合为次,总成三十八卷。案:
固自言,纪、表、志、传凡百篇,篇即卷也。是不为三十八卷之明证。又言述纪
十二,述表八,述志十,述列传七十。是各为次第之明证。且《隋志》作一百十
五卷,今本作一百二十卷,皆以卷帙太重,故析为子卷。(今本纪分一子卷,表
分二子卷,志分八子卷,传分九子卷。)若并为三十八卷,则卷帙更重。古书著
之竹帛,殆恐不可行也。之遴又云:今本《外戚》在《西域》后,古本次《帝纪》
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孝武六子》、《宣元六
王》杂在诸传中,古本诸王悉次《外戚》下,在《陈项传》上。夫纪、表、志、
传之序,固自言之。如之遴所述,则传次於纪,而表、志反在传后。且诸王既以
代相承,宜总题《诸王传》,何以《叙传》作《高五王传第八》、《文三王传第
十七》、《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宣元六王传第五
十》耶?且《汉书》始改《史记》之《项羽本纪》、《陈胜世家》为《列传》,
自应居《列传》之首,岂得移在《诸王》之后。其述《外戚传第六十七》、《元
后传第六十八》、《王莽传第六十九》,明以王莽之势成於元后,史家微意寓焉。
若移《外戚传》次於《本纪》,是恶知史法哉。之遴又引古本述云:“淮阴毅毅,
仗剑周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化为侯王,云起龙骧。”然今“芮尹江湖”句
有《张晏注》,是晏所见者即是今本。况《之遴传》所云献太子者谓昭明太子也。
《文选》载《汉书述赞》云:“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云
起龙骧,化为侯王”,与今本同。是昭明亦知之遴所谓古本者不足信矣。自汉张
霸始撰伪经,至梁人於《汉书》复有伪撰古本。然一经考证,纰缪显然。颜师古
注本冠以《指例六条》,历述诸家,不及之遴所说,盖当时已灼知其伪。李延寿
不讯端末,遽载於史,亦可云爱奇嗜博,茫无裁断矣。固作是书,有受金之谤,
刘知几《史通》尚述之。然《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徵贿鬻笔之愆,公理辨
之究矣。”是无其事也。又有窃据父书之谤。然《韦贤》、《翟方进》、《元后》
三传俱称“司徒掾班彪曰”。《颜师古注》发例,於《韦贤传》曰:“《汉书》
诸赞皆固所为。其有叔皮先论述者,固亦显以示后人。”而或者谓固窃盗父名,
观此可以免矣。”是亦无其事也。《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然唐人多不
用其说。故《猗觉寮杂记》称:“师古注《汉书》,魁梧音悟,票姚皆音去声。”
杜甫用魁梧、票姚皆作平声。杨巨源诗“请问汉家谁第一,麒麟阁上识酂侯”,
亦不用“音赞”之说。殆贵远贱近,自古而然欤。要其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
臣之目。固不以一二字之出入,病其大体矣。
△《班马异同》·三十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旧本或题宋倪思撰,或题刘辰翁撰。杨士奇《跋》曰:“《班马异同》三十
五卷,相传作於须溪。观其评泊批点,臻极精妙,信非须溪不能。而《文献通考》
载为倪思所撰,岂作於倪而评泊出於须溪耶。其语亦两持不决,”案《通考》之
载是书,实据《直斋书录解题》。使果出於辰翁,则陈振孙时何得先为著录?是
固可不辨而明矣。是编大旨,以班固《汉书》多因《史记》之旧而增损其文,乃
考其字句异同以参观得失。其例以《史记》本文大书,凡《史记》无而《汉书》
所加者则以细字书之,《史记》有而《汉书》所删者则以墨笔勒字旁。或《汉书》
移其先后者则注曰《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或《汉书》移入别篇者则注曰
《汉书》见某传。二书互勘,长短较然,於史学颇为有功。昔欧阳棐编《集古录》
跋尾,以真迹与集本并存,使读者寻删改之意,以见前人之用心。思撰是书,盖
即此意。特棐所列者一人之异同,思所列者两人之异同,遂为创例耳。其中如
“戮力”作“戮力”、“沉船”作“湛船”、“由是”作“繇是”、“无状”作
“亡状”、“鈇质”作“斧质”、“数却”作“数卻”之类,特今古异文。“半
菽”作“芋菽”、“蛟龙”作“交龙”之类,特传写讹舛。至於“秦军”作“秦
卒”、“人言”作“人谓”、“三两人”作“两三人”之类,尤无关文义。皆非
有意窜改。思一一赘列,似未免稍伤繁琐。然既以“异同”名书,则只字单词,
皆不容略。失之过密终胜於失之过疏也。至《英布》、《陈涉》诸传,轶而未录。
明许相卿作《史汉方驾》,始补入之。则诚千虑之一失矣。思字正甫,湖州归安
人。乾道二年进士。历官宝文阁学士,谥文节。事迹具《宋史》本传。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内府刊本)
《后汉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宋范蔚宗撰。唐章怀太子贤注。
蔚宗事迹具《宋书》本传。贤事迹具《唐书》本传。考《隋志》载范《书》九十
七卷,新、旧《唐书》则作九十二卷,互有不同。惟《宋志》作九十卷,与今本
合。然此书历代相传,无所亡佚。考《旧唐志》又载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一百
卷。今本九十卷,中分子卷者凡十。是章怀作注之时,始并为九十卷,以就成数。
《唐志》析其子卷数之,故云一百。《宋志》合其子卷数之,故仍九十。其实一
也。又隋、唐《志》均别有蔚宗《后汉书论赞》五卷,《宋志》始不著录。疑唐
以前《论赞》与本书别行,亦宋人散入书内。然《史通·论赞篇》曰:“马迁自
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蔚宗改彼《述》
名,呼之以《赞》。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蔚宗后书,乃各附本
事,书於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序。夫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
黩弥甚。亦犹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云云。则唐
代范书《论赞》已缀卷末矣。史志别出一目,所未详也。范撰是书,以《志》属
谢瞻。范败后,瞻悉蜡以覆车,遂无传本。今本八《志》凡三十卷,别题梁剡令
刘昭注。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乃宋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建议校勘,以昭所注
司马彪《续汉书志》与范《书》合为一编。案《隋志》载司马彪《续汉书》八十
三卷,《唐书》亦同。宋志惟载刘昭《补注后汉志》三十卷,而彪书不著录。是
至宋仅存其《志》,故移以补《后汉书》之阙。其不曰《续汉志》而曰《后汉志》
是已并入范《书》之称矣。或谓郦道元《水经注》尝引司马彪《州郡志》,疑其
先已别行。又谓杜佑《通典》述科举之制,以《后汉书》、《续汉志》连类而举,
疑唐以前已并八《志》入范《书》,似未确也。自八《志》合并之后,诸书徵引,
但题《后汉书》某志。儒者或不知为司马彪书,故何焯《义门读书记》曰:“八
《志》,司马绍统之作。(案绍统彪之字也。)本汉末诸儒所传,而述於晋初。
刘昭注补,别有《总叙》。缘诸本或失载刘《叙》,故孙北海《藤阴劄记》亦误
出蔚宗志律历之文”云云。考洪迈《容斋随笔》,已误以八《志》为范《书》,
则其误不自孙承泽始。今於此三十卷并题司马彪名,庶以祛流俗之讹焉。
△《补后汉书年表》·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熊方撰。方字广居,丰城人,由上舍生官至右迪功郎,权澧州司户参军。
是书前后《进表》,不著年月。表中有“皇帝陛下奋神武以拨乱,致太平而中兴,
仰稽圣功,同符光武”之语。又有“洒宸翰於九经,永光庠序;焕云章於八法,
冠绝锺王”之语。御书《太学石经》乃高宗时事,则方为南渡初人矣。昔司马迁
作《史记》,始立十《表》。《梁书·王僧虔传》称其旁行斜上,体仿周谱,盖
三代之遗法也。班固八《表》,实沿其例。范蔚宗作《后汉书》,独阙斯制,遂
使东京典故,散缀於范传之内,不能丝联绳贯,开帙厘然。方因作此编,补所未
备。凡《同姓侯王表》二卷、《异姓诸侯表》六卷、《百官表》二卷。其所证据,
一本范氏旧文,义例则仿之前书,而稍为通变。如《王子外戚恩泽诸侯表》皆不
复分析,惟各书其状於始封之下,而以功以亲自可了如指掌。又百官虽因西汉,
而废置不一。方取刘昭之《志》,自太傅至河南尹凡二十有三等,以系於年,而
除拜薨免之实悉见。其贯穿钩考,极为精详。纲目条章,亦俱灿然有法。惟中间
端绪繁密,故踳驳之处亦间有之。如海昏侯会邑、安众侯松,其肇封固自西汉,
而前书皆云今见为侯。则明章以后尚嗣封弗绝,自应在东京列侯之数。虽史文阙
略,不能得其传世之详。亦当标其国号名属,而注云后阙,始合史法。方乃因其
世系无徵,遂黜其名,仅以“见前书《王子侯表》”一语附识篇末。审如是,则
城阳恭王祉亦见前书《王子侯表》,何以此书又得载入乎?此其为例不纯者也。
又如伏完乃伏湛七世孙,袭封不其侯,见於《湛传》及《皇后纪》者甚明。惟袁
宏《汉纪》有建安元年封董承、伏完十三人为列侯之文,范史误采入《本纪》中。
方不加考辨,於伏湛下既书侯完嗣爵,而孝献时诸侯表内又别出一列侯伏完,殊
为复舛。又《皇后纪》称完为屯骑校尉,建安十四年卒,子典嗣。是曹操弑伏后
时完已先卒,故史但称操杀后兄弟宗族而不及完。方乃误以为曹操所诛国除,而
於侯典一代竟不列入。又如汉寿亭侯世但称寿亭侯,沿习旧讹,未能纠正。此其
考核偶疏者也。又汉制以太傅至将军为五府。自大将军、车骑将军、度辽将军以
外,其馀杂将军号随时建置,见於纪传者尚多。乃於《百官表》内概不之及,颇
伤阙漏。此其采摭之未备者也。凡此数端,皆为所短。要其经纬周密,叙次井然,
使读者按部可稽,深为有裨於史学。《丰城县志》称方作是书,自题其堂曰“补
史”。其深自矜重,殆亦非徒然矣。
△《两汉刊误补遗》·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吴仁杰撰。仁杰有《易图说》,已著录。是书前有淳熙己酉曾绛《序》,
称仁杰知罗田县时自刊版。又卷末有庆元己未林瀛《跋》,称陈虔英为刊於全州
郡斋。殆初欲刊而未果,抑虔英又重刊欤。旧刻久佚,此本乃朱彝尊之子昆田抄
自山东李开先家,因传於世。据其标题,当为刘攽《两汉书刊误》而作,而书中
乃兼补正刘敞、刘奉世之说。考赵希弁《读书附志》,载《西汉刊误》一卷,
《东汉刊误》一卷,称刘攽撰。《文献通考》载《东汉刊误》一卷,引《读书志》
之文,亦称刘攽撰。又载《三刘汉书标注》六卷,引《读书志》之文,称刘敞、
刘攽、刘奉世同撰。又引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别本题公非先生刊误。其实一
书。徐度《却埽编》引攽所校《陈胜》、《田横》传二条,称其兄敞及兄子奉世
皆精於《汉书》。每读,随所得释之,后成一编,号《三刘汉书》。以是数说推
之,盖攽於前后《汉书》初各为《刊误》一卷,赵希弁所说是也。后以攽所校
《汉书》与敞父子所校合为一编,徐度所记是也。然当时乃以攽书合於敞父子书,
非以敞父子书合於攽书,故不改敞父子《汉书标注》之名,而《东汉》一卷,无
所附丽,仍为别行,则马端临所列是也。至别本乃以攽书为主,而敞、奉世说附
入之,故仍题《刊误》之名,则陈振孙所记是也。厥后遂以《东汉刊误》并附以
行,而《两汉刊误》名焉。仁杰之兼补三刘,盖据后来之本,而其名则未及改也。
《文献通考》载是书十七卷,《宋史·艺文志》则作十卷。今考其书,每卷多者
不过十四页,少者仅十二页,势不可於十卷之中析出七卷。而十卷之中补前汉者
八卷,补后汉者仅二卷,多寡亦太相悬。殆修《宋史》时已佚其七卷,以不完之
本著录欤。刘氏之书,於旧文多所改正,而随笔标记,率不暇剖析其所以然。仁
杰是书,独引据赅洽,考证详晰,元元本本,务使明白无疑而后已,其淹通实胜
於原书。虽中间以“麟止”为“麟趾”之类,间有一二之附会。要其大致,固瑕
一而瑜百者也。曾绛《序》述周必大之言,以博物洽闻称之,固不虚矣。
△《三国志》·六十五卷(内府刊本)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
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
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
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
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
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
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
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
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於魏文,而
托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纪》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宋元嘉中,裴松之
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已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
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
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
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
“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钟繇传》
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蒋济传》中引《列异传》一条,
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此类凿空语怪,凡十馀处,悉与本事
无关,而深於史法有碍,殊为瑕颣。又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
训诂,引证故实。故於《魏志·武帝纪》“沮授”字则注“沮音菹”。“獷平”
字则引《续汉书·郡国志》注“獷平,县名,属渔阳”。“甬道”字则引《汉
书》“高祖二年与楚战,筑甬道”。“赘旒”字则引《公羊传》。“先正”字则
引《文侯之命》。“释位”字则引《左传》。“致届”字则引《诗》。“绥爰”
字,“率俾”字,“昏作”字则皆引《书》。“纠虔天刑”字则引《国语》。至
《蜀志·郤正传·释诲》一篇,句句引古事为注,至连数简。又如《彭羕传》之
“革”不训老,《华佗传》之“旉”本似专,《秦宓传》之“棘”、“革”异文,
《少帝纪》之“叟”、“更”异字,亦间有所辨证。其他传文句,则不尽然。然
如《蜀志·廖立传》首,忽注其姓曰“补救切”。《魏志·凉茂传》中,忽引
《博物记》注一“繦”字之类。亦间有之。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
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
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
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三国志辨误》·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莫详时代。《苏州府志》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
长洲人。少从何焯游,博通经史,淹贯群籍。长於考订,凡讹谬处能剖析毫芒。
所著书凡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然考《义门读书记》中有何
焯所校《三国志》三卷,其《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著帽披缥绫半褎袖”
一条,称“褎”、“袖”古今字。少章疑下一字衍,检《宋书·五行志》果然云
云。此书不载此条,则又似非景云作。疑不能明,阙所不知可也。《三国志》简
质有法,古称良史,而牴牾亦所不免。如孙权之攻合肥,魏、吴二《志》先后不
同,当时已为孙盛所议。明以来南北监本,传写刊刻,脱误尤多。是书所辨陈书
及裴注之误,凡《魏志》二十八条、《蜀志》八条、《吴志》二十一条。其间於
字之讹异者,如《三少帝纪》“定陵侯繁”,“繁”当作“毓”:“少府褒”,
“褒”当作“袤”之类。於文之倒置者,如正元二年八月戊辰不当在辛未后之类。
於正文与注淆乱者,如《王肃传》评末附刘寔语,本裴注所引之类。於原本之阙
佚者,如徐详不当附《胡综传》之类。并参校异同,各有根据。虽所辨仅数十条,
不能如何焯书校正之详,而不似焯之泛作史评。又大抵以前后文互相考证,参以
《后汉书》、《晋书》,不能如杭世骏书徵据之博,而亦不似世骏之蔓引杂说。
其抉摘精审之处,要不减三刘之於《西汉书》、吴缜之於《五代史》也。
△《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杭世骏撰。世骏有《续方言》,已著录。是书补裴松之《三国志注》之
遗,凡《魏志》四卷,《蜀志》、《吴志》各一卷。松之注捃摭繁富,考订精详,
世无异议。世骏复掇拾残剩,欲以博洽胜之。故细大不捐,瑕瑜互见。如某人宅
在某乡,某人墓在某里,其体全类图经。虞荔之《鼎录》,陶弘景之《刀剑录》,
皆按年编入。而《锺繇》等传《书评》、《书品》,动辄连篇。其例又如杂记。
至於神怪妖异,如嵇康见鬼、诸葛亮祭风之类。稗官小说,累牍不休,尤诞谩不
足为据。他如魏文帝角中弹棋,裴注已引《博物志》,而又引《世说》。曹操之
发邱摸金,裴注已载陈琳檄,而又引《宋书·废帝纪》。书各有异,而事迹不殊,
亦何取乎屋上之屋。至於崔琬捉刀,刘孝标《世说注》中已辨裴启《语林》之误,
乃弃置刘语而别引《史通》之文。张飞豹月乌本出叶廷珪《海录碎事》,乃明标
叶书,又冠以《汇苑》之目。大抵爱博嗜奇,故蔓引卮词,多妨体要。又《异苑》
王粲识礜石事,佚其荆州刘表数言。诸葛亮《梁甫吟》不载出《艺文类聚》。辗
转稗贩,疏漏亦多。然如《魏文帝纪》之王凌谢亭侯一条、《明帝纪》之孔晏乂
一条、陈泰年三十六一条、《臧洪传》之徐众一条、《崔琬传》之陈炜一条、
《华歆传》之东海郡人一条、严包交通一条、《蒋济传》之弊勉一条、《张辽传》
之大呼是名一条、《楚王彪传》之徙封白马一条、《蜀志·先主传》之谯周为从
事一条、《后主传》之不置史官一条、《诸葛亮传》之躬耕南阳一条、《邓芝传》
之廖化襄阳人一条、《吴志·孙休传》二子之名一条、《太史慈传》之神亭一条、
《黄盖传》之黄子廉一条、《贺齐传》之徐盛失矛一条,皆参校异同,颇为精核。
馀如黄初五经课试之法,王昶考课五事之目,司马芝复钱之议,王肃秘书监之表,
王象、缪袭之撰《皇览》,引《正义》辨郑玄解稽古同天之讹,引《后汉书注》
证宗贼之义,引《风俗通》证周生为复姓,引《困学纪闻》证况长宁为蜀人,亦
皆足以资考证。故书虽芜杂,而亦未可竟废焉。
末附《诸史然疑》一卷,亦世骏所撰,皆纠史文之疏漏。凡《后汉书》十四
条、《三国志》六条、《晋书》三条、《宋书》三条、《魏书》八条、《北史》
六条、《陈书》三条,盖后人抄其遗稿,录之成帙。其中引《史通》一条,云:
“习凿齿以刘为伪国者,盖定邪正之途,明顺逆之理尔。而檀道鸾称其当桓氏执
政,故撰此书,欲以绝彼瞻乌,防兹逐鹿。审若所言,则凿齿似未尝尊蜀者。”
案:此条见《史通·探赜篇》。核其上下文义,盖传写《史通》者误於“以刘”
二字之上脱一“不”字。其《称谓篇》中自注有曰:“习氏《汉晋春秋》以蜀为
正统,其叙事皆谓蜀先主为昭烈帝。”本书之内,证佐甚明。近时浦起龙刻《史
通》,以此句文义违背,改刘为魏,犹无大害。世骏竟据误本,遽发创论,殊失
之不考。牛继马后一条,责《晋书》不当袭旧史。全因《史通》之说,亦不免剿
袭。至於三老五更一条,据《杨赐》、《伏恭》、《周泽》三传补杜佑《通典》
之阙,则蔓延於本书之外,於《后汉书》绝不相关。亦为自乱其例。然大致订讹
考异,所得为多,於史学不为无补。以篇页无多,附载《三国志补注》之后。今
亦并录存之,以资参订云。
△《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
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
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
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於王隐、虞预、
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
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
晋阳秋》,并见徵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於众论者乎。考
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於太宗之御撰。夫典
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
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
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
·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於非罪,后加赠祭。而
《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於《周处》、《孟观》等传。又《太平御览》引王
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
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
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於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
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
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於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
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
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
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
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
《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
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於末焉。
△《宋书》·一百卷(内府刊本)
梁沈约撰。约事迹具《梁书》本传。约表上其书,谓《本纪》、《列传》缮
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诸志,须成续上。今此书有纪、志、传
而无表。刘知几《史通》谓此书为《记》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
卷,不言其有《表》。《隋书·经籍志》亦作《宋书》一百卷,与今本卷数符合。
或唐以前其《表》早佚,今本卷帙出於后人所编次欤。以《志》序考之,称凡损
益前史诸志为八门。曰《律历》、曰《礼》、曰《乐》、曰《天文》、曰《五行》、
曰《符瑞》、曰《州郡》、曰《百官》。是《律历》未尝分两门。今本总目,题
“卷十一志第一志序,卷十二志第二历上,卷十三志第三历下”,而每卷细目,
作“志第一律志序,志第二历上,志第三历下”。则出於后人编目,强为分割,
非约原本之旧次,此其明证矣。八《志》之中,惟《符瑞》实为疣赘。《州郡》
惟据《太康地志》及何承天、徐爰原本,於侨置创立,并省分析,多不详其年月,
亦为疏略。至於《礼志》合郊祀、祭祀、朝会、舆服总为一门,以省支节。《乐
志》详述八音众器及鼓吹铙歌诸乐章以存义训,如《铎舞曲》、《圣人制礼乐篇》,
有声而词不可详者,每一句为一断,以存其节奏,义例尤善。若其追述前代,晁
公武《读书志》虽以失於限断为讥。然班固《汉书》增载《地理》,上叙九州;
创设《五行》,演明鸿范。推原溯本,事有前规。且魏、晋并皆短祚,宋承其后,
历时未久,多所因仍。约详其沿革之由,未为大失,亦未可遽用纠弹也。观《徐
爰传》述当时修史,议为桓玄等立传。约则谓桓玄、卢循等身为晋贼,非关后代;
吴隐、谢混等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刘毅、何无忌等志在兴复,情非造宋,并为
刊除,归之晋籍。其申明史例,又何尝不谨严乎?其书至北宋已多散失,《崇文
总目》谓阙《赵伦之传》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独阙《到彦之传》。今本
卷四十六有《赵伦之王懿张邵传》,惟《彦之传》独阙,与陈振孙所见本同。卷
后有《臣穆附记》,谓此卷体同《南史》,传末无论,疑非约书。其言良是。盖
宋初已阙此一卷,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及《南史》以补之,取盈卷帙。然《南
史》有《到彦之传》,独舍而不取。又《张邵传》后附见其兄子畅,直用《南史》
之文。而不知此书卷五十九已有《张畅传》,忘其重出。则补缀者之疏矣。“臣
穆”当即郑穆,《宋史》有传,嘉祐中尝校勘《宋书》。其所考证,仅见此条。
盖重刊之时削除偶剩,亦足见明以来之刊本,随意窜改,多非古式云。
△《南齐书》·五十九卷(内府刊本)
梁萧子显撰。子显事迹附载《梁书·萧子恪传》。章俊卿《山堂考索引馆阁
书目》云“《南齐书》本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刘知几《史通》、
曾巩《叙录》则皆云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为五十九卷,不
言其有阙佚。然《梁书》及《南史》子显本传实俱作六十卷,则《馆阁书目》不
为无据。考《南史》载子显《自序》,似是据其《叙传》之词。又晁公武《读书
志》载其《进书表》云:“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疑原书六十卷为
子显《叙传》,末附以《表》,与李延寿《北史》例同。至唐已佚其《叙传》,
而其《表》至宋犹存。今又并其《表》佚之,故较本传阙一卷也。又《史通·序
例篇》谓:“令升先觉,远述丘明;史例中兴,於是为盛。沈宋之志序、萧齐之
序录,虽以序为名,其实例也。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为序例之美者。”
今考此书,《良政》、《高逸》、《孝义》、《倖臣》诸传皆有《序》,而
《文学传》独无《叙》。殆亦宋以后所残阙欤。齐高好用图谶,梁武崇尚释氏,
故子显於《高帝纪》卷一引太乙九宫占,《祥瑞志》附会纬书,《高逸传》论推
阐禅理。盖牵於时尚,未能厘正。又如《高帝纪》载王蕴之抚刀、袁粲之郊饮,
连缀琐事,殊乖纪体。至《列传》尤为冗杂。然如纪建元创业诸事,载沈攸之书
於《张敬儿传》,述颜灵宝语於《王敬则传》。直书无隐,尚不失是非之公。
《高十二王传》引陈思之《表》、曹冏之《论》。感怀宗国,有史家言外之意焉,
未尝无可节取也。自李延寿之史盛行,此书诵习者鲜,日就讹脱。《州郡志》及
《桂阳王传》中均有阙文,无从补正。其馀字句舛误,如《谢庄传》,《南史》
作“诏徙越巂”,此书作“越州”。《崔怀慎传》,《南史》作“臣子两遂”,
此书作“两节”者。又不可胜乙。今裒合诸本,参核异同,正其灼然可知者。其
或无考,则从阙疑之义焉。
△《梁书》·五十六卷(内府刊本)
唐姚思廉奉敕撰。《唐书》思廉本传称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艺文志》
亦称《梁书》、《陈书》皆魏徵同撰。旧本惟题思廉。盖徵本监修,不过参定其
《论赞》。(按:此据《史通·古今正史篇》,魏徵总知其务,凡有赞《论》,
徵多预焉之文。)独标思廉,不没秉笔之实也。是书《旧唐书·经籍志》及思廉
本传俱云五十卷,《新唐书》作五十六卷。考刘知几《史通》,谓“姚察有志撰
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凭其旧稿,加以新录,述为《梁书》五十六卷”。则
《新唐书》所据为思廉编目之旧,《旧唐书》误脱“六”字审矣。思廉本推其父
意以成书,每卷之后,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
一篇。盖仿《汉书》卷后题班彪之例。其专称史官者,殆思廉所续纂欤。思廉承
藉家学,既素有渊源,又贞观二年先已编纂,及诏入秘书省论撰之后,又越七年,
其用力亦云勤笃。中如《简文纪》载大宝二年四月丙子,侯景袭郢州,执刺史萧
方诸,而《元帝纪》作闰四月丙午。则两卷之内,月日参差。《侯景传》上云
“张彪起义”,下云“彪寇钱塘”。则数行之间,书法乖舛。赵与旹《宾退
录》议其於《江革传》中则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传》中
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尤是非矛盾。其馀事迹之复互者,前后错见,
证以《南史》,亦往往牴牾。盖著书若是之难也。然持论多平允,排整次第,犹
具汉、晋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
△《陈书》·三十六卷(内府刊本)
唐姚思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谓贞观初,思廉奉诏撰成二史,弥历九载,
方始毕功。而曾巩《校上序》谓姚察录梁、陈之事,其书未就,属子思廉继其业。
武德五年,思廉受诏为《陈书》。贞观三年,论撰於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
始上之。是思廉编缉之功,固不止於九载矣。知几又谓《陈史》初有顾野王、傅
縡各为撰史学士,太建初中书郎陆琼续撰诸篇,姚察就加删改。是察之修史,
实兼采三家。考《隋书·经籍志》有顾野王《陈书》三卷、傅縡《陈书》三卷、
陆琼《陈书》四十二卷,殆即察所据之本。而思廉为《傅縡》、《陆琼》传详
述撰著,独不言其修史,篇第殊为疏略。至《顾野王传》,称其撰《国史纪传》
二百卷,与《隋志》卷帙不符。则疑《隋志》舛讹,思廉所记得其真也。《察传》
见二十七卷,载其撰梁、陈二史事甚详。是书为奉诏所修,不同私撰。故不用
《序传》之例,无庸以变古为嫌。惟察陈亡入隋,为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与
同时江总、袁宪诸人并稽首新朝,历践华秩,而仍列传於《陈书》。揆以史例,
失限断矣。且江总何人,乃取与其父合传,尤属自污。观李商隐《赠杜牧诗》有
“前身应是梁江总”句,乃借以相誉。岂总之为人,唐时尚未论定耶?书中惟二
卷、三卷题陈吏部尚书姚察,他卷则俱称史臣。盖察先纂《梁书》,此书仅成二
卷,其馀皆思廉所补撰。今读其列传,体例秩然,出於一手。不似《梁书》之参
差,亦以此也。惟其中记传年月,间有牴牾,不能不谓之疵累。然诸史皆然,亦
不能独责此书矣。
△《魏书》·一百十四卷(内府刊本)
北齐魏收奉敕撰。收表上其书,凡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分为一百
三十卷。今所行本为宋刘恕、范祖禹等所校定。恕等《序录》,谓隋魏澹更撰
《后魏书》九十二卷。唐又有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今皆不传。魏史惟以魏
收书为主,校其亡逸不完者二十九篇,各疏於逐篇之末。然其据何书以补阙,则
恕等未言。《崇文总目》谓澹书才存《纪》一卷、太素书存《志》二卷。陈振孙
《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谓收书阙《太宗纪》,以魏澹书补之。《志》阙
《天象》二卷,以张太素书补之。又谓澹、太素之书既亡,惟此《纪》、《志》
独存,不知何据。是振孙亦疑未能定也。今考《太平御览·皇王部》所载《后魏
书》,《帝纪》多取魏收书,而芟其字句重复。《太宗纪》亦与今本首尾符合,
其中转增多数语。(“永兴四年宴群臣於西宫使各献直言”下,多“弗有所讳”
四字。“泰常八年广西宫起外墙垣周回二十里”下,多“是岁民饥,诏所在开仓
赈给”十一字。案此数语,《北史》有之,然《北史》前后之文与《御览》所引
者绝异。)夫《御览》引诸史之文,有删无增,而此纪独异,其为收书之原本欤。
抑补缀者取魏澹书而间有节损欤。然《御览》所引《后魏书》,实不专取一家。
如此书卷十二《孝静帝纪》亡,后人所补,而《御览》所载《孝静纪》,与此书
体例绝殊。又有西魏《孝武纪》、《文帝纪》、《废帝纪》、《恭帝纪》,则疑
其取诸魏澹书。(《隋书·魏澹传》自道武下及恭帝为十二纪。刘知几《史通》
云:“澹以西魏为真,故文帝称纪。”)又此书卷十三《皇后传》亡,亦后人所
补。今以《御览》相校,则字句多同,惟中有删节。而末附《西魏五后》,当亦
取澹书以足成之。盖澹书至宋初尚不止仅存一卷,故为补缀者所取资。至澹书亦
阙,始取《北史》以补之(如《崔彧》、《蒋少游》及《西域传》)。故《崇文
总目》谓魏澹《魏史》、李延寿《北史》与收史相乱,卷第殊舛。是宋初已不能
辨定矣。惟所补《天象志》二卷为唐太宗避讳,可信为唐人之书无疑义耳。收以
是书为世所诟厉,号为“秽史”。今以收《传》考之,如云收受尔朱荣子金,故
减其恶。其实荣之凶悖,收未尝不书於册。至《论》中所云,若“修德义之风,
则韩、彭、伊、霍,夫何足数”。反言见意,正史家之微词。指以虚褒,似未达
其文义。又云杨愔、高德正势倾朝野,收遂为其家作传;其预修国史,得阳休之
之助,因为休之父固作佳传。案:愔之先世为杨椿、杨津,德正之先世为高允、
高祐。椿、津之孝友亮节,允之名德,祐之好学,实为魏代闻人。宁能以其门祚
方昌,遂引嫌不录。况《北史·阳固传》称,固以讥切聚敛,为王显所嫉,因奏
固剩请米麦,免固官,从征硖石。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不云固
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李延寿书作於唐代,岂亦媚阳休之乎?又云卢同位至仪
同,功业显著,不为立传。崔绰位止功曹,本无事迹,乃为首传。夫卢同希元义
之旨,多所诛戮,后以义党罢官,不得云功业显著。绰以卑秩见重於高允,称其
道德,固当为传独行者所不遗。观卢文诉辞,徒以父位仪同,绰仅功曹,较量官
秩之崇卑,争专传附传之荣辱(《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
《崔绰》自有传,后奉敕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亦未足服收也。盖
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
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
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於是非。“秽史”
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
书为据。其为《收传论》云:“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
其必有所见矣。今魏澹等之书俱佚,而收书终列於正史,殆亦恩怨并尽而后是非
乃明欤。收叙事详赡,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澹书,而
《澹传》存其《叙例》。绝不为掩其所短,则公论也。
△《北齐书》·五十卷(内府刊本)
唐李百药奉敕撰。盖承其父德林之业,纂缉成书,犹姚思廉之继姚察也。大
致仿《后汉书》之体,卷后各系《论赞》。然其书自北宋以后渐就散佚,故晁公
武《读书志》已称残阙不完。今所行本,盖后人取《北史》以补亡,非旧帙矣。
今核其书,《本纪》则《文襄纪》集冗杂,《文宣纪》、《孝昭纪》论辞
重复;《列传》则九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
二十九卷至四十卷俱无《论赞》,二十八卷有《赞》无《论》,十二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有《论》无《赞》。又《史通》引李百药
《齐书·论魏收》云:“若使子孙有灵,窃恐未挹高论。”又云:“足以入相如
之室,游尼父之门,志存实录,诋讦奸私。”今《魏收传》无此语,皆掇拾者有
所未及也。至如《库狄干传》之连及其子士文、《元斌传》之称齐文襄,则又掇
拾者刊削未尽之辞矣。北齐立国本浅,文宣以后,纲纪废弛,兵事俶扰,既不及
后魏之整饬疆圉,复不及后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为国者,亦鲜始终贞亮之士,
均无奇功伟节,资史笔之发挥。观《儒林》、《文苑》传叙,去其已见《魏书》
及见《周书》者,寥寥数人,聊以取盈卷帙。是其文章萎苶,节目丛脞,固由於
史材、史学不及古人,要亦其时为之也。然一代兴亡,当有专史。典章之沿革、
政事之得失、人材之优劣,於是乎有徵焉。未始非后来之鉴也。
△《周书》·五十卷(内府刊本)
唐令狐德棻等奉敕撰。贞观中修梁、陈、周、齐、隋五史,其议自德棻发之。
而德棻专领《周书》,与岑文本、崔仁师、陈叔达、唐俭同修。晁公武《读书志》,
称宋仁宗时出太清楼本,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天下书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馆
阁是正其文字。其后林希、王安国上之。是北宋重校,尚不云有所散佚。今考其
书,则残阙殊甚,多取《北史》以补亡。又多有所窜乱,而皆不标其所移掇者何
卷,所削改者何篇。遂与德棻原书混淆莫辨。今案其文义,粗寻梗概,则二十五
卷、二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俱《传》后无《论》。其传文多
同《北史》,惟更易《北史》之称周文者为太祖。《韦孝宽传》连书周文、周孝
闵帝,则更易尚有未尽。至《王庆传》连书大象元年、开皇元年,不言其自周入
隋,尤剽取《北史》之显证矣。又如《韦孝宽传》末删《北史》“兄敻”二字,
则《韦敻传》中所云与孝宽并马者,事无根源。《卢辩传》中删去其曾事节闵帝
事,则传中所云及帝入关者,语不可晓。是皆率意刊削,遂成疏漏。至於遗文脱
简,前后叠出,又不能悉为补缀。盖名为德棻之书,实不尽出德棻。且名为移掇
李延寿之书,亦不尽出延寿。特大体未改而已。刘知几《史通》曰:“今俗所行
《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书文而不实,雅而不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繁。
寻宇文开国之初,事由苏绰。军国词令,皆准尚书。太祖敕朝廷他文,悉准於此。
盖史臣所记,皆禀其规。柳虬之徒,从风而靡。”案绰文虽去彼淫丽,存兹典实,
而陷於矫枉过正之失,乖乎适俗随时之义。苟记言若是,则其谬愈多。爰及牛弘,
弥尚儒雅,即其旧事,因而勒成,务累清言,罕逢佳句。而令狐不能别求他述,
用广异闻,惟凭本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又议其以王劭、
蔡允恭、萧韶、萧大圜、裴政、杜台卿之书中有俚言,故致遗略。其诋諆德棻
甚力。然文质因时,纪载从实。周代既文章尔雅,仿古制言,载笔者势不能易彼
妍辞,改从俚语。至於敌国诋谤,里巷谚谣,削而不书,史之正体。岂能用是为
讥议哉?况德棻旁徵简牍,意在摭实。故《元伟传》后於元氏戚属事迹湮没者,
犹考其名位,连缀附书,固不可概斥为疏略。《庾信传论》仿《宋书·谢灵运传》
之体,推论六义源流,於信独致微辞。良以当时俪偶相高,故有意於矫时之弊,
亦可见其不专尚虚辞矣。知几所云,非笃论也。晁公武《读书志》祖述其语,掩
为己说。听声之见,尤无取焉。
△《隋书》·八十五卷(内府刊本)
唐魏徵等奉敕撰。贞观三年,诏徵等修隋史。十年成纪传五十五卷。十五年
又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显庆元年,长孙无忌上进。据刘知几《史
通》所载,撰《纪传》者为颜师古、孔颖达。(案:《集古录》据《颖达墓碑》,
谓碑称与魏郑公同修《隋书》,而传不著。盖但据《旧唐书》言之,未考知几书
也。)撰《志》者为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案:宋刻
《隋书》之后有天圣中校正旧跋,称同修《纪传》者尚有许敬宗,同修《志》者
尚有敬播。至每卷分题,旧本十《志》内惟《经籍志》题侍中郑国公魏徵撰。
《五行志序》或云褚遂良作。《纪传》亦有题太子少师许敬宗撰者。今从众本所
载,《纪传》题以徵、《志》题以无忌云云。是此书每卷所题撰人姓名。在宋代
已不能画一。至天圣中重刊,始定以领修者为主,分题徵及无忌也。其《纪传》
不出一手,间有异同。如《文帝本纪》云“善相者赵昭”,而《艺术传》则作
“来和”。又《本纪》云“以贺若弼为楚州总管”,而弼本传则作“吴州”。盖
卷帙浩繁,牴牾在所不免。至顾炎武《日知录》所摘《突厥传》中上言沙钵略可
汗击阿波破擒之,下言雍虞闾以隋所赐旗鼓西征阿波,敌人以为隋兵所助,多来
降附,遂生擒阿波一条,则疑上文本言击阿波破之,传写误衍一“擒”字。炎武
以为一事重书,似未必然也。其十《志》最为后人所推,而或疑其失於限断。考
《史通·古今正史篇》,称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
修,仍以秘书监魏徵总知其务。始以贞观三年创造,至十八年方就。合为五代纪
传,并目录凡二百五十二卷。书成,下於史阁,惟有十《志》,断为三十卷。寻
拟续奏,未有其文。太宗崩后,刊勒始成其篇第,编入《隋书》。其实别行,俗
呼为“五代史志”云云。是当时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本连为一书,十《志》
即为五史而作,故亦通括五代。其编入《隋书》,特以隋於五史居末,非专属隋
也。后人五史各行,十《志》遂专称《隋志》,实非其旧。乃议其兼载前代,是
全不核始末矣。惟其时《晋书》已成,而《律历志》所载《备数》、《和声》、
《审度》、《嘉量》、《衡权》五篇,《天文志》所载《地中》、《晷影》、
《漏刻》、《经星》、《中宫二十八舍》、《十煇》诸篇,皆上溯魏、晋,与
《晋志》复出,殊非史体。且同出李淳风一人之手,亦不应自剿己说。殆以《晋
书》不在五史之数,故不相避欤。《五行志》体例与《律历》、《天文》二志颇
殊,不类淳风手作。疑宋时旧本题褚遂良撰者,未必无所受之。《地理志》详载
山川,以定疆域。《百官志》辨明品秩,以别差等。能补萧子显、魏收所未备。
惟《经籍志》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如以《尚书二十八篇》为伏生
口传,而不知伏生自有《书》教齐、鲁间。以《诗序》为卫宏所润益,而不知传
自毛亨。以《小戴礼记》有《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为马融所增益,
而不知刘向《别录礼记》已载此三篇。在十《志》中为最下。然后汉以后之艺文,
惟藉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亦不以小疵为病矣。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卷九十八 奏议卷二
《欧阳修集》 ◎谏院进札子十首 【论按察卷三十四
《苏轼集》 ◎叙二十五首 【南行前集叙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周书》 ○达奚武(子震) 侯莫陈顺卷五 经部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易类五 △《周易大全》·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清史稿》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 (表略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清史稿》 ◎部院大臣年表十 (表略)白鲸(中)-第65章-做菜的鲸
《白鲸》 你冬官考工记第六
《周礼》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儒林外史》 &n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年十渊骞卷第十一
《扬子法言》 或问:“渊、骞之徒恶乎在?”曰:卷一百九 表第十
《明史》 ◎宰辅年表一 (略)卷六十九 南平世家第九
《新五代史》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宋史》 ◎道学二(程氏门人) ○刘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三国演义》 却说孔明谓张飞曰:“前者子龙取桂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宋书》 ◎符瑞下 嘉禾,五谷之长,卷三
《玉台新咏》 ○陆机拟古七首 △拟西北有卷四十四 志十九
《清史稿》 ◎灾异五 洪范曰:“土爰稼七谏 自悲
《楚辞》 居愁懃其谁告兮,独永思而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