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作者:脱脱等
◎职官十(杂制)
○赞引 导从 赐 食邑 实封 使职 宫观 赠官 叙封 致仕 荫补
赞引
旧中书门下、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并绯衣双引,仍传呼。(开宝中,学士止
令一吏前导,亦罢传呼,惟谢恩初上日,双引传呼云。)使相、仆射、两省五品
已上,一吏前引。(枢密使兼相者,二吏,不赞引。大中祥符五年,止令于本厅
赞引。不带相及副使,止令本院紫衣吏前赞引之。)
淳化四年,令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入朝以绯衣吏前导,并通官呵止。二
品已上用朝堂驱使官,馀用本司驱使官,宰臣、亲王仍令紫衣二吏引马。
导从
中书、枢密、宣微院、御史台、开封府、金吾司皆有常从。景德三年诏:
“诸行尚书、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给从七人;学士、丞郎,六人;给事、
谏议、舍人,五人;诸司三品,四人。于开封府、金吾司差借,每季代之。”中
书先差金吾从人,自今亦令参用开封府散从官。宰臣、参知政事、仆射、御史大
夫、中丞、知杂,皆通官呵止行人。(淳化四年,令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并
通官呵止。)
大中祥符五年,以群官导从不合品式,命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直学士陈彭
年与礼官详定。宗谔等请:自今除中书、枢密、宣徽使、御史中丞、知杂御史、
金吾并摄事清道如旧制呵导外,仆射已上及三司使、知开封府,止四节;尚书、
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节;丞郎已上、三司副使,两节;大两省、卿、
监,一节;小两制御史、郎中、员外、诸司四品,三司、开封府判官推官,二人
前行引,不得过五步。合于金吾借从人者,以诸军剩员代之。又外任节镇知州、
都监,从军士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团、军事知州都监,五十人;通判,
十人;(河北、河东、陕西见泊兵处,第镇知州、都监百人,防、团、军事知州
都监七十人。)转运使,三十人;(咸平二年,诏节度、观察、防、团、刺史,
或别镇、他镇,其给使者,止令本使给之。景德六年,令牧守以州兵随行者以一
年为限。)副使,二十五人;提点刑狱官,亦给军士;副留守、节度行军副使、
留守两使判官,给散从官十五人;小尹、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副使、两使
推官,十人;两浙推官、防团军事判官推官、军监判官,七人;录事诸曹,给承
符人;县令、簿、尉、手力、弓手,其代还者,给人护送有差。
赐六
剑履上殿 诏书不名 赞拜不名 入朝不趋 紫金鱼袋 绯鱼袋
右升朝官该恩。著绿二十周年赐绯鱼袋,着绯及二十周年赐紫金鱼袋。(特
旨者,系临时指挥。)
食邑)
一万户 八千户 七千户 六千户 五千户 四千户 三千户 二千户
一千户 七百户 五百户 四百户 三百户 二百户
右宰相、亲王、枢密使经恩加一千户,两府、使相、节度使七百户。宣徽、
三司使,观文殿大学士以下至直学士,文臣侍郎、武臣观察使、宗室正任以上、
皇子上将军、驸马都尉加五百户。宗室大将军以上加四百户。知制诰、待制并文
臣少卿监、武臣诸司副使、宗室副率已上,并承制、崇班、军员等,初该恩加三
百户;承制、崇班、军员再该恩二百户。二千户以上虽有加例,缘无定法,亲王、
重臣特加有至万户者。
食实封
一千户 八百户 五百户 四百户 三百户 二百户 一百户
右宰臣、亲王、枢密使经恩加四百户。两府、使相、节度、宣徽使、皇子上
将军,并宗室驸马都尉任观察使已上加三百户。观文殿学士并宗室正任已上,骑
都尉加二百户。武臣崇班、宗室副率已上加一百户。五百户已上虽有加例,缘无
定法。亲王、重臣有特加至数千户者。
《三朝志》云:检校、兼、试官之制,检校则三师、三公、仆射、尚书、散
骑常侍、宾客、祭酒、卿、监、诸行郎中、员外郎之类,兼官则御史大夫、中丞,
侍御、殿中、监察御史,试秩则大理司直、评事、秘书省校书郎。凡武官内职、
军职及刺史已上,皆有检校官、兼官。内殿崇班初授检校祭酒兼御史大夫。三班
及吏职、蕃官、诸军副都头加恩,初授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自此累加焉。
厢军都指挥使止于司徒,军都指挥使、忠佐马步都头止于司空,亲军都虞候、忠
佐副都头以上止于仆射,诸军指挥使止于吏部尚书。其官止,若遇恩例,则或加
阶、爵、功臣。幕职初授则试校书郎,再任如至两使推官,则试大理评事。掌书
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以上试大理司直、评事,又加则兼监察御史,亦有至检
校员外郎已上者。行军副使皆检校员外已上。朝官阶、勋高,遇恩亦有加检校官,
郎中则卿、监、少监,员外郎则郎中,太常博士以下则员外郎,并无兼官。其解
褐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者,谓之试衔。有选集,同出身例。
使职
兼领者:亲祀南郊,则有大礼、礼仪、仪仗、卤簿、桥道顿递五使,藉田、
泰山封禅、汾阴奉祀、恭上宝册、南郊恭谢皆如之。自馀行礼,或止有大礼、礼
仪使。(建隆中南郊,置仪仗都部署、副都署。)经始大礼,则有经度制置使、
副。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旧,南
郊止有御营使,咸平中,置行宫使。又有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阑前收后、郊坛
巡检巡阑仪仗勾当,编排卤簿。其百司皆有行在之名。(旧巡幸,百司皆称随驾。
大中祥符初,并同行在某司。)京师居留,则有大内都部署、皇城都点检、巡检
及增新旧巡检。(大阅亦置。)征行,则有招讨使、招安使、(或云捉贼、招安、
安抚使名者。)排陈使、都监,前军、先锋、大陈、行营、壕砦、头车、洞子、
招收部署、钤辖、都监,策应之名。(又有拐子马、无地名马,选武干者别领之。
亲征,则冠以驾前之号。廉访民瘼,则有巡抚大使、副大使,字抚使、副使、都
监,采访使、副使。或官卑者止云巡抚、安抚,无使字。)加礼外国,则有国信、
接伴、送伴使副;吊祭,大帅若是;又有翻译经润文使,(宰相为使,以翰林学
士为润文官。)伸达冤滥,则有理检使。劝课农桑,则有劝农使。讲修马政,则
有群牧制置使。最后明堂祫)飨,置五使,如南郊。其一时特置者,则各具志传。
或临事更制才者,事毕即停。内外名务繁细者,犹不具载。
叙阶之法 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为武散
官。(太平兴国元年,改正议大夫为正奉,通议大夫为朝奉,朝议郎为朝奉,承
议郎为承直,奉议郎为奉直,宣义郎为通直。)京朝官、幕职自将仕郎至朝奉郎,
每加五阶;至朝散大夫已上,每加一阶。朝散、银青者须已服绯紫者。入令录、
判司簿尉,每加一阶;并幕职计考当服绯紫者,皆奏加朝散、银青阶。诸司使已
上,如使额高者加金紫阶。内殿崇班初授则银青阶。(三班军职、使职遇恩检校,
兼官,并除银青阶。)丁尤者起复,使相则授云麾将军,(使相仍加金吾上将军,
同正节度使,大将军同正留后,以下无之。)其胥吏掌事而至衣绯者,则授游击
将军,千牛备身则授陪戎副尉以上。
改赐功臣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五代以来,初叙勋官,即授柱国。淳化
无年诏:“自今京官、幕职州县官始武骑尉,朝官始骑都尉,三班及军员、吏职
经恩并授武骑尉。”又诏:“古之勋爵,悉有职奉之荫赎,宜以今之所授与散官
等,不得用以荫勋。”封爵之差,唐制:王,食邑五千户;郡王、国公,三千户;
开国郡公,二千户;县公,千五百户;县侯,千户伯,七百户;子,五百户;男,
三百户。又有食实封者,户给缣帛,每赐爵,递加一级。唐末及五代始有加邑特
户,而罢去实封之给,又去县公之名,封侯以郡。宋初沿其制,文臣少监、少卿
以上,武臣副率以上,内职崇班以上有封爵;丞、郎、学士、刺史、大将军、诸
司使以上有实封。但以增户数为差,不系爵级。邑过其爵,则并进爵焉,止于郡
公。每加食邑,自千户至二百户,实封自六百户至百户。亲王、重臣或特加,有
逾千户者。(郡公食邑有累加至万馀,实封至数千户者。)皇属特封郡公、县公
或赠侯者,无“开国”字。(侯亦在开国郡公之上。)又采秦制赐爵曰“公士”。
(端拱二年,赐诸州高年一百二十七人爵公士,景德中,福建民有擒获强盗者,
当授镇将,以远俗非所乐,并赐公士,自后率为例。
功臣者,唐开元间赐号“开元功臣”,代宗时有“宝应功臣”,德宗时有
“奉天定难元从功臣”之号,僖宗将相多加功臣美名,五代浸增其制。宋初因之,
凡宣制而授者,多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刺史以上阶、勋高者亦赐之。中
书、枢密则“推忠”、协谋,亲王则“崇仁、“佐运”,馀官则“推诚”,“保
德”、“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
“顺化”。宰相初加即六字,馀并四安,其累加则二字,中书、枢密所赐,若罢
免或出镇,则改之。其诸班直将士禁军,则赐“拱卫”、“翊卫”等号,遇恩累
加,但改其名,不过两字。
宫观
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在京
宫观,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
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以副使为郎。)为
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其戚里、近属及前宰执留京师者,多除宫观,以
示优礼。时朝廷方经理时政,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
食其禄。王安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遂诏:“宫观毋限员。并差知州资序人。以
三十月为任。”又诏:“杭州洞霄宫、毫州明道宫、华州云台观、建州武夷观、
台州崇道观、成都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自
今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干或提举、提点官。”“奉给,大两省、卿、
监及职司资序人视小郡知州,知州资序人视小郡通判,武臣仿此。”四年,诏:
“宫观、岳庙留官一员,馀听如分司、致仕例,人便居住。”六年,诏:“卿、
监、职司以上提举,馀官管干。”又有以京官为干当者。又诏:“年六十以上者
乃听差,毋过两任。又诏:“兼用执政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
元丰中,王安石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为集禧观使,吕公著、韩维以资政
殿学士兼侍读、仍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元祐间,冯京以观文殿学士、梁
焘以资政殿学士为中太一宫、醴泉观使。范镇落致仕,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中太一
宫兼集禧观公事。三年,诏:“横行使、副无兼领者,许兼宫观一处。””六年,
诏:“横行狄谘、宋球既领皇城司,罢提点醴泉观。”元符元年,高遵固年八十
一,乞再任宫观,高遵礼年七十六,乞再任毫州太清宫,又从其再任之请,以待
遇宣仁亲属故也。大观元年,赵挺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为佑神观使。政和六年诏。
“措置宫观,如万寿、醴泉近百员,更不立额。”靖康元年,诏内外官见带提举、
主管神霄玉清万寿宫并罢。大抵祠馆之设,均为佚老优贤,而有内外之别,京祠
以前宰相、见任使相充使,次充提举;馀则为提点,为主管,皆随官之高下,处
以外祠。选人为监岳庙,非自陈而朝廷特差者,如黜降之例。
绍兴以来,士大夫多流离,困厄之馀,未有阙以处之。于是许以承务郎以上
权差宫观一次,续又有选人在部无阙可入与破格岳庙者,亦有以宰执恩例陈乞而
与之者,月破供给。(非责降官并月破供给,依资序降二等支。)理为资任,意
至厚也。然初将以抚安不调之人,末乃重侥求泛与之弊。于是臣僚交章,欲罢供
给以绝干请,变理任以抑侥幸,严按格以去泛滥。上并从之。自是以后,稍复祖
宗条法之旧。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复申明旧法,著
为定令以律之。(旧制,六十以上知州资序人,本部长官体量精神不致昏昧堪厘
务者,许差一任,兼用执政官陈乞者加一任。绍兴二十二年,臣僚言:“郡守之
职,其任至重,昨朝廷以年及七十,令吏部与自陈宫观,乞将前项指挥永为著令。”
从之。)盖不当请而请,则冗琐者流竞窃优闲廪稍;或当请而不请,则知进而不
知退,识者羞焉。一祠馆之与夺,不可不谨如是。故重内祠,专使职,所以崇大
臣之体貌,一次以定法,再任以示恩,(绍熙五年庆寿赦,应文武臣宫观、岳庙
已满,不应再陈者,该今来庆寿恩,年八十以上,特许更陈一次。)京官以上二
年,选人三年,凡待庶僚者,皆于优厚之中寓闲制之意焉。
赠官
建隆已来,凡有恩例,文武朝官、诸司使副、禁军及藩方马步都指挥使以上,
父亡皆赠官。亲王赠三官,可赠者赠二官,追加大国。皇属近亲如之。追加封爵。
服疏及诸亲之服近者赠一官。宰相、枢密使赠二官。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
尚书已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内臣任都知副都知者,
赠一官。此皇族及臣僚薨卒赠官之法也。其官秩未至,而因勋旧褒录或没王事,
虽卑秩皆赠官加等者,并系临时取旨。至于母后、后族、臣僚,录其先世,各有
等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并赠三世,婕妤二世,贵人止赠其父而已。宰相、
本师、三公、王、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枢密使副、知院、同知院事、参知政
事、宣微使、度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并赠三世。东宫
三师、仆射、留守、节度使、三司使、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并赠二世。
馀官或见任,或致仕,并赠一世。有兄弟同赠者,赠官加一等,父在止一资,文
臣有出身,赠至秘书监,无出身,至光禄卿。武臣至金吾卫上将军止。
凡赠官至三世者,初赠东宫三少,次陈宫三太,次三公,次中书令,次尚书
令,次封小国,自小国升次国,自次国升大国,已大国者移国名而已。(亦有不
移者。)若父、祖旧官已高者,自从旧官加赠。凡追封,不得至王爵。两省官及
待制、大卿监、诸卫上将军、观察使、正任防御使、遥郡观察使、景福殿使、客
省使,若子见任或父曾任此官,并赠至三公止。父子官俱不至者,文臣赠至诸行
尚书止,武臣赠至节度使、诸卫上将军止,即父曾任中书、枢密使、使相、节度
使并一品官者,无止限。待制已上持服经恩,服阕亦许封赠。
尚药奉御至医官使曾任文资,许换南班官。司天监官赠不得过大卿、监,仍
不许换南班官。凡赠至正郎,许以所赠官换朝散大夫阶,大卿、监以上许换银青
阶,赠至二世者即除朝散大夫阶,三世则金紫阶。咸平四年,诏舍人院详定。知
制诰李宗谔等请:“追赠三世如旧。其东宫一品以下虽曾任宰相,止从本品。文
武群臣功隆位极者,特恩追封王爵亦如旧。若因子孙封赠,虽任将相,并不许封
王,仍须历品而赠,勿得超越。”从之。宰相初拜,有即赠三世者。其后签书枢
密以上皆即时赠,他官须经恩,学士及刺史以上,内侍都知、押班皆中书奉行,
馀则有司奏请。
叙封
唐制,视本官阶爵。建隆三年,诏定文武郡臣母妻封号:太皇太后皇太后皇
后曾祖母、祖母、母并封国太夫人;诸妃曾祖母、祖母、母并封郡太夫人,婕妤
祖母、母并封郡太君;贵人母封县太君。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
中书令,(旧有尚书令。)曾祖母、祖母、母封国太夫人;妻,国夫人。枢密使
副、知院、同知、参知政事、宣徽节度使,曾祖母、祖母、母封郡太夫人;妻,
郡夫人。签书枢密院事曾祖母、祖母、母封郡太君;妻,郡君。同知枢密院以上
至枢密使、参知政事再经恩及再除者,曾祖母、祖母、母加国太夫人。三司使祖
母、母封郡太君妻,郡君。东宫三太、文武二品、御史大夫、六尚书、两省侍郎、
太常卿、留守、节度使、诸卫上将军、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母,郡
太夫人;妻,郡夫人。常侍、宾客、中丞、左右丞、侍郎、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
学士、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卿、监、祭酒、詹事、诸王传、大将军、
都督、中都护、副都护、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并母郡太君;妻,
郡君。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
刺史、下都督、下都护、家令、率更令、仆,母封县太君;妻,县君,其馀升朝
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妻,县君,杂五品官至三任与叙封,官当叙封者不
复论阶爵。致仕同见任。亡母及亡祖母当封者并如之。父亡无嫡、继母,听封所
生母。伎术官不得叙封。自宰相至签书枢密院叙封与三世同,他官惟品至者即时
拟封,馀皆俟恩乃封。咸平四年,从舍人院详定群臣母、妻所封郡县,依本姓望
封。天禧元年,令文武升朝官无嫡母者听封生母,曾任升朝而致仕,即许叙封。
令给谏、舍人母并封郡太君,妻,郡君。四年,又令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如
给、舍例。封赠之典,旧制有三代、二代、一代之等,因其官之高下而次第焉。
凡初除及每遇大礼封赠三代者,太师、太传、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
保、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
签书枢密院事。凡遇大礼封赠三代者,节度使。三代初封,曾祖,朝奉郎;祖,
朝散郎;父,朝请郎(签书枢密院事降一等,谓如父与朝散郎之类。凡封父、祖
系武臣者,视文武臣封赠对换格。封赠一代亦如之。初赠,曾祖,太子少保;祖,
太子少傅;父,太子少师。封赠曾祖母、祖母、母、妻国夫人。(执政官、签书
枢密院事,郡夫人。)凡遇大礼封赠二代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
资政、保和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左右金吾卫上
将军、左右卫上将军。二代初封,祖,通直郎,父,奉议郎。初赠,祖,朝奉郎;
父,朝散郎。封赠祖母、母、妻郡夫人。(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土,
并淑人。)凡遇大礼封赠一代者,文臣通直郎以上,武臣修武郎以上。一代初封
赠父,文臣承事郎,武臣、内侍、伎术官、将校并忠训郎,母、妻孺人。
凡文臣赠官
通直郎以上,(寺、监官以上未升朝者,杂压在通直郎之上同。)每赠两官,
至奉直大夫一官。(有出身不赠奉直大夫、中散大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
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六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
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
猷敷文阁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御史中丞、开封尹、六曹侍郎、枢
密直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每赠三官,至奉直大夫二官,
至通议大夫一官。(有出身人不赠奉直、中散二大夫。)
凡文武臣封赠封换(诸文武臣封赠对换,以所加官准格对换,并听从高。)
承事郎换忠训郎,宣义郎换从义、秉义郎,宣教郎换训武、修武郎,通直
郎换武义、武翼郎,奉议郎换武节、武略、武经郎,承议郎换武功、武德、武显
郎。朝奉郎换武义、武翼大夫,朝散郎换武节、武略、武经大夫,朝请郎换武功、
武德、武显大夫。朝奉大夫换遥郡刺史,朝散大夫换遥郡团练使,朝请大夫换遥
郡防御使。奉直、朝议大夫换刺史,中散、中奉大夫换团练使,中大夫换防御使,
太中大夫、通议、通奉大夫换观察使,正议、正奉、宣奉大夫换承宣使,光禄人
夫、银青、金紫光禄大夫换节度使。
凡文武官父任承直郎以下赠官
承直郎,留守、节察判官——留守府判官、节度判官,承议郎。儒林郎,支、
掌、防、团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奉议郎。文
林郎、从事郎、从政郎,两使初等职官、令、录——留守推官、观察推官、军事
判官、军事推官、司录参军、录事参军,团练推官、军监判官、防御判官,县令,
通直郎。修职郎,知令、录——知司录参军、知录事参军、县丞,宣教郎。迪功
郎,判、司、簿、尉——军巡判官、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主簿、县
尉,宣义郎。
致仕
凡文武朝官、内职引年辞疾者,多增秩从其请,或加恩其子孙。乾德元所,
太子太师致仕侯益来预郊祀,太祖优待之,因诏曰:“群官列位,自有通规,旧
德来朝,所宜加礼,且表优贤之意,用敦尚齿之风。自今一品致仕官曾带平章事
者,每遇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二年,令藩镇带平章事求休致者亦如之。
咸平五年,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有赃犯者听从便。
牧伯、内职、三班皆换环卫、幕职、州县外官。景德元年三月,诏三班使臣七十
以上视听未衰者与厘务,其老昧不任及年七十五以上者,借职授支郡上佐,奉职、
殿直授节镇上佐,不愿者听归乡里。凡升朝官遇庆恩,父在者授致仕官,其不在
者,文官始大理评事,武官始副率,再经恩累加焉。祖在而求回授者亦听。皆不
给奉,亦有子居要近加赐章服者。
天圣、明道间,员外郎已上致仕者,录其子试秘书省校书郎。三丞已上为太
庙齐郎。无子,听降等官其嫡孙若弟侄一。景祐三年诏曰:“致仕官旧皆给半奉,
而未尝为显官者或贫不能自给,岂所以遇高年养廉耻也。其大两省、大卿监、正
刺史、閤门使以上致仕者,自今给奉并如分司官例,仍岁时赐羊酒、米面,令所
在长吏常加存问。”其后,又许致仕官子孙免选除近官。四年,臣僚有请致仕,
未及录其子孙而遽亡者,命既出,辅臣皆谓法当追收,仁宗悯之,竟官其后。侍
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言:“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劾以闻。”
庆历中,权御史中丞贾昌朝又言:“臣僚年七十而筋力衰者,并优与改官致仕;
虽七十而未衰及别有功状、朝廷固留任使者,勿拘此令。在京若尚书工部侍郎俞
献卿、少府监毕世长、太常少卿李孝若、尚书驾部郎中李士良,在外若给事中盛
京、光禄卿王盘、太常少卿张效、尚书兵部郎中张亿,皆耄昏不可任事,并请除
致仕。”诏:“在京者令中书体量,在外者下诸处晓谕之。”
皇祐中,知谏院包拯、吴奎亦言:“愿令御史台监察年七十已上,移文趣其
请老不即自陈者,直除致仕。”朝廷未行。奎复言:“国家谨礼法以维君子,明
威罚以御小人。君子所顾者,礼法也;小人所畏者,威罚也。繇文武二选为士大
夫,是皆君子之地也,傥不以礼法待之,则是废名器而轻爵禄。七十致仕,学者
所知,而臣下引年自陈,分之常也,人君好贤乐善而留之,仁之至也。自三代以
来,用此以塞贪墨、耸廉隅,近者句希仲、陆轸等,皆以年高特与分司,初欲风
动群臣,而在位殊未有引去者,是臣言未效也。请详前奏施行。”于是诏:“少
卿监以下年七十不任厘务者,外任令监司、在京委御史台及所属以状闻。尝任馆
阁、台谏官及提点刑狱者,令中书裁处。待制已上能自引年,则优加恩礼。”
然是时言事之人,竞欲击劾大臣,有高年者俱不自安。仁宗手诏曰:“老臣,
朕之所眷礼也,进退体貌,恩意岂不有异哉!凡尝预政事之臣,自今毋或遽求引
去,台谏官勿以为言。”其风动劝励之方又如此。至于因事责降分司,或老病不
任官职之事,或居官犯法,或以不治为所部劾奏,冲替而求致仕者,子孙更不推
恩,虽或推恩,其除官例皆降等,若耆老旧臣体貌优异,赏或延于子孙,奉或全
给半给。岁时问劳,皆有礼意。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李柬之、李受相继致仕。旧制,
閤门无谢辞例,帝特召柬之对延和殿,命坐赐茶;以受先朝藩府旧僚,升其子一
任差遣,并录其孙。皆宴饯资善堂,命讲读官赋诗,御制诗序以宠其行,示异数
也,是岁,又以果州团练使何诚用、惠州防御使冯承用、嘉州团练使刘保吉、昭
州刺史邓保寿皆年七十以上至八十馀,并特令致仕,以枢密院言,致仕虽有著令,
臣僚鲜能自陈故也。熙宁元年,以定国军节度使李端愿为太子少保致仕。故事,
多除上将军,帝令讨阅唐制,优加是命。二年,以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赵概为
太子少师致仕。故事,再请则许;概三乞始从,优耆旧也。三年,编修中书条例
所言::
人臣非有罪恶,致仕而去,人君遇之如在位时,礼也。近世致仕并与转
官,盖以昧利者多,知退者少,欲加优恩,以示劝奖。推行既久,姑从旧制。若
两省正言以上官,三班使臣、大使臣、横行、正任等,并不除为致仕官。致仕带
职者,皆落职而后优迁其官。看详别无义理,但致仕恩例不均。如谏议大夫不可
改给事中,并转工部侍郎,乃是超转两资;工部尚书并除太子少保,乃是超转六
资,若知制诰、待制官卑者除卿监,缘知制诰、待制待遇非与卿监比。今他官致
仕皆得迁官,此独因致仕更见退抑。供奉官、侍禁八品,除率府副率,盖六品。
诸司副使、承制、崇班七品,除将军,乃三品。至于节度使除上将军,防御、团
练、刺史并除大将军,缘诸卫名额不一,至有刺史除官高于防御使者。今若令文
武官带职致仕人许仍旧职,上转一官,及文臣正言、武臣借职以上皆得除为致仕
官,则无轻重不等之患。
若选人令、录以上并除朝官,经恩皆得封赠,荫及四世,旁支例得赎罪、免
役。又京官致仕亦止迁一官,若光录寺丞致仕,有出身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无出
身除大理寺丞,而令、录职官乃除太子中允或中舍,殊未为当。若进纳出身人例
除京官,至有经覃恩迁至升朝官者,类多兼并有力之家,皆免州县色役及封赠父
母。如京官七品,除衙前外,亦名馀色役,尤为侥幸。条例繁杂,无所适从。如
录事参军或除卫尉寺丞,或除大理评事,或除奉礼郎恩例不同,可以因缘生弊。
今定:凡文臣京朝官以上各转一官,带职仍旧不转官,乞亲属恩泽者依旧条。
选人依本资序转合入京朝官,进纳及流外人判、司、簿、尉除司马,令、录除别
驾。在京诸司勒留官依簿、尉以上,亲贤劳旧合别推恩者取旨。历任有入已赃,
不得乞亲戚恩泽,仍不迁官,其致仕官除中书、枢密院外,并在见任官之上,致
仕及三年之上,元非因过犯,年未及七十,不曾经叙封及陈乞亲戚恩泽,却愿仕
宦,并许进状叙述。若有荐举者,各依元资序授官。其才行为众所知,朝廷特任
使者,不拘此法。
从之。自此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四年,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右丞王素为工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致仕,观文殿
学士、兵部尚书欧阳修为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带职致仕,自素始也。五
年,守司空兼侍中曾公亮迁守太傅致仕,特许入谢。以公亮逮事三朝,既加优礼,
仍给见任支赐。十月,诏两省以上致仕官毋得因大礼用子升朝叙封迁官。先是,
王安石言,李端愿、李柬之叙封,中书失检旧例,法当改正。帝曰:“如此,则
独不被恩。”安石曰:“叙封初元义理,今既未能遽革,庸可承误为例?如三师、
三公官,因子孙郊恩叙授,尤非宜也。”帝从之。
元丰三年,诏:“自今致仕官遇诞节及大礼,许缀旧班。”以礼部侍郎范镇
居都城外,遇同天节,乞随散官班上寿,帝令镇班见任翰林学士上,故有是诏。
又诏:“致仕官朝失仪,勿劾,并著为令。”又诏:“自今致仕官领职事者,许
带致仕,该迁转者转寄禄官,若止系寄禄官,即以本官致仕。其见任致仕官,除
三师、三公、东宫三师三少外,馀并易之。”六年,以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
知河南府文彦博为河东、永兴节度使、守太师致仕。彦博辞两镇,止以河东旧镇
贴麻行下。彦博又言:“前辞阙下之日,尝奏得致仕后,当亲辞天陛,今既得请,
欲赴阙廷。”降诏从之。七年,诏文臣中大夫、武臣诸司使以下致仕,更不加恩。
元祐元年,枢密院奏:“诸军年七十,若以疾假满百日不堪医治差使者,诸厢都
指挥使除诸卫大将军致仕,诸军都指挥使、诸班直都虞候带遥郡除诸卫将军致仕,
诸班直上四军除屯卫,拱圣以下除领军卫,并有功劳者为左,无则为右。”从之。
四年,诏:”应乞致仕而不原转官者,受敕后,所属保明以闻,当与推恩。中大
夫至朝奉郎及诸司使,本宗有服亲一人荫补恩泽。横行、诸司副使见有身自荫补
人,及内殿承制、崇班、閤门祗候见理亲民,并承议、奉议郎,许陈乞有服亲一
人恩例。中大夫、中散大夫、诸司使带遥郡者,荫补外准此。即朝奉郎以上及诸
司使,虽未授敕而身亡,在外者以乞致仕状到门下省日,在京以得旨日,亦许陈
乞有服亲一人恩例。”六年,监察御史徐君平言:“文臣致仕以年七十为断,而
使臣年七十犹与近地监当,至八十乃致仕,愿许其致仕之年如文臣法,而给其奉。”
从之。三省言:“张方平元系宣微南院使、检校太傅、太子少师致仕。元丰官制
行,废宣微使,元祐三年复置,仪品恩数如旧制,方平依旧带宣微南院使致仕。”
绍圣三年诏:“文武官该转官致仕,依旧出告外,其馀守本官致仕者并降敕,更
不给告。内因致仕合该乞恩泽人更不具钞,令尚省通书三司入熟状,仍不候印画。”
又诏:“应臣僚丁忧中不许陈乞致仕。”
建中jing6*国元年,尚书省言:“臣僚在忧制中不得陈乞致仕,其间有官序合得
致仕恩泽之人,合行立法。”诏:“臣僚丁忧中遇疾病危笃,其官序合该致仕恩
泽者,听以前官经所属自陈。”大观二年,诏致仕官年八十以上应给奉者,以缗
钱充。政和六年,提举广东学事孙璘言:“诸州致仕官居乡者,乞许令赴贡士宴,
择其年弥高者而惇事之,使长幼有序,献酬有礼,人知里选之法,孝悌之义。”
从之。宣和四年,诏六曹尚书致仕遗表恩泽,共与四人,其馀侍从官三人,立为
定制。
建炎间,尝诏:“文武官陈乞致仕,朝廷不从,致有身亡之人,许依条陈乞
致仕恩泽,及陈乞致仕而道路不通,不曾被受敕命,亦许州、军保明推恩。”时
强行父博学清修,不缘事故疾病,慨然请老,叶份言之,许令再仕。王次翁年未
六十,浩然全退,吕衤止)言之,落致仕,特令再仕。凡类此者,盖因其材而挽
留之也。直秘阁致仕郑南挂冠已久,年德俱高,大臣言之,诏除秘阁修撰,仍旧
致仕。优其恩不夺其志也。吕颐浩以少保乞除一寄禄官致仕,诏除少傅,依前镇
南军节度使、成国公致仕;韩世忠以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
咸安郡王乞身,诏除太师致仕。因将相之知止而优其归也。杨惟忠、刑焕皆以节
度致仕。臣僚言:“祖宗时,节将、臣僚得谢,不以文武,并纳节除一官。”以
今日不复纳节换官为非。诏今后依祖宗典故,盖不以私恩胜公法也。昭庆军节度
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韦渊乞守本官致仕,诏免赴朝参,仍依两府例,
合破请给人从。优亲之恩而异之也。
隆兴以后,因臣僚言年七十不陈乞致仕者,除合得致仕或遗表恩泽外,并不
许遇郊奏荐。已而复诏:郊祀在近,未致仕人更许陈乞奏荐一次。可以不予而予
之,示厚恩也。执政在谪籍者陈乞致仕,虽许叙复而寝罢合得恩泽,只据见存阶
官荫补。淳熙十六年,宁武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王友直复奉国军节度使致仕,
臣僚论列,仍守本官职致仕。可以予而不予,严公法也。抑扬轻重间,可以见优
老恤贤之意,可以识制情抑幸之术,故备录于篇。
文臣荫补
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子,承事郎;孙及期亲,承奉郎;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登仕郎;门客,登仕郎(。不理选限。)
知枢密院事至同知枢密院事:子,承奉郎;孙及期亲,承务郎;大功以下及
异姓亲,登仕郎门客,登仕郎,(不理选限。)
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子,承奉郎;孙及期亲,承务郎;大功以下,登
仕郎;导姓亲,将仕郎。
太子少师至通奉大夫:子孙及期亲,承务郎;大功亲,登仕郎;异姓亲,登
仕郎;小功以下亲,将仕郎。
御史中丞至侍御史:子,承务郎;孙及期亲,登仕郎;大功,将仕郎;小功
以下及异姓亲,将仕郎,
中大夫至中散大夫:子,通仕郎;孙及期亲,登仕郎;大功,将仕郎;小功
以下,将仕郎。
太常卿至奉直大夫:子,登仕郎;孙及期亲,将仕郎;大功小功亲,将仕郎。
国子祭酒至开封少尹:子孙及小功以上,将仕郎。
朝请大夫、带职朝奉郎以上:(理职司资序及不带职致仕者同。)子,将仕
郎;小功以上亲,将仕郎;緦麻,上州文学。(注权官一任,回注正官,谓带职
朝奉郎以上亡殁应荫补者。)
广南东、西路转运副使:子,登仕郎;孙及期亲,将仕郎。提点刑狱:子,
将仕郎;孙及期亲,将仁郎。
武臣荫补
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子,秉义郎;孙及期亲,忠翊郎;大功以下亲,承
节郎;异姓亲,承信郎。
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太尉、节度使:子,忠训郎;孙及
期亲,成忠郎;大功,承节郎;小功以下及异姓亲,承信郎。
诸卫上将军,承宣使、观察使、通侍大夫:子,成忠郎,孙及期亲,保义郎;
大功以下,承信郎;及异姓亲,承信郎。
枢密都承旨、正侍大夫至右武大夫、防御使、团练使、延福宫使至昭宣使任
入内内侍省都知以上:子,保义郎;孙及期亲,承节郎;大功以下亲,(内各奏
异姓亲者同。)承信郎。刺史:子,承节郎;孙及期亲,承信郎;大功以下,进
武校尉。
诸卫大将军、武功至武翼大夫、枢密承旨至诸房副承旨:子,承节郎;孙及
期亲,承信;郎大功以下,进武校尉。
诸卫将军、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子,承信郎;孙,进武校尉;期
亲,进义校尉。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子,承信郎。
训武、修武郎及閤门祗候:子,进乂校尉。
忠佐带遥郡者,每两遇大礼荫补,子:刺史,进武校尉;团练使、防御使,
承信郎。
臣僚大礼荫补
宰相、执政官: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东宫三师、三少至谏议大
夫:(权六曹侍郎、侍御史同。)本宗一人。
寺长贰、监长贰、秘书少监、国子司业、起居郎舍人、中书门下省检正、沿
书省左右司郎官、枢密院检详、若六曹郎中、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开封少尹:
子或孙一人。
致仕荫补
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三人。曾任三少、使相、执政官、见任节度使;
二人,太中大夫及曾任尚书侍郎及右武大夫以上,并曾任谏议大夫以上及侍御史:
一人。
遗表荫补
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五人。曾任执政官、见任节度使:四人。太中
大夫以上:一人。诸卫上将军、承宣使:四人。观察使:三人。
○赞引 导从 赐 食邑 实封 使职 宫观 赠官 叙封 致仕 荫补
赞引
旧中书门下、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并绯衣双引,仍传呼。(开宝中,学士止
令一吏前导,亦罢传呼,惟谢恩初上日,双引传呼云。)使相、仆射、两省五品
已上,一吏前引。(枢密使兼相者,二吏,不赞引。大中祥符五年,止令于本厅
赞引。不带相及副使,止令本院紫衣吏前赞引之。)
淳化四年,令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入朝以绯衣吏前导,并通官呵止。二
品已上用朝堂驱使官,馀用本司驱使官,宰臣、亲王仍令紫衣二吏引马。
导从
中书、枢密、宣微院、御史台、开封府、金吾司皆有常从。景德三年诏:
“诸行尚书、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给从七人;学士、丞郎,六人;给事、
谏议、舍人,五人;诸司三品,四人。于开封府、金吾司差借,每季代之。”中
书先差金吾从人,自今亦令参用开封府散从官。宰臣、参知政事、仆射、御史大
夫、中丞、知杂,皆通官呵止行人。(淳化四年,令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并
通官呵止。)
大中祥符五年,以群官导从不合品式,命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直学士陈彭
年与礼官详定。宗谔等请:自今除中书、枢密、宣徽使、御史中丞、知杂御史、
金吾并摄事清道如旧制呵导外,仆射已上及三司使、知开封府,止四节;尚书、
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节;丞郎已上、三司副使,两节;大两省、卿、
监,一节;小两制御史、郎中、员外、诸司四品,三司、开封府判官推官,二人
前行引,不得过五步。合于金吾借从人者,以诸军剩员代之。又外任节镇知州、
都监,从军士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团、军事知州都监,五十人;通判,
十人;(河北、河东、陕西见泊兵处,第镇知州、都监百人,防、团、军事知州
都监七十人。)转运使,三十人;(咸平二年,诏节度、观察、防、团、刺史,
或别镇、他镇,其给使者,止令本使给之。景德六年,令牧守以州兵随行者以一
年为限。)副使,二十五人;提点刑狱官,亦给军士;副留守、节度行军副使、
留守两使判官,给散从官十五人;小尹、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副使、两使
推官,十人;两浙推官、防团军事判官推官、军监判官,七人;录事诸曹,给承
符人;县令、簿、尉、手力、弓手,其代还者,给人护送有差。
赐六
剑履上殿 诏书不名 赞拜不名 入朝不趋 紫金鱼袋 绯鱼袋
右升朝官该恩。著绿二十周年赐绯鱼袋,着绯及二十周年赐紫金鱼袋。(特
旨者,系临时指挥。)
食邑)
一万户 八千户 七千户 六千户 五千户 四千户 三千户 二千户
一千户 七百户 五百户 四百户 三百户 二百户
右宰相、亲王、枢密使经恩加一千户,两府、使相、节度使七百户。宣徽、
三司使,观文殿大学士以下至直学士,文臣侍郎、武臣观察使、宗室正任以上、
皇子上将军、驸马都尉加五百户。宗室大将军以上加四百户。知制诰、待制并文
臣少卿监、武臣诸司副使、宗室副率已上,并承制、崇班、军员等,初该恩加三
百户;承制、崇班、军员再该恩二百户。二千户以上虽有加例,缘无定法,亲王、
重臣特加有至万户者。
食实封
一千户 八百户 五百户 四百户 三百户 二百户 一百户
右宰臣、亲王、枢密使经恩加四百户。两府、使相、节度、宣徽使、皇子上
将军,并宗室驸马都尉任观察使已上加三百户。观文殿学士并宗室正任已上,骑
都尉加二百户。武臣崇班、宗室副率已上加一百户。五百户已上虽有加例,缘无
定法。亲王、重臣有特加至数千户者。
《三朝志》云:检校、兼、试官之制,检校则三师、三公、仆射、尚书、散
骑常侍、宾客、祭酒、卿、监、诸行郎中、员外郎之类,兼官则御史大夫、中丞,
侍御、殿中、监察御史,试秩则大理司直、评事、秘书省校书郎。凡武官内职、
军职及刺史已上,皆有检校官、兼官。内殿崇班初授检校祭酒兼御史大夫。三班
及吏职、蕃官、诸军副都头加恩,初授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自此累加焉。
厢军都指挥使止于司徒,军都指挥使、忠佐马步都头止于司空,亲军都虞候、忠
佐副都头以上止于仆射,诸军指挥使止于吏部尚书。其官止,若遇恩例,则或加
阶、爵、功臣。幕职初授则试校书郎,再任如至两使推官,则试大理评事。掌书
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以上试大理司直、评事,又加则兼监察御史,亦有至检
校员外郎已上者。行军副使皆检校员外已上。朝官阶、勋高,遇恩亦有加检校官,
郎中则卿、监、少监,员外郎则郎中,太常博士以下则员外郎,并无兼官。其解
褐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者,谓之试衔。有选集,同出身例。
使职
兼领者:亲祀南郊,则有大礼、礼仪、仪仗、卤簿、桥道顿递五使,藉田、
泰山封禅、汾阴奉祀、恭上宝册、南郊恭谢皆如之。自馀行礼,或止有大礼、礼
仪使。(建隆中南郊,置仪仗都部署、副都署。)经始大礼,则有经度制置使、
副。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旧,南
郊止有御营使,咸平中,置行宫使。又有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阑前收后、郊坛
巡检巡阑仪仗勾当,编排卤簿。其百司皆有行在之名。(旧巡幸,百司皆称随驾。
大中祥符初,并同行在某司。)京师居留,则有大内都部署、皇城都点检、巡检
及增新旧巡检。(大阅亦置。)征行,则有招讨使、招安使、(或云捉贼、招安、
安抚使名者。)排陈使、都监,前军、先锋、大陈、行营、壕砦、头车、洞子、
招收部署、钤辖、都监,策应之名。(又有拐子马、无地名马,选武干者别领之。
亲征,则冠以驾前之号。廉访民瘼,则有巡抚大使、副大使,字抚使、副使、都
监,采访使、副使。或官卑者止云巡抚、安抚,无使字。)加礼外国,则有国信、
接伴、送伴使副;吊祭,大帅若是;又有翻译经润文使,(宰相为使,以翰林学
士为润文官。)伸达冤滥,则有理检使。劝课农桑,则有劝农使。讲修马政,则
有群牧制置使。最后明堂祫)飨,置五使,如南郊。其一时特置者,则各具志传。
或临事更制才者,事毕即停。内外名务繁细者,犹不具载。
叙阶之法 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为武散
官。(太平兴国元年,改正议大夫为正奉,通议大夫为朝奉,朝议郎为朝奉,承
议郎为承直,奉议郎为奉直,宣义郎为通直。)京朝官、幕职自将仕郎至朝奉郎,
每加五阶;至朝散大夫已上,每加一阶。朝散、银青者须已服绯紫者。入令录、
判司簿尉,每加一阶;并幕职计考当服绯紫者,皆奏加朝散、银青阶。诸司使已
上,如使额高者加金紫阶。内殿崇班初授则银青阶。(三班军职、使职遇恩检校,
兼官,并除银青阶。)丁尤者起复,使相则授云麾将军,(使相仍加金吾上将军,
同正节度使,大将军同正留后,以下无之。)其胥吏掌事而至衣绯者,则授游击
将军,千牛备身则授陪戎副尉以上。
改赐功臣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五代以来,初叙勋官,即授柱国。淳化
无年诏:“自今京官、幕职州县官始武骑尉,朝官始骑都尉,三班及军员、吏职
经恩并授武骑尉。”又诏:“古之勋爵,悉有职奉之荫赎,宜以今之所授与散官
等,不得用以荫勋。”封爵之差,唐制:王,食邑五千户;郡王、国公,三千户;
开国郡公,二千户;县公,千五百户;县侯,千户伯,七百户;子,五百户;男,
三百户。又有食实封者,户给缣帛,每赐爵,递加一级。唐末及五代始有加邑特
户,而罢去实封之给,又去县公之名,封侯以郡。宋初沿其制,文臣少监、少卿
以上,武臣副率以上,内职崇班以上有封爵;丞、郎、学士、刺史、大将军、诸
司使以上有实封。但以增户数为差,不系爵级。邑过其爵,则并进爵焉,止于郡
公。每加食邑,自千户至二百户,实封自六百户至百户。亲王、重臣或特加,有
逾千户者。(郡公食邑有累加至万馀,实封至数千户者。)皇属特封郡公、县公
或赠侯者,无“开国”字。(侯亦在开国郡公之上。)又采秦制赐爵曰“公士”。
(端拱二年,赐诸州高年一百二十七人爵公士,景德中,福建民有擒获强盗者,
当授镇将,以远俗非所乐,并赐公士,自后率为例。
功臣者,唐开元间赐号“开元功臣”,代宗时有“宝应功臣”,德宗时有
“奉天定难元从功臣”之号,僖宗将相多加功臣美名,五代浸增其制。宋初因之,
凡宣制而授者,多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刺史以上阶、勋高者亦赐之。中
书、枢密则“推忠”、协谋,亲王则“崇仁、“佐运”,馀官则“推诚”,“保
德”、“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
“顺化”。宰相初加即六字,馀并四安,其累加则二字,中书、枢密所赐,若罢
免或出镇,则改之。其诸班直将士禁军,则赐“拱卫”、“翊卫”等号,遇恩累
加,但改其名,不过两字。
宫观
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在京
宫观,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
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以副使为郎。)为
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其戚里、近属及前宰执留京师者,多除宫观,以
示优礼。时朝廷方经理时政,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
食其禄。王安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遂诏:“宫观毋限员。并差知州资序人。以
三十月为任。”又诏:“杭州洞霄宫、毫州明道宫、华州云台观、建州武夷观、
台州崇道观、成都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自
今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干或提举、提点官。”“奉给,大两省、卿、
监及职司资序人视小郡知州,知州资序人视小郡通判,武臣仿此。”四年,诏:
“宫观、岳庙留官一员,馀听如分司、致仕例,人便居住。”六年,诏:“卿、
监、职司以上提举,馀官管干。”又有以京官为干当者。又诏:“年六十以上者
乃听差,毋过两任。又诏:“兼用执政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
元丰中,王安石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为集禧观使,吕公著、韩维以资政
殿学士兼侍读、仍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元祐间,冯京以观文殿学士、梁
焘以资政殿学士为中太一宫、醴泉观使。范镇落致仕,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中太一
宫兼集禧观公事。三年,诏:“横行使、副无兼领者,许兼宫观一处。””六年,
诏:“横行狄谘、宋球既领皇城司,罢提点醴泉观。”元符元年,高遵固年八十
一,乞再任宫观,高遵礼年七十六,乞再任毫州太清宫,又从其再任之请,以待
遇宣仁亲属故也。大观元年,赵挺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为佑神观使。政和六年诏。
“措置宫观,如万寿、醴泉近百员,更不立额。”靖康元年,诏内外官见带提举、
主管神霄玉清万寿宫并罢。大抵祠馆之设,均为佚老优贤,而有内外之别,京祠
以前宰相、见任使相充使,次充提举;馀则为提点,为主管,皆随官之高下,处
以外祠。选人为监岳庙,非自陈而朝廷特差者,如黜降之例。
绍兴以来,士大夫多流离,困厄之馀,未有阙以处之。于是许以承务郎以上
权差宫观一次,续又有选人在部无阙可入与破格岳庙者,亦有以宰执恩例陈乞而
与之者,月破供给。(非责降官并月破供给,依资序降二等支。)理为资任,意
至厚也。然初将以抚安不调之人,末乃重侥求泛与之弊。于是臣僚交章,欲罢供
给以绝干请,变理任以抑侥幸,严按格以去泛滥。上并从之。自是以后,稍复祖
宗条法之旧。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复申明旧法,著
为定令以律之。(旧制,六十以上知州资序人,本部长官体量精神不致昏昧堪厘
务者,许差一任,兼用执政官陈乞者加一任。绍兴二十二年,臣僚言:“郡守之
职,其任至重,昨朝廷以年及七十,令吏部与自陈宫观,乞将前项指挥永为著令。”
从之。)盖不当请而请,则冗琐者流竞窃优闲廪稍;或当请而不请,则知进而不
知退,识者羞焉。一祠馆之与夺,不可不谨如是。故重内祠,专使职,所以崇大
臣之体貌,一次以定法,再任以示恩,(绍熙五年庆寿赦,应文武臣宫观、岳庙
已满,不应再陈者,该今来庆寿恩,年八十以上,特许更陈一次。)京官以上二
年,选人三年,凡待庶僚者,皆于优厚之中寓闲制之意焉。
赠官
建隆已来,凡有恩例,文武朝官、诸司使副、禁军及藩方马步都指挥使以上,
父亡皆赠官。亲王赠三官,可赠者赠二官,追加大国。皇属近亲如之。追加封爵。
服疏及诸亲之服近者赠一官。宰相、枢密使赠二官。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
尚书已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内臣任都知副都知者,
赠一官。此皇族及臣僚薨卒赠官之法也。其官秩未至,而因勋旧褒录或没王事,
虽卑秩皆赠官加等者,并系临时取旨。至于母后、后族、臣僚,录其先世,各有
等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并赠三世,婕妤二世,贵人止赠其父而已。宰相、
本师、三公、王、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枢密使副、知院、同知院事、参知政
事、宣微使、度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并赠三世。东宫
三师、仆射、留守、节度使、三司使、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并赠二世。
馀官或见任,或致仕,并赠一世。有兄弟同赠者,赠官加一等,父在止一资,文
臣有出身,赠至秘书监,无出身,至光禄卿。武臣至金吾卫上将军止。
凡赠官至三世者,初赠东宫三少,次陈宫三太,次三公,次中书令,次尚书
令,次封小国,自小国升次国,自次国升大国,已大国者移国名而已。(亦有不
移者。)若父、祖旧官已高者,自从旧官加赠。凡追封,不得至王爵。两省官及
待制、大卿监、诸卫上将军、观察使、正任防御使、遥郡观察使、景福殿使、客
省使,若子见任或父曾任此官,并赠至三公止。父子官俱不至者,文臣赠至诸行
尚书止,武臣赠至节度使、诸卫上将军止,即父曾任中书、枢密使、使相、节度
使并一品官者,无止限。待制已上持服经恩,服阕亦许封赠。
尚药奉御至医官使曾任文资,许换南班官。司天监官赠不得过大卿、监,仍
不许换南班官。凡赠至正郎,许以所赠官换朝散大夫阶,大卿、监以上许换银青
阶,赠至二世者即除朝散大夫阶,三世则金紫阶。咸平四年,诏舍人院详定。知
制诰李宗谔等请:“追赠三世如旧。其东宫一品以下虽曾任宰相,止从本品。文
武群臣功隆位极者,特恩追封王爵亦如旧。若因子孙封赠,虽任将相,并不许封
王,仍须历品而赠,勿得超越。”从之。宰相初拜,有即赠三世者。其后签书枢
密以上皆即时赠,他官须经恩,学士及刺史以上,内侍都知、押班皆中书奉行,
馀则有司奏请。
叙封
唐制,视本官阶爵。建隆三年,诏定文武郡臣母妻封号:太皇太后皇太后皇
后曾祖母、祖母、母并封国太夫人;诸妃曾祖母、祖母、母并封郡太夫人,婕妤
祖母、母并封郡太君;贵人母封县太君。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
中书令,(旧有尚书令。)曾祖母、祖母、母封国太夫人;妻,国夫人。枢密使
副、知院、同知、参知政事、宣徽节度使,曾祖母、祖母、母封郡太夫人;妻,
郡夫人。签书枢密院事曾祖母、祖母、母封郡太君;妻,郡君。同知枢密院以上
至枢密使、参知政事再经恩及再除者,曾祖母、祖母、母加国太夫人。三司使祖
母、母封郡太君妻,郡君。东宫三太、文武二品、御史大夫、六尚书、两省侍郎、
太常卿、留守、节度使、诸卫上将军、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母,郡
太夫人;妻,郡夫人。常侍、宾客、中丞、左右丞、侍郎、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
学士、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卿、监、祭酒、詹事、诸王传、大将军、
都督、中都护、副都护、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并母郡太君;妻,
郡君。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
刺史、下都督、下都护、家令、率更令、仆,母封县太君;妻,县君,其馀升朝
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妻,县君,杂五品官至三任与叙封,官当叙封者不
复论阶爵。致仕同见任。亡母及亡祖母当封者并如之。父亡无嫡、继母,听封所
生母。伎术官不得叙封。自宰相至签书枢密院叙封与三世同,他官惟品至者即时
拟封,馀皆俟恩乃封。咸平四年,从舍人院详定群臣母、妻所封郡县,依本姓望
封。天禧元年,令文武升朝官无嫡母者听封生母,曾任升朝而致仕,即许叙封。
令给谏、舍人母并封郡太君,妻,郡君。四年,又令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如
给、舍例。封赠之典,旧制有三代、二代、一代之等,因其官之高下而次第焉。
凡初除及每遇大礼封赠三代者,太师、太传、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
保、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
签书枢密院事。凡遇大礼封赠三代者,节度使。三代初封,曾祖,朝奉郎;祖,
朝散郎;父,朝请郎(签书枢密院事降一等,谓如父与朝散郎之类。凡封父、祖
系武臣者,视文武臣封赠对换格。封赠一代亦如之。初赠,曾祖,太子少保;祖,
太子少傅;父,太子少师。封赠曾祖母、祖母、母、妻国夫人。(执政官、签书
枢密院事,郡夫人。)凡遇大礼封赠二代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
资政、保和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左右金吾卫上
将军、左右卫上将军。二代初封,祖,通直郎,父,奉议郎。初赠,祖,朝奉郎;
父,朝散郎。封赠祖母、母、妻郡夫人。(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土,
并淑人。)凡遇大礼封赠一代者,文臣通直郎以上,武臣修武郎以上。一代初封
赠父,文臣承事郎,武臣、内侍、伎术官、将校并忠训郎,母、妻孺人。
凡文臣赠官
通直郎以上,(寺、监官以上未升朝者,杂压在通直郎之上同。)每赠两官,
至奉直大夫一官。(有出身不赠奉直大夫、中散大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
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六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
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
猷敷文阁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御史中丞、开封尹、六曹侍郎、枢
密直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每赠三官,至奉直大夫二官,
至通议大夫一官。(有出身人不赠奉直、中散二大夫。)
凡文武臣封赠封换(诸文武臣封赠对换,以所加官准格对换,并听从高。)
承事郎换忠训郎,宣义郎换从义、秉义郎,宣教郎换训武、修武郎,通直
郎换武义、武翼郎,奉议郎换武节、武略、武经郎,承议郎换武功、武德、武显
郎。朝奉郎换武义、武翼大夫,朝散郎换武节、武略、武经大夫,朝请郎换武功、
武德、武显大夫。朝奉大夫换遥郡刺史,朝散大夫换遥郡团练使,朝请大夫换遥
郡防御使。奉直、朝议大夫换刺史,中散、中奉大夫换团练使,中大夫换防御使,
太中大夫、通议、通奉大夫换观察使,正议、正奉、宣奉大夫换承宣使,光禄人
夫、银青、金紫光禄大夫换节度使。
凡文武官父任承直郎以下赠官
承直郎,留守、节察判官——留守府判官、节度判官,承议郎。儒林郎,支、
掌、防、团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奉议郎。文
林郎、从事郎、从政郎,两使初等职官、令、录——留守推官、观察推官、军事
判官、军事推官、司录参军、录事参军,团练推官、军监判官、防御判官,县令,
通直郎。修职郎,知令、录——知司录参军、知录事参军、县丞,宣教郎。迪功
郎,判、司、簿、尉——军巡判官、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主簿、县
尉,宣义郎。
致仕
凡文武朝官、内职引年辞疾者,多增秩从其请,或加恩其子孙。乾德元所,
太子太师致仕侯益来预郊祀,太祖优待之,因诏曰:“群官列位,自有通规,旧
德来朝,所宜加礼,且表优贤之意,用敦尚齿之风。自今一品致仕官曾带平章事
者,每遇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二年,令藩镇带平章事求休致者亦如之。
咸平五年,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有赃犯者听从便。
牧伯、内职、三班皆换环卫、幕职、州县外官。景德元年三月,诏三班使臣七十
以上视听未衰者与厘务,其老昧不任及年七十五以上者,借职授支郡上佐,奉职、
殿直授节镇上佐,不愿者听归乡里。凡升朝官遇庆恩,父在者授致仕官,其不在
者,文官始大理评事,武官始副率,再经恩累加焉。祖在而求回授者亦听。皆不
给奉,亦有子居要近加赐章服者。
天圣、明道间,员外郎已上致仕者,录其子试秘书省校书郎。三丞已上为太
庙齐郎。无子,听降等官其嫡孙若弟侄一。景祐三年诏曰:“致仕官旧皆给半奉,
而未尝为显官者或贫不能自给,岂所以遇高年养廉耻也。其大两省、大卿监、正
刺史、閤门使以上致仕者,自今给奉并如分司官例,仍岁时赐羊酒、米面,令所
在长吏常加存问。”其后,又许致仕官子孙免选除近官。四年,臣僚有请致仕,
未及录其子孙而遽亡者,命既出,辅臣皆谓法当追收,仁宗悯之,竟官其后。侍
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言:“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劾以闻。”
庆历中,权御史中丞贾昌朝又言:“臣僚年七十而筋力衰者,并优与改官致仕;
虽七十而未衰及别有功状、朝廷固留任使者,勿拘此令。在京若尚书工部侍郎俞
献卿、少府监毕世长、太常少卿李孝若、尚书驾部郎中李士良,在外若给事中盛
京、光禄卿王盘、太常少卿张效、尚书兵部郎中张亿,皆耄昏不可任事,并请除
致仕。”诏:“在京者令中书体量,在外者下诸处晓谕之。”
皇祐中,知谏院包拯、吴奎亦言:“愿令御史台监察年七十已上,移文趣其
请老不即自陈者,直除致仕。”朝廷未行。奎复言:“国家谨礼法以维君子,明
威罚以御小人。君子所顾者,礼法也;小人所畏者,威罚也。繇文武二选为士大
夫,是皆君子之地也,傥不以礼法待之,则是废名器而轻爵禄。七十致仕,学者
所知,而臣下引年自陈,分之常也,人君好贤乐善而留之,仁之至也。自三代以
来,用此以塞贪墨、耸廉隅,近者句希仲、陆轸等,皆以年高特与分司,初欲风
动群臣,而在位殊未有引去者,是臣言未效也。请详前奏施行。”于是诏:“少
卿监以下年七十不任厘务者,外任令监司、在京委御史台及所属以状闻。尝任馆
阁、台谏官及提点刑狱者,令中书裁处。待制已上能自引年,则优加恩礼。”
然是时言事之人,竞欲击劾大臣,有高年者俱不自安。仁宗手诏曰:“老臣,
朕之所眷礼也,进退体貌,恩意岂不有异哉!凡尝预政事之臣,自今毋或遽求引
去,台谏官勿以为言。”其风动劝励之方又如此。至于因事责降分司,或老病不
任官职之事,或居官犯法,或以不治为所部劾奏,冲替而求致仕者,子孙更不推
恩,虽或推恩,其除官例皆降等,若耆老旧臣体貌优异,赏或延于子孙,奉或全
给半给。岁时问劳,皆有礼意。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李柬之、李受相继致仕。旧制,
閤门无谢辞例,帝特召柬之对延和殿,命坐赐茶;以受先朝藩府旧僚,升其子一
任差遣,并录其孙。皆宴饯资善堂,命讲读官赋诗,御制诗序以宠其行,示异数
也,是岁,又以果州团练使何诚用、惠州防御使冯承用、嘉州团练使刘保吉、昭
州刺史邓保寿皆年七十以上至八十馀,并特令致仕,以枢密院言,致仕虽有著令,
臣僚鲜能自陈故也。熙宁元年,以定国军节度使李端愿为太子少保致仕。故事,
多除上将军,帝令讨阅唐制,优加是命。二年,以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赵概为
太子少师致仕。故事,再请则许;概三乞始从,优耆旧也。三年,编修中书条例
所言::
人臣非有罪恶,致仕而去,人君遇之如在位时,礼也。近世致仕并与转
官,盖以昧利者多,知退者少,欲加优恩,以示劝奖。推行既久,姑从旧制。若
两省正言以上官,三班使臣、大使臣、横行、正任等,并不除为致仕官。致仕带
职者,皆落职而后优迁其官。看详别无义理,但致仕恩例不均。如谏议大夫不可
改给事中,并转工部侍郎,乃是超转两资;工部尚书并除太子少保,乃是超转六
资,若知制诰、待制官卑者除卿监,缘知制诰、待制待遇非与卿监比。今他官致
仕皆得迁官,此独因致仕更见退抑。供奉官、侍禁八品,除率府副率,盖六品。
诸司副使、承制、崇班七品,除将军,乃三品。至于节度使除上将军,防御、团
练、刺史并除大将军,缘诸卫名额不一,至有刺史除官高于防御使者。今若令文
武官带职致仕人许仍旧职,上转一官,及文臣正言、武臣借职以上皆得除为致仕
官,则无轻重不等之患。
若选人令、录以上并除朝官,经恩皆得封赠,荫及四世,旁支例得赎罪、免
役。又京官致仕亦止迁一官,若光录寺丞致仕,有出身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无出
身除大理寺丞,而令、录职官乃除太子中允或中舍,殊未为当。若进纳出身人例
除京官,至有经覃恩迁至升朝官者,类多兼并有力之家,皆免州县色役及封赠父
母。如京官七品,除衙前外,亦名馀色役,尤为侥幸。条例繁杂,无所适从。如
录事参军或除卫尉寺丞,或除大理评事,或除奉礼郎恩例不同,可以因缘生弊。
今定:凡文臣京朝官以上各转一官,带职仍旧不转官,乞亲属恩泽者依旧条。
选人依本资序转合入京朝官,进纳及流外人判、司、簿、尉除司马,令、录除别
驾。在京诸司勒留官依簿、尉以上,亲贤劳旧合别推恩者取旨。历任有入已赃,
不得乞亲戚恩泽,仍不迁官,其致仕官除中书、枢密院外,并在见任官之上,致
仕及三年之上,元非因过犯,年未及七十,不曾经叙封及陈乞亲戚恩泽,却愿仕
宦,并许进状叙述。若有荐举者,各依元资序授官。其才行为众所知,朝廷特任
使者,不拘此法。
从之。自此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四年,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右丞王素为工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致仕,观文殿
学士、兵部尚书欧阳修为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带职致仕,自素始也。五
年,守司空兼侍中曾公亮迁守太傅致仕,特许入谢。以公亮逮事三朝,既加优礼,
仍给见任支赐。十月,诏两省以上致仕官毋得因大礼用子升朝叙封迁官。先是,
王安石言,李端愿、李柬之叙封,中书失检旧例,法当改正。帝曰:“如此,则
独不被恩。”安石曰:“叙封初元义理,今既未能遽革,庸可承误为例?如三师、
三公官,因子孙郊恩叙授,尤非宜也。”帝从之。
元丰三年,诏:“自今致仕官遇诞节及大礼,许缀旧班。”以礼部侍郎范镇
居都城外,遇同天节,乞随散官班上寿,帝令镇班见任翰林学士上,故有是诏。
又诏:“致仕官朝失仪,勿劾,并著为令。”又诏:“自今致仕官领职事者,许
带致仕,该迁转者转寄禄官,若止系寄禄官,即以本官致仕。其见任致仕官,除
三师、三公、东宫三师三少外,馀并易之。”六年,以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
知河南府文彦博为河东、永兴节度使、守太师致仕。彦博辞两镇,止以河东旧镇
贴麻行下。彦博又言:“前辞阙下之日,尝奏得致仕后,当亲辞天陛,今既得请,
欲赴阙廷。”降诏从之。七年,诏文臣中大夫、武臣诸司使以下致仕,更不加恩。
元祐元年,枢密院奏:“诸军年七十,若以疾假满百日不堪医治差使者,诸厢都
指挥使除诸卫大将军致仕,诸军都指挥使、诸班直都虞候带遥郡除诸卫将军致仕,
诸班直上四军除屯卫,拱圣以下除领军卫,并有功劳者为左,无则为右。”从之。
四年,诏:”应乞致仕而不原转官者,受敕后,所属保明以闻,当与推恩。中大
夫至朝奉郎及诸司使,本宗有服亲一人荫补恩泽。横行、诸司副使见有身自荫补
人,及内殿承制、崇班、閤门祗候见理亲民,并承议、奉议郎,许陈乞有服亲一
人恩例。中大夫、中散大夫、诸司使带遥郡者,荫补外准此。即朝奉郎以上及诸
司使,虽未授敕而身亡,在外者以乞致仕状到门下省日,在京以得旨日,亦许陈
乞有服亲一人恩例。”六年,监察御史徐君平言:“文臣致仕以年七十为断,而
使臣年七十犹与近地监当,至八十乃致仕,愿许其致仕之年如文臣法,而给其奉。”
从之。三省言:“张方平元系宣微南院使、检校太傅、太子少师致仕。元丰官制
行,废宣微使,元祐三年复置,仪品恩数如旧制,方平依旧带宣微南院使致仕。”
绍圣三年诏:“文武官该转官致仕,依旧出告外,其馀守本官致仕者并降敕,更
不给告。内因致仕合该乞恩泽人更不具钞,令尚省通书三司入熟状,仍不候印画。”
又诏:“应臣僚丁忧中不许陈乞致仕。”
建中jing6*国元年,尚书省言:“臣僚在忧制中不得陈乞致仕,其间有官序合得
致仕恩泽之人,合行立法。”诏:“臣僚丁忧中遇疾病危笃,其官序合该致仕恩
泽者,听以前官经所属自陈。”大观二年,诏致仕官年八十以上应给奉者,以缗
钱充。政和六年,提举广东学事孙璘言:“诸州致仕官居乡者,乞许令赴贡士宴,
择其年弥高者而惇事之,使长幼有序,献酬有礼,人知里选之法,孝悌之义。”
从之。宣和四年,诏六曹尚书致仕遗表恩泽,共与四人,其馀侍从官三人,立为
定制。
建炎间,尝诏:“文武官陈乞致仕,朝廷不从,致有身亡之人,许依条陈乞
致仕恩泽,及陈乞致仕而道路不通,不曾被受敕命,亦许州、军保明推恩。”时
强行父博学清修,不缘事故疾病,慨然请老,叶份言之,许令再仕。王次翁年未
六十,浩然全退,吕衤止)言之,落致仕,特令再仕。凡类此者,盖因其材而挽
留之也。直秘阁致仕郑南挂冠已久,年德俱高,大臣言之,诏除秘阁修撰,仍旧
致仕。优其恩不夺其志也。吕颐浩以少保乞除一寄禄官致仕,诏除少傅,依前镇
南军节度使、成国公致仕;韩世忠以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
咸安郡王乞身,诏除太师致仕。因将相之知止而优其归也。杨惟忠、刑焕皆以节
度致仕。臣僚言:“祖宗时,节将、臣僚得谢,不以文武,并纳节除一官。”以
今日不复纳节换官为非。诏今后依祖宗典故,盖不以私恩胜公法也。昭庆军节度
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韦渊乞守本官致仕,诏免赴朝参,仍依两府例,
合破请给人从。优亲之恩而异之也。
隆兴以后,因臣僚言年七十不陈乞致仕者,除合得致仕或遗表恩泽外,并不
许遇郊奏荐。已而复诏:郊祀在近,未致仕人更许陈乞奏荐一次。可以不予而予
之,示厚恩也。执政在谪籍者陈乞致仕,虽许叙复而寝罢合得恩泽,只据见存阶
官荫补。淳熙十六年,宁武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王友直复奉国军节度使致仕,
臣僚论列,仍守本官职致仕。可以予而不予,严公法也。抑扬轻重间,可以见优
老恤贤之意,可以识制情抑幸之术,故备录于篇。
文臣荫补
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子,承事郎;孙及期亲,承奉郎;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登仕郎;门客,登仕郎(。不理选限。)
知枢密院事至同知枢密院事:子,承奉郎;孙及期亲,承务郎;大功以下及
异姓亲,登仕郎门客,登仕郎,(不理选限。)
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子,承奉郎;孙及期亲,承务郎;大功以下,登
仕郎;导姓亲,将仕郎。
太子少师至通奉大夫:子孙及期亲,承务郎;大功亲,登仕郎;异姓亲,登
仕郎;小功以下亲,将仕郎。
御史中丞至侍御史:子,承务郎;孙及期亲,登仕郎;大功,将仕郎;小功
以下及异姓亲,将仕郎,
中大夫至中散大夫:子,通仕郎;孙及期亲,登仕郎;大功,将仕郎;小功
以下,将仕郎。
太常卿至奉直大夫:子,登仕郎;孙及期亲,将仕郎;大功小功亲,将仕郎。
国子祭酒至开封少尹:子孙及小功以上,将仕郎。
朝请大夫、带职朝奉郎以上:(理职司资序及不带职致仕者同。)子,将仕
郎;小功以上亲,将仕郎;緦麻,上州文学。(注权官一任,回注正官,谓带职
朝奉郎以上亡殁应荫补者。)
广南东、西路转运副使:子,登仕郎;孙及期亲,将仕郎。提点刑狱:子,
将仕郎;孙及期亲,将仁郎。
武臣荫补
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子,秉义郎;孙及期亲,忠翊郎;大功以下亲,承
节郎;异姓亲,承信郎。
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太尉、节度使:子,忠训郎;孙及
期亲,成忠郎;大功,承节郎;小功以下及异姓亲,承信郎。
诸卫上将军,承宣使、观察使、通侍大夫:子,成忠郎,孙及期亲,保义郎;
大功以下,承信郎;及异姓亲,承信郎。
枢密都承旨、正侍大夫至右武大夫、防御使、团练使、延福宫使至昭宣使任
入内内侍省都知以上:子,保义郎;孙及期亲,承节郎;大功以下亲,(内各奏
异姓亲者同。)承信郎。刺史:子,承节郎;孙及期亲,承信郎;大功以下,进
武校尉。
诸卫大将军、武功至武翼大夫、枢密承旨至诸房副承旨:子,承节郎;孙及
期亲,承信;郎大功以下,进武校尉。
诸卫将军、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子,承信郎;孙,进武校尉;期
亲,进义校尉。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子,承信郎。
训武、修武郎及閤门祗候:子,进乂校尉。
忠佐带遥郡者,每两遇大礼荫补,子:刺史,进武校尉;团练使、防御使,
承信郎。
臣僚大礼荫补
宰相、执政官: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东宫三师、三少至谏议大
夫:(权六曹侍郎、侍御史同。)本宗一人。
寺长贰、监长贰、秘书少监、国子司业、起居郎舍人、中书门下省检正、沿
书省左右司郎官、枢密院检详、若六曹郎中、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开封少尹:
子或孙一人。
致仕荫补
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三人。曾任三少、使相、执政官、见任节度使;
二人,太中大夫及曾任尚书侍郎及右武大夫以上,并曾任谏议大夫以上及侍御史:
一人。
遗表荫补
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五人。曾任执政官、见任节度使:四人。太中
大夫以上:一人。诸卫上将军、承宣使:四人。观察使:三人。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卷六十(唐书) 列传十二
《旧五代史》 李袭吉,自言左相林甫之后,父图,卷六十 列传第五十
《南史》 ○范岫 傅昭(弟映) 孔休源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宋书》 ◎自序 昔少暤金天氏有裔子卷二十 志第十
《宋书》 ◎乐二 蔡邕论叙汉乐曰:一兵政第十四 卷下
《鶡冠子》庞子问鹖冠子曰:「用兵之法,天之,地之,卷一百八 列传第五十八
《旧唐书》 ○韦见素(子谔 益 益子顗)二柄第七
《韩非子》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卷十二 志第二
《宋书》 ◎历中 夫天地之所贵者生也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
《清史稿》 ○胜保 托明阿(陈金绶) 德白鲸(中)-第61章-斯塔布杀死一条鲸
《白鲸》 如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
《南史》 ○何尚之 (子偃 孙戢 偃吾子卷第二
《扬子法言》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新唐书》 ◎百官三 ○御史台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第二百一十
《宋史》 ◎忠义六 ○赵良淳(徐道隆风骨第二十八
《文心雕龙》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五
《明史》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琎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红楼梦》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裴注三国志》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