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三传-第62回-善才途中战秦汉-五公主阵上收宝
作者:不详
适才话言不表,再言公主娘娘说:"你既是老祖门下,姓甚名谁,有何本事,敢来借扇."说:"弟子窦一虎,有地行之术,日行千里."公主说:"这宝扇,当时有火焰山,断断不借的.被孙行者将火扇灭,留在洞中也无用处,借便借,你破了阵就要还的."一虎说:"这个自然."丫环付与一虎.一虎接在手中一看,是一柄蒲扇,能大能小,叩谢出洞,还从地行而回.
再说那秦汉上天,飞了数日,早到南海,按落下来,立在海边,见天连水,水连天.秦汉想道:"这项钻天帽在平地上腾云,跌下来不过在地上.这海如何过去?硬了头皮飞上云端,两眼紧闭,听得耳边风声,片时落在山上.秦汉开眼一看,原来已是南海.来到大士山门,上写着:"慈航禅院".少停,见两个和尚笑声走出说:"你就是王禅徒弟秦汉么?"秦汉惊,想道:"菩萨早已晓得.忙施礼说:"法弟就是."两个和尚回礼说:"我两个是菩萨座前弟子,法名都罗.吉缔便是.今菩萨朝天去了.曾有法旨,说今日有个大唐差来王禅弟子秦汉到此,求善才去破五龙阵.教他先去.菩萨朝回,就遣善才来.命我回覆你回去罢."
秦汉不敢久停,拜别二位,飞上云端,两耳风声,不消一时,来到东土.下落云头,心中大喜.仍旧飞上云端,一路而行,离了东土,来到西凉国.落下山头一看,见一村坊,有山有池,树木成林,中有茅房草舍,桑麻遍野,鸡犬成群,好一个村居之所.秦汉正在观看,见房中走出一个婆婆,说道:"这位客人也是东土来的么?"秦汉大惊:这婆子倒有仙气!说:"你因何晓得东土来的?"婆婆说:"昨夜有一矮子,与你一样身材,在此借宿,肩上一柄芭蕉扇,是翠云山借来的.今日早上出门,来了一个孩童,头上梳着丫髻,两手带镯,脚踏火轮,手拿齐眉短枪,身穿绣龙锦袄,大红裤子,一双赤足.为甚的见了扇子大怒起来,与矮子交战.那矮子杀得大败而走,孩童赶去,不知死活."
秦汉听了,"这分明是我师兄一虎."说:"婆婆,承教了."飞上云头,向西望去,前面喊杀连天.秦汉下落云头,见一虎战孩童不过,且战且走,好不吃力.秦汉叫声:"小童,不得无礼!我来也."童子回头一看,又见一个矮子,并不回言,举起火尖枪就刺.秦汉把棒相迎,战未数合,那里战得孩子过?棒法乱了.一虎见师弟来了,回身双战孩子,二人也战不过.
秦汉架住枪说:"童子,通上名来."孩童说:"我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我乃牛魔王之子,铁扇公主所生,chi6*人无数,火云洞红孩儿便是.只为要吃唐僧肉,遇了齐天大圣孙行者,求灵山观世音菩萨收服.归正五十三年,参拜佛爷,方成正果.在南海紫竹林中菩萨座下,同去朝天.蒙法旨往西方助唐破阵,驾轮来到村坊,遇着这矮子偷我母亲芭蕉扇.快快还我,饶你两人性命.若恃强不还,将你二人活吃."秦汉听了笑道:"我道是谁?原来善才童子.你是菩萨弟子,我两人王禅老祖门下,释道一般,不必动怒.出家须发慈悲之心,不比当初在枯骨山chi6*人.我奉黎山老母法旨,教师兄往令堂娘娘前借芭蕉扇,要去破阵.我往落珈山相求令师菩萨,请座下善才相助破五龙阵收宝.遇着都罗.吉缔,说菩萨朝天,同善才.龙女去了.叫我先回,就打发善才来西方破阵.我驾云而来,见你们杀得高兴,下山看看.这柄扇是借来的,不是偷的."善才听了,心下明白,说道:"既如此,何不早说?若秦师兄不来,窦师兄将被我刺死."一虎笑道:"你虽是chi6*人肉的人,若要打死我尚早.若再杀不过,就钻下地中,那里来寻我?你二人慢慢驾云而来,我往地中先回唐营."说罢,身子一扭,往地中去了.
猜你喜欢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西游记》 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灵明第二折
《窦娥冤》 〔赛卢医上,诗云〕小子太医出身,卷四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凡七章)
《贞观政要》 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新唐书》 ◎忠义上 夫有生所甚重者,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宋史》 ◎职官十(杂制) ○赞引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二
《魏书》 ◎尔朱荣 尔朱荣,字天宝,乡党第十
《论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卷四十 经部四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小学类一 古小学所教,不红与黑(中)-卷上-29
《红与黑》 他卷二十九 诗己
《文选》 ◎杂诗上 【古诗一十九首(卷十四
《水经注》 ○漯馀水 △漯馀水出上谷居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食货下八 ○商税 市易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八
《清史稿》 ○帅承瀛(孙远燡 弟承瀚)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五十七
《元史》 ○尚文 尚文,字周卿,世为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五
《周书》 ○厙狄峙 杨荐 赵刚 王庆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二
《新唐书》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卷一 道体(凡五十一条)
《近思录》 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凡事随缘,渐渐人无
《菜根谭》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宋史》 ◎忠义十 ○陈东 欧阳澈卷一百一 载记第一
《晋书》 ◎刘元海(子和 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