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作者:黄帝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
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
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
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
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
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
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
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
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
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
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
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
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
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
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
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
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
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
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
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
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
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
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
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
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
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
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
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
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
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
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
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
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
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
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
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
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帝曰:阴与
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
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
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
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
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
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
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
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
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
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
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
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
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
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
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
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
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
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
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
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
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
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
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
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
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
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
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
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
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
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
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
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
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
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
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
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
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
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
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
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
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
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
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
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
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
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
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帝曰:阴与
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
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
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
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
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
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
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
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
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
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
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物色第四十六
《文心雕龙》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卷十六 列传第四
《魏书》 ◎道武七王 清河王 阳平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卷八十 列传第十
《辽史》 ○张俭 邢抱朴 马得臣 萧说唐前传-第57回-众降将金殿封官-尉迟恭御园护主
《说唐全传》 当下秦王入朝高祖,山呼礼毕,因奏道:志第十七 五行五
《后汉书》 射妖 龙蛇孽 马祸 人疴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尤悔第三十三
《世说新语》 1.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正气路广,欲情道狭
《菜根谭》卷七 海外西经
《山海经》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白鲸(上)-第04章-被单
《白鲸》 第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水浒传》 诗曰: 花开不择贫家地,月卷六十七 表第五
《辽史》 ◎外戚表 汉外戚有新室之患卷五十一(唐书) 列传三
《旧五代史》 ◎宗室 永王存霸,武皇子,浮士德(上)-第一部-夜
《浮士德》 〔卷三 本纪第三
《明史》 ◎太祖三 十五年春正月辛巳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别集类存目七 △《太古堂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新唐书》 ◎历三下 其八《日躔盈缩略白鲸(中)-第75章-露脊鲸头......对比图
《白鲸》 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