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颍滨遗老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时间:2023-05-26 05:37:11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释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于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九举进士,释褐 释:脱下
B.只乞寝臣新命 寝:停止
C. 微仲直而暗 暗:不出声
D.莘老阴窃其柄 柄:权力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暗”是“糊涂、昏昧、不明事理”的意思。
【思路点拨】本题需要考生对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所解释的含义是否与句子语境一致,或是否为句子中的本来含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仁宗亲策之于廷 徘徊于斗牛之间
B. 上以辙为之属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 秦亦不以城予赵
D. 何足以语达人哉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A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对”。B项,前者动词,“担任,做”的意思;后者介词,“替”的意思。C项,都是介词,前者“因为”;后者“把”。D项,前者疑问副词,“怎么”;后者代词,“什么”。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4分)
(2) 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
(1)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认为一定会被罢官。
(2)整理好书稿并收藏起来,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今天世上没有这样的人了,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我的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 解析:(1) “因”,趁着;“见”,被;各1分,大意2分。(2)“缮”,整理好;“顾”,回过头来;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文意的理解,更要注意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11.第I卷文言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①主动上奏请求留京侍奉父亲。(2分)②父亲去世,守孝期满才出任官职。(2分)③主动向皇帝推荐水平高于自己的兄长苏轼。(1分) 解析: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筛选方向——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
【思路点拨】完成该类题,需要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等信息,筛选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参考译文:
颍滨遗老姓苏,名字叫辙,字子由。十九岁时考中进士科,开始担任官职。二十三岁时被推举参加“直言”考试,宋仁宗亲自到朝廷主持策问考试。当时仁宗年纪大了,对政事的辛劳感到疲倦。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己认为一定会被罢官。可是考官司马先把他的策问放在三等,范景仁感到为难。蔡君谟说:“我是三司使。我这个财政长官不敢说这样的话,我感到惭愧而不敢有怨。”只有考官胡武平认为苏辙对皇上不恭敬,要求罢免苏辙。皇上没有答应,并说:“我用‘直言’考试来求得人才,却又因为他直言敢谏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命他担任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他的父亲苏洵奉命修《礼书》,哥哥苏轼出任凤翔判官,父亲身边没有儿子侍奉。苏辙于是上奏请求留在京城侍养父亲。过了三年。苏轼卸任回到京城,苏辙才请求担任大名推官。过一年,父亲去世。等到守孝期满后,神宗即位已经三年了,急于使天下平安。苏辙上书谈论政事,当天就在延和殿被召见并回答了皇上的相关询问。当时,王安石刚刚得到皇上的宠信,凭参知政事的身份主管三司条例司。皇上让苏辙做王安石的下属,苏辙没有推辞。
元祐六年,皇帝下诏任命苏辙担任尚书右丞,苏辙上奏说:“我年幼时和哥哥苏轼一起接受父亲的教育,但遭遇不幸,父亲去世了。大凡我需要学习的做官所需各种知识,都依赖哥哥的成全造就。现在我承蒙圣恩参与国政,哥哥也正巧被召回,本来是要被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又因为我的原因,改任翰林承旨。我的内心,更加不能安逸,何况哥哥无论是对文
献经典,还是政治事务,都超过我的水平。我不敢说仰慕古人推举贤人不回避亲人,只是请求能停止对我的新的任命,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竭尽能力知思图报,也未必不是好事。”但皇上没有听从。
过了一年调任门下侍郎。当时吕徽仲和刘莘老担任左右丞相。徽仲为人坦率但糊涂,刘莘老曲意奉承他,事情大都由徽仲来决断。只是士大夫的升降和任免,刘莘老暗自篡夺了他的权力,但徽仲一直不明白。苏辙夹在他们中间,行迹非常危险。刘莘老过去担任御史中丞,御史台中过去的同事,大都被他任用,不论官位大小,如果不合自己心意的,就会打击他。宣仁后知道了,刘莘老因为罪过而去职。
苏辙闭门在家又复操于原来的学业,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部书都完成了。曾经抚摸着书卷感叹不已,自己认为获取古代圣贤们留下的思想。整理好书稿并收藏起来,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今天世上没有这样的人了,但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我的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我家本在四川眉山。但因为贫穷不能回去,父亲安葬在眉山的东西,过去曾经约定死后也将安葬于他的墓旁,即使路远也不忍心负约,因此只有连累孩子们了。我住在颍川已经六年,现在是丙戌年秋天的九月份,我阅读箱里的旧书,回忆了自己一辈子所做的事,担心时间久了会忘记,于是就写了《颍滨遗老传》,总共一万多字。不久,自己笑着说:“这是自已在世间的得失罢了,怎么值得告诉那些有专长的人啊!”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