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作

作者:曾巩 朝代:宋代

游金山寺作原文

候潮动鸣舻,出浦纵方舟。
举箔见兹山,岿然峙中流。
朱堂出烟雾,缥缈若瀛洲。
十年入梦想,一日恣寻游。
屐屦上层阁,披襟当九秋。
地势已潇洒,风飙更飕飕。
远挹蜀浪来,旁临沧海浮。
壶觞对京口,笑语落扬州。
久闻神龙伏,况睹鸷鸟投。
行缘石径尽,却倚岩房幽。
颇谐云林思,顿豁尘土忧。
昏钟满江路,归榜尚夷犹。

诗词问答

问:游金山寺作的作者是谁?答:曾巩
问:游金山寺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巩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巩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候潮

等候涨潮。 唐 李嘉祐 《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诗:“ 长安 带酒别, 建业 候潮归。” 唐 黄滔 《送君南浦赋》:“当其繫马出船,候潮待月,低徊而少妇对景,愴恨而王孙望闕,莫不捻 嶰 竹以凄楚,拨 湘 絃而激越。” 鲁迅 《二心集·习惯与改革》:“今年的禁用阴历……连 上海 的无业游民,公司雇员,竟也常常慨然长叹,或者说这很不便于农家的耕种,或者说这很不便于海船的候潮。”

方舟

两船相并。《庄子·山木》:“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成玄英 疏:“两舟相并曰方舟。” 汉 班固 《西都赋》:“方舟并騖,俛仰极乐。”《梁书·武帝纪上》:“ 郧城 、 竟陵 间粟,方舟而下; 江陵 、 湘中 之兵,连旗继至。” 唐 陈希烈 《奉和圣制三月三日》:“锦缆方舟渡,琼筵太乐张。”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汰侈》:“ 江 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趍疾进者为胜。” 清 方文 《留别宋子建徐闇公》诗:“春雨方舟海上来,簫声长近 凤凰臺 。”

岿然

高高挺立而显得稳固的样子

岿然不动

岿然独存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

大石当中流。——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

(2) 江河的中段

长江中流

(3) 中等

朱堂

朱红色的殿堂。 汉 班固 《西都赋》:“树中天之华闕,丰冠山之朱堂。” 三国 魏 曹植 《酒赋》:“将承芬以接意,会陵云之朱堂。”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二一:“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

烟雾

烟、雾、云、气的泛称

山谷里烟雾缭绕

残生竟抱烟霞癖。——倪瓒《次韵郯九成见寄》

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瀛洲

亦作“ 瀛州 ”。1.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 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狱中赠邹容》诗:“ 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鲁迅 《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龄 等十八名文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中,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 阎立本 画像, 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事见《新唐书·褚亮传》。后来的诗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归思》诗之二:“四十为郎非不偶,况曾提笔直 瀛州 。” 明 沉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朝登 瀛洲 ,暮赐莲炬。”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衅开马市英魂恨,庙焕 瀛洲 俎豆香。”参见“ 登瀛洲 ”。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入梦

指睡着( zháo ),有时也指别人出现在自己的梦中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眦睚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一天,一昼夜

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

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层阁

犹层楼。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层阁肃天居,驰道直如髮。” 宋 曾巩 《游金山寺作》诗:“屐履上层阁,披襟当九秌。” 明 王世贞 《庚戌秋有约吴峻伯不就赋此》诗:“九关虚虎豹,层阁望麒麟。”

披襟

(1).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宋 张景星 《秋日白鹭亭》诗:“开樽屏丝竹,披襟向萧籟。” 清 杜岕 《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诗:“一曲《涂山操》,披襟此日过。”

(2).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大框小洞,带片披襟,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

(3).亦作“ 披衿 ”。犹披心。谓推诚相与。《晋书·周顗传》:“ 伯仁 总角於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貽王法。”《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临海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诗:“入幕知 孙楚 ,披襟得 郑侨 。” 清 陈盟 《与亲友话旧》诗:“所愿故乡归有路,披襟重话再生欢。”

九秋

(1).指秋天。 晋 张协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2).指九月深秋。 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3).九年。 汉 张衡 《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歷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 傅尃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

(4).曲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地势

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潇洒

(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潇洒)

画法潇洒

(2) 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的

衣着潇洒文雅

风飙

(1).暴风。《吴子·论将》:“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飆数至,可焚而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时候暑热,土多风飆。”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安得此身有两翅,颯然远举随风飆。”《南齐书·王俭传》:“秋叶辞条,不假风飊之力;太阳躋景,无俟萤爝之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元八年》:“譬如养鹰,飢则附人,每闻风飊之起,常有陵霄之志。”

(2).《吴子·论将》:“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飆数至,可焚而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时候暑热,土多风飆。”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安得此身有两翅,颯然远举随风飆。”《南齐书·王俭传》:“秋叶辞条,不假风飊之力;太阳躋景,无俟萤爝之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元八年》:“譬如养鹰,飢则附人,每闻风飊之起,常有陵霄之志。”

風飇:1.同“ 风飆 ”。 汉 王粲 《杂诗》:“风飇扬尘起,白日忽已冥。”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树顶鸣风飇,草根积霜露。” 唐 杜甫 《水槛》诗:“苍江多风飇,云雨昼夜飞。”

(2).犹风标。《晋书·羊祜杜预传论》:“垂大信於南服,倾 吴 人於 汉 渚, 江 衢如砥,襁袂同归。而在乎成功弗居,幅巾穷巷,落落焉其有风飇者也。”《周书·庾信传》:“ 镇北 之负誉矜前,风飆懔然。”参见“ 风标 ”。

風飈:1.同“ 风飆 ”。 汉 班婕妤 《捣素赋》:“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飈之远近。”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况復舟檝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飈道阻, 蓬莱 无可到之期。”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四五:“ 新都 才艷似风飈,别写江山富 六朝 。”

(2).犹风标。《宋书·萧思话刘延孙传论》:“ 延孙 接欵蕃日,固出 颜 袁 矣。风飈局力,又无等级可言,而隆名盛宠,必择而復授,何哉?”参见“ 风标 ”。

飕飕

(1) 象声词

(2) 形容风声

啾啾飕飕,吟啸相求。——汉· 赵壹《迅风赋》

(3) 形容雨声

风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唐· 杜甫《秋雨叹》

沧海

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壶觞

酒器。 晋 陶潜 《归去来辞》:“引壶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唐 白居易 《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诗:“诗境忽来还自得,醉乡潜去与谁期?东都添箇狂宾客,先报壶觴风月知。” 金 马定国 《送图南》诗:“壶觴送客柳亭东,回首三 齐 落照中。” 清 顾炎武 《陶彭泽归里》诗:“瓮盎连朝浊,壶觴永日酣。”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先生辨舟中几人,服某某色;杯斝壶觴之属,歷歷可数。”

京口

古城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公元209年, 孙权 把首府自 吴 ( 苏州 )迁此,称为 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 建业 后,改称 京口镇 。 东晋 、 南朝 时称 京口城 。为古代 长江 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 京口 ,众乃大安。”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诗:“ 京口 正用兵,仓皇过 瓜步 。”

笑语

指谈笑;玩笑的话

神龙

(1).谓龙。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 注:“龙出则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 三国 吴 都 建业 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 神龙 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 注:“ 神龙 , 建业 正殿名。”

鸷鸟

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

缘石

砌筑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长条形石块或混凝土块,用以保护人行道并使车行道的路边水流通畅。

却倚

(1).向后靠。 汉 班固 《西都赋》:“舍櫺槛而却倚,若颠坠而復稽。”

(2).谓既相持又相依。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与 匈奴 、 西域 相却倚,声教远暨,復受汉族之称。”

岩房

石室。 唐 王翰 《蛾眉怨》诗:“琳琅禁闥遥相忆,紫翠巖房昼不开。” 唐 皮日休 《和鲁望寄南阳广文次韵》:“春彩融融释冻塘,日精閒嚥坐巖房。”

云林

(1).隐居之所。 唐 王维 《桃源行》:“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金 张斛 《还家》诗:“云林无俗恣,相对可终老。” 清 陈大章 《送胡卜子南归》诗:“白雉冈头荒圃在,未妨述作老云林。”

(2). 汉 宫馆名。《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 霍后 立五年,废处 昭臺宫 ,后十二岁,徙 云林馆 ,乃 * 。”《晋书·外戚传序》:“遂使 悼后 遇 云林 之灾, 愍怀 滥 湖城 之酷。”

(3).指 云梦泽 。《文选·枚乘<七发>》:“游涉乎 云林 ,周驰乎兰泽。” 刘良 注:“ 云林 、 云梦泽 也。”

(4). 元 代画家 倪瓒 的别号。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壬辰过 阳羡 之 亳村 , 定道人 出所藏 云林 《十万图》相示,皆有 云林 自跋。”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 江 南好,真箇到 梁溪 。一幅 云林 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用 宜兴 窰长方盆叠起一峯,偏於左而凸於右,背作横方纹,如 云林 石法,巉巖凹凸,若临江石磯状。”

顿豁

突然开朗;突然明朗。 唐 罗隐 《和禅月大师见赠》:“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 清 吴锡麒 《韬光庵》诗:“顿豁登高目,江湖夕照明。”

尘土

细小的土灰

江路

(1).江河航道或航程。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江 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宋 苏辙 《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诗:“不知江路长,但觉青山騖。” 清 朱彝尊 《送林佳玑还莆田》诗:“寒风江路兼山路,落日长亭更短亭。”

(2).江边道路。 唐 杜甫 《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夷犹

(1) 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2) 从容不迫

双桨小船夷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