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觉寺三过堂

作者:沈自邠 朝代:明代

本觉寺三过堂原文

遵涂出枉渚,弭棹攀丛林。

石幢委陈莽,殿壁生幽阴。

昔贤此流憩,登堂复沉吟。

代往迹如扫,声留感弥深。

悠悠东逝波,阅世成古今。

古今既巳尔,何用役吾心。

诗词问答

问:本觉寺三过堂的作者是谁?答:沈自邠
问:本觉寺三过堂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沈自邠的名句有哪些?答:沈自邠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侵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十五

参考注释

遵涂

见“ 遵途 ”。

枉渚

(1).古地名。 枉水 流入 沅水 的小水湾,在今 湖南 常德市 南。《楚辞·九章·涉江》:“朝发 枉渚 兮,夕宿 辰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沅水 又东歷小湾,谓之 枉渚 。”

(2).古地名。又名 琵琶洲 ,在今 甘肃省 两当县 南。因洲渚迂回,人迹罕到,故名。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鵾鷄号 枉渚 ,日色傍阡陌。”

(3).弯曲之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 唐 欧阳詹 《陪太原郑行军登汾上阁》诗:“城槐临枉渚,巷市接飞梁。”

弭棹

亦作“ 弭櫂 ”。停泊船只。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闋。” 唐 陈子良 《入蜀秋夜宿江渚》诗:“我行逢日暮,弭櫂独维舟。” 宋 贺铸 《拥鼻吟·吴音子》词:“别酒初销,憮然弭櫂蒹葭浦。回首不见高城,青楼更何许。” 元 卢挚 《黑漆弩·晚泊采石》曲:“记朝来黯别 江 滨,又弭棹娥眉晚处。”

丛林

(1) 树林

丛林战

(2) 和尚聚居修行的处所,后泛指大寺院

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水浒传》

石幢

古代祠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有座有盖,状如塔。 唐 岑参 《酬畅当嵩山寻麻道士见寄》诗:“阴洞石幢微有字,古檀松树半无枝。” 元 吴复 逸句:“云气上天星剑溼,龟文入地石幢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岘山幢宋人题名》:“ 襄阳 峴山 羊公祠 有石幢一枚,凡六面,高六尺,每面阔九寸,有盖有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唐石幢》:“ 吴门 碑刻,遭 建炎 兵火,十不存一,故 汉 唐 之碑絶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幽阴

(1).阴静;幽深。《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 孔颖达 疏:“幽,深也。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修妇道。” 唐 刘希夷 《巫山怀古》诗:“ 巫山 幽阴地,神女艷阳年。”

(2).阴暗。 宋 苏辙 《次韵子瞻锁院赐酒及烛》:“光明坐觉幽阴破,温暖方知覆育长。”

(3).指阴间。《旧唐书·崔彦昭传》:“尔其坚持正直,允执规程,但畏幽阴,必归公当。”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幽阴之气,钟於北方,人之所终归,鬼之所藏也。”

(4).用以指阴魂。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或幽阴尚滞,涣泽未霑;或嗣续已无,奠羞多闕。” 宋 苏轼 《孔毅甫妻挽词》:“幽阴栖房櫳,芳泽在巾袂。”

流憩

散步或休息

策扶老以流憩。——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登堂

升上厅堂。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二不肖也。”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一:“县官踏飡去,簿吏復登堂。”《说唐》第十回:“二人携手登堂,喜动颜色,顶礼相拜。”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现在已到门庭,请举步入室登堂罢。”

沉吟

(1) 深思吟味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魏· 曹操《短歌行》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杨朔《茶花赋》

(2) 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

轻声沉吟

沉吟放拨插弦中,顿起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往迹

往事;陈迹

一切都已成了往迹

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逝波

(1).指一去不返的流水。 唐 贾岛 《送玄岩上人归西蜀》诗:“去腊催今夏,流光等逝波。” 宋 陆游 《舟过会稽山下因系舟游近村迨暮乃归》诗:“六十齿髮衰,岁月如逝波。” 清 唐孙华 《春雨》诗之一:“黯淡过三月,芳菲逐逝波。”

(2).比喻流逝的光阴。《艺文类聚》卷三引 南朝 梁 萧子范 《夏夜独坐》诗:“一年伤志罢,长嗟逝波速。” 宋 苏舜钦 《游洛中内》诗:“ 洛阳 宫殿鬱嵯蛾,千古荣华逐逝波。” 毛 * 《送瘟神》诗之一:“ 牛郎 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阅世

经历时世。 唐 刘禹锡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诗之二:“视身如传舍,閲世甚东流。” 宋 苏轼 《楼观》诗:“门前古碣卧斜阳,閲世如流事可伤。”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端溪 石砚﹞端凝静默,有励俗之守焉;厚重不毁,有閲世之寿焉。” 季羡林 《西谛先生》:“我们当时差不多都才二十岁左右,阅世未深,尚无世故,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何用

(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