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咏史原文

范叔因王稽,奔秦号张禄。

使舍食草具,岁馀未见录。

言外观俯仰,稍以中其欲。

既信乃言深,言行穰侯逐。

拜相受土封,显荣快衷曲。

微服绐须贾,莝豆明示辱。

一饭德既报,睚眦怨亦复。

郑安平云叛,河东守乃戮。

临朝叹昭王,辩计两窘束。

蔡泽闻之来,志匪同庸碌。

持粱刺齿肥,四十三年足。

雄谈悟应侯,知止全身福。

罢相遂代之,数月退何速。

二子迹略同,因时互倾覆。

鄙哉势利徒,明鉴昭往牍。

诗词问答

问:咏史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咏史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

参考注释

范叔

战国 魏 人 范雎 ,字 叔 。尝从 魏 中大夫 须贾 使 齐 。既归, 须贾 以 雎 有通 齐 之嫌告 魏 相。 魏 相 魏齐 大怒,使舍人笞击 雎 ,折胁摺齿, 雎 佯死得免。乃伏匿,更姓名曰 张禄 。后随 秦 使 王稽 赴 秦 ,以远交近攻、加强王权之策说 秦昭王 , 昭王 大悦,用以为相,封 应侯 。 范雎 相 秦 , 秦 号曰 张禄 ,而 魏 不知。 魏 闻 秦 将伐 韩 魏 ,使 须贾 赴 秦 。 范雎 布衣微行,至客馆见 须贾 。 须贾 大惊,曰:“ 范叔 固无恙乎?”又曰:“ 范叔 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赐之。 须贾 旋如 秦 相 张禄 即 范雎 ,乃肉袒膝行趋前请罪。 范雎 数其罪有三,然以绨袍之赠,尚有故人之意,赦而释之。 唐 高适 《咏史》:“尚有綈袍赠,应怜 范叔 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参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张禄

战国 魏 范雎 的化名。《史记·穰侯列传》:“於是 魏 人 范雎 自谓 张禄先生 ,讥 穰侯 之伐 齐 ,乃越 三晋 以攻 齐 也,以此时奸説 秦昭王 。” 晋 左思 《魏都赋》:“四海齐锋,一口所敌, 张仪 张禄 ,亦足云也。”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诗:“他日见 张禄 ,綈袍怀旧恩。” 柳亚子 《玉娇曲为钝根赋》:“痛哭当年识 贾生 ,变名此日同 张禄 。”

草具

(1).粗劣;粗劣的饭食。《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岁餘。” 司马贞 索隐:“谓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谓麄食草莱之饌具。”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卷一:“以麦饭对葱叶,谓草具之食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英豪举动》:“﹝ 熊廷弼 ﹞供枯鱼焦腐二簋,粟饭一盂, 冯 下箸有难色……﹝ 熊 曰:﹞似此草具,当非所以待子,然丈夫处世,不应於饮食求工,能饱餐麤糲者,真英雄耳。”

(2).初步制定,草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 以为 汉 兴至 孝文 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汉书·贾谊传》:“乃草具其仪法。” 颜师古 注:“草谓创造之。”《南史·文学传·杜之伟》:“ 中大通 元年, 梁武帝 幸 同泰寺 捨身,敕 勉 撰仪注。 勉 以先无此礼,召 之伟 草具其仪。” 宋 王安石 《叔孙通》诗:“草具一王仪,羣豪果知肃。”

(3).用草编制的器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芳云 止勿行,下车取篮中草具,偕 明璫 数辈,布置如法,转眼化为巨第。”

外观

(1).观看外界事物。《晋书·范宁传》:“凡此诸贤,并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

(2).人的风姿、外貌。《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子 恕 ( 郭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智 ( 郭智 )子 冲 ,有内实而无外观,州里弗称也。”

(3).事物的外在景象及其给人的印象。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你的浑家教来拜我。外观不雅,休教来罢。”《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待要私下走过去听听,又恐这班僕妇丫鬟不知其中的底里深情,转觉外观不雅。” 鲁迅 《华盖集·牺牲谟》:“你不要看得我外观阔绰,我为的是要到各处去宣传。”

京外的宫观。 宋 代宰相、大臣退休或免官后,多加提举宫观的名号,使食其禄。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一表》:“矜怜积岁,参大议於广朝;或赐误恩,食旧劳於外观。”参阅《宋史·职官志十》。参见“ 奉祠 ”。

俯仰

(1)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

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左传·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时间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言行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相受

(1).互相接纳。《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閭,使之相受。” 郑玄 注:“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 贾公彦 疏:“相受者,閭胥使二十五家有宅舍破损者受寄託。”

(2).相继,交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

土封

指坟墓。

加其土封。——明· 张溥《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

显荣

显赫而荣华

衷曲

衷肠;心事

诉说衷曲

微服

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分而改穿的平民便服;服装

孔子不悦于 鲁卫,遭 宋恒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行。——《孟子·万章》

齐恒公微服以巡民家。——《韩非子·外储说》

微服私访

明示

明确地说出;明确地指示;明白地表示

明示后学

一饭

(1).一餐饭。《公羊传·昭公十九年》:“ 乐正子春 之视疾也,復加一饭则脱然愈,復损一饭则脱然愈。”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五:“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2).以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 宋 叶适 《周君南仲墓志铭》:“常以世道兴废为己重负,一饭不顾私,忧时如家,忧人如身。” 清 钱谦益 《张凤翼授文林郎制》:“其属城下邑父老子弟,皆 高帝 丰沛 故人之遗也,朕岂能一饭置之哉!”

睚眦

(1) 发怒时瞪眼睛

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红楼梦》

(2) 借指极小的仇恨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蔡泽传》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三国演义》

亦复

(1).也。表示同样。《后汉书·霍谞传》:“至於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復均也。”《世说新语·言语》“ 德操 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半途而废者居多,差釐毫而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终不免被吞并,企业界中亦复如此。”

(2).又。《世说新语·德行》“我何颜谢 桓公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一门之内,有忠与孝,亦復何恨!”

安平

平安。《韩非子·六反》:“君上之於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汉 焦赣 《易林·旅之家人》:“土陷四维,安平不危,利以居止,保有玉女。”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况所受祖宗光明盛大之基业,岂可不为之深思远虑,措之於安平坚固之地,以保万世无疆之休哉。”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閔夫人之陷溺,而欲拯之于安平之涂,诚不自知其过虑也。”丝弦剧《空印盒》第八场:“事到临危,常转安平,苍天不绝无路人。”

河东

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汉时置河东郡、唐初 置河东道,开元间又置河东节度使,宋置河东路,明废

临朝

指帝王亲临朝廷处理政事

窘束

约束;拘谨。 唐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诗:“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宋 梅尧臣 《咏宋道中宅棕榈》:“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 金 王若虚 《文辨一》:“视他人拘拘窘束,一步武不敢外者,胆智甚薄也。” 明 文徵明 《跋家存赵魏公<二体千文>》:“入朝后乃自成家,不区区泥古,而无一毫窘束之意,此帖正少时书也。”

庸碌

平庸而无所作为

庸碌无能

刺齿

刺剔牙齿。《礼记·曲礼上》:“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 陈澔 集说:“口容止,不宜以物刺於齿也。”

雄谈

(1).高谈阔论。 唐 王勃 《山亭兴序》:“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 明 李东阳 《冰玉斋记》:“若 明仲 者,雄谈博辩,而人不以为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佟客》:“ 董 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2).指见识广博、寓义深刻的言论。 唐 卢藏用 《答宋兼贻平昔旧游》诗:“雄谈尽物变,精义解人颐。”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叔叔,这一段雄谈,果然説得好听也。”

知止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全身

(1) 整个身体

她全身都疼

(2) 外文活字一个字母的长度(m字宽),为破折号一半的短划线

罢相

罢免宰相官职。 唐 李适之 《罢相作》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箇来。”

略同

亦作“畧同”。大致相同。《汉书·平当传》:“﹝ 平当 ﹞文雅虽不能及 萧望之 、 匡衡 ,然指意略同。”《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 南州 士之冠冕”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 淄青 、 恒冀 两道,与 蔡州 气类略同。”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黄少保才识》:“公所对与其所预计畧同,以是尤敬服之。”

倾覆

(1) 颠覆;覆灭

后值倾覆。——诸葛亮《出师表》

倾覆国家

(2) 倒塌;翻倒

船将倾覆

(3) 倾轧陷害

权贵相倾覆

势利

(1) 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

此人很势利

(2) 形势有利

兵之所贵者,势利也。——《荀子》

鉴昭

亦作“鉴昭”。犹明察。 明 徐复祚 《投梭记·约社》:“灵神鉴昭,一月月十风五雨年收好,当祈报。”

往牍

犹往牒。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或传诸往牘,或布在前司,或赞述盈耳,或寿宫虚置。”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远近好异之士,履满其门,或与稽往牘,或与晰奥理,酬答泉流,虽赡博者莫能难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