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圣因寺瞻礼皇祖神御殿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诣圣因寺瞻礼皇祖神御殿原文

南邦六度事虞巡,神御今犹瀛屿垠。

翘殿三年思圣轨,见墙一脉切天伦。

百王屈指谁同德,四海倾心永戴仁。

蒙业贻庥益钦若,自惟何以宪章循。

诗词问答

问:诣圣因寺瞻礼皇祖神御殿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诣圣因寺瞻礼皇祖神御殿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诣圣因寺瞻礼皇祖神御殿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八

参考注释

南邦

南国;南方。《诗·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定 申伯 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畜》:“南邦大国,鬼魅满室。讙声相逐,为我行贼。” 元 揭徯斯 《送也速答儿赤序》:“国家臣妾万邦,南邦为一,餘六十年而教化不兴,风俗日坏,奸宄屡作者,任法律而务财用也。”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南邦存亡呼吸, 向 ( 向荣 )军既不能援, 陈金綬 盛保 所带官军,尚不知行抵何处。”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考其职掌,是属清庙之官,列彼礼文,半杂南邦之典。”

六度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淮南子·时则训》:“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準,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準者,所以準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头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则高谢四流,推之於无,则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赠王山人》诗:“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 清 钱谦益 《陆孟凫墓志铭》:“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于吾师之六度有合焉。”

神御

(1).对帝王出行的美称。《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軫,天仪降藻舟。” 吕向 注:“神,天,皆谓帝也。御,幸也。” 南朝 梁 江淹 《为建平王庆明帝疾和礼上表》:“吉蠲为庆,神御方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神御既往,仙游斯藐。”

(2).先朝帝王的肖像。御,谓御容。《宋史·礼志九》:“国家道观佛寺,并建别殿,奉安神御。”《宣和遗事》后集:“ 高宗 离 建康 ,幸 浙西 ,詔改 杭州 为 临安府 ,先令奉太庙 艺祖 以下九庙神御如 临安 。”《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二年》:“癸亥,奉迁 真宗 神御于 万寿观 延圣殿 。”

圣轨

圣人的规范。多指儒家之教。 晋 向秀 《难<养生论>》:“今若舍圣轨而恃区种,离亲弃欢,约己苦心,欲积尘露以望山海,恐此功在身后,实不可冀也。”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十:“ 鲁 叟何常师,删述存圣轨。” 明 王廷相 《与彭宪长论学书》:“下此者,神灵未澄,识鉴或滓,虽力学深久,取舍抉择之间或未免支离局促,参之圣轨而不尽合矣。”

一脉

亦作“一脉”。1.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栢字》:“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和鸾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边,屋后一脉流水,四围都是竹林。”

(2).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元 张养浩 《秋日梨花》诗:“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不知 孔子 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 清 万玉卿 《潇湘怨·撰诔》:“到今日呵,知他一脉情肠,两下各千迴百折。”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娃娘 ﹞亦且认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涩。”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南门六家, 竹横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

(4).中医指一种脉象。《素问·阴阳别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唐 王冰 注:“五阳谓五臟之阳气也。五臟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臟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

天伦

(1) 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天伦之乐

(2) 自然的道理

合于天伦

百王

历代帝王。《荀子·不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汉书·董仲舒传》:“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南朝 梁 沉约 《光宅寺刹下铭》:“濡足万古,援手百王。” 唐 广宣 《禁中法会应制》诗:“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明 何景明 《郊观》诗:“神祇二后配,礼乐百王殊。”

屈指

弯着指头计数

屈指一算,离家已经十五年了

同德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明 宋濂 《<昭鉴录>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典万邦。”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 韦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 《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倾心

(1) 向往;仰慕

天下倾心

(2) 男女间钟情爱慕

一见倾心

(3) 尽心;竭尽诚心

倾心交谈

戴仁

崇尚仁德。《礼记·儒行》:“戴仁而行,抱义而处。”《逸周书·王会》:“凤鸟者,戴仁、抱义、掖信,归有德。” 孔晁 注:“戴仁,向仁国。”

钦若

敬顺。《书·尧典》:“乃命 羲和 ,钦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陈书·高祖纪下》:“ 梁氏 以圮剥荐臻,歷运有极,钦若天应,以命于 霸先 。” 唐 白居易 《策项》:“今陛下以懋建皇极为先,则大化不得下流矣;以钦若前训为本,则大朴不得不復矣。”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宪章

典章制度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