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忆昔原文

忆昔膝下时,依依切孺慕。

北方例春旱,岁岁烦圣虑。

殷忧每先期,赈恤筹补助。

常见传六膳,有时忘下箸。

窃谓愁劳过,欲慰意转惧。

微诚荷恩鉴,首肯无诃怒。

恒于祈请所,命代申忱素。

岂知慈爱中,诲训于兹寓。

今为切已事,旱暵况频遇。

任同德霄壤,惭畏日增遽。

敕几戒终怠,调元愧六幕。

稍可自信者,良心尚如故。

诗词问答

问:忆昔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忆昔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一

2. 叶

参考注释

膝下

(1) 子女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故借指幼儿

亲生之膝下。——《孝经》

膝下犹虚

(2) 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作敬辞,表示对父母的爱慕

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守文护《报父母》

父亲大人膝下

依依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孺慕

(1).《礼记·檀弓下》:“ 有子 与 子游 立,见孺子慕者, 有子 谓 子游 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 郑玄 注:“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后谓对父母的哀悼、悼念为“孺慕”。《陈书·孝行传·司马暠》:“年十二,丁内艰,孺慕过礼,水浆不入口,殆经一旬。” 宋 王安石 《祭张安国检正文》:“君孝至矣,孺慕以至死。” 清 杨潮观 《寇莱公思亲罢宴》:“相公,我在家不敢常提起,也只怕你孺慕终朝泪不乾。”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 子桓 之作则宛转哀鸣,孺慕正深,极力的写着‘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的悲感。”

(2).对父母的孝敬。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慈安皇太后圣德》:“ 毅 皇帝 孝事太后,能先意承志,太后抚之亦慈爱备至,故帝终身孺慕不少衰。”

(3).爱戴;怀念。《后汉书·伏湛侯霸等传赞》:“ 湛 霸 奋庸,维寧两邦。 淮 人孺慕, 徐 寇要降。”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册文》:“充穷靡寄,孺慕奚凴。”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 葵庵 亦以考察去,百姓皆孺慕,送者拥路,至不得行。” 郭沫若 《青年时代·初出夔门》:“但一出 四川 ,外面的情形却不见得比 四川 进步得怎样。而在种种的观感上,反在不识不知之间引起了对故乡的孺慕。”

北方

(1) 向北的方向;地球北极的方向

(2) 特指中国黄河以北的地区

北方有侮臣者。——《墨子·公输》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资治通鉴》

春旱

春天出现的旱情

罕见的春旱

圣虑

帝王的思虑或忧念。《后汉书·胡广传》:“稽之典经,断之圣虑。”《三国志·吴志·楼玄传》:“今海内未定,天下多事,事无大小,皆当关闻,动经御坐,劳损圣虑。”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宣宗 视远郡谢上表,左右曰:不足烦圣虑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宣仁 答云:此自有所处,不烦圣虑。”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又上之则有宰相风示意旨,谓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

殷忧

深深的忧虑

殷忧必竭诚。——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先期

(1) 在预定的某个日期以前

代表团的部分团员已先期到达

(2) 在事情发生或进行之前;规定的日数

赈恤

赈济抚恤

振恤遗孤

补助

(1) 为某一目标提供资金方面的援助

市政府为该计划补助了100万元

(2) 提供缺乏的、不足的生活津贴或工作经费

以义卖捐赠品来补助经费

常见

(1) 在正常实践或事态发展中发生的

所塑造的人物胜过爱情剧本中常见的角色

(2) 强调没有区别的或例外的特征的

常见的东西

(3) 正常性的;非例外的

在根据口授听写下来的作品中常见的…离题话

(4) 在种类上属于一般的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

六膳

六种肉类膳食品。《周礼·天宫·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苽。”据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鱼。又,《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穀,膳用六牲。” 郑玄 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说与《周礼》稍异。 唐 沉佺期 《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长史制》:“和六饮六膳以会其时,察五色五声以知其变。”

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下箸

指用筷子夹食物

愁劳

愁苦;忧愁。《史记·吴王濞列传》:“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尊堂忧灼,贤姊涕泣,上下愁劳,举家惨慼。”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踌躇歧路之衢,愁劳羣疑之藪。”

微诚

微小的诚意。常用作谦词。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臣之微诚,不负天地。”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而微诚浅薄,未垂察谅,忧惶屏营,不知所厝。”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儻允微诚,许陪大礼。”《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官人感夫人盛情,特备一巵酒谢夫人,夫人鉴其微诚,万物推辞!” 王闿运 《弥之领军罢归奉赠》诗之二:“园葵倾太阳,道远效微诚。”

荷恩

蒙受恩惠。 宋 苏辙 《谢除中书舍人表》:“譬如木之在山,生则荷恩,而死无所怨。” 叶圣陶 《穷愁》:“则吾之荷恩乡里,非悲惨中之大愉乐耶?”

首肯

点头许可

待首肯而后应之。——《聊斋志异》

未获首肯

诃怒

犹怒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訶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祈请

(1).向神祷告请求。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曰祈请者,诚以接神自然应也。”《后汉书·顺帝纪》:“分祷祈请,靡神不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 北君祠 ,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

(2).泛指请求。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守从之,饮次,从容祈请。”

命代

命世。《文选·刘琨<劝进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圣姿合於两仪,应命代之期,绍千载之运。” 李善 注:“《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也。’《广雅》曰:‘命,名也。’”按,本集作“命世”, 唐 人讳改。《旧唐书·文苑传中·贾曾》:“伏惟殿下神武命代,文思登庸,宇内顒顒,瞻仰德化。”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杜紫微 ﹞復有《赠嘏》诗曰:‘命代风骚将,谁登 李 杜 坛。’”

慈爱

(1) 仁慈而爱人

(2) 温柔仁慈的爱和体恤

于兹

(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已事

往事。《汉书·贾谊传》:“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颜师古 注:“已事,已往之事。” 清 钱谦益 《<兵略>序》:“以 汉 唐 之已事徵之, 永寿 、 延熹 之间,用 皇甫规 、 张奂 、 段熲 为将帅,所向剋捷。”

旱暵

亦作“ 旱熯 ”。不雨干热。《周礼·地官·舞师》:“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 唐 柳宗元 《王京兆贺雨表三》:“伏惟皇帝陛下言为神化,动合天心,未成旱暵之虞,已积忧勤之虑。” 宋 王禹偁 《和杨遂贺雨》:“且慰旱熯人,偶与天雨会。”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

同德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明 宋濂 《<昭鉴录>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典万邦。”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 韦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 《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

霄壤

(1).天和地,天地之间。 元 张养浩 《得子强也书诗以答之》:“缅思霄壤间,实与逆旅均。”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羡名倾霄壤,灵异动君王。”

(2).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 蔡中郎 辈不能为,以 黄初 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涣》:“常为《惆悵诗》十三首……膾炙士林。在晚 唐 诸人中,霄壤不侔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而兄弟前后,成败霄壤,后起者胜,孰知其故。”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夫同在 东亚 之地,同为 黄 族之民,而何以一进一不进,霄壤若此。”

畏日

烈日。畏通“隈”

夏与畏日争。——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调元

(1).谓调和阴阳,执掌大政。多用以指为宰相。 唐 李益 《述怀寄衡州令狐相公》诗:“调元方翼圣,轩盖忽言东。” 元 柳贯 《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夫自建官以来,由是而调元揆路,执法南端者,代不乏人。”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调元归保傅,预政戒中涓。”

(2).调理元气。 李东阳 《孝宗皇帝御书赞》引 明孝宗 《静中吟一绝》:“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红楼梦》第八十回:“ 王一贴 道:‘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

六幕

指天地四方。《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六幕,犹言六合也。” 唐 王初 《自和书秋》诗:“ 汉 宫夜结双茎露,閶闔凉生六幕风。” 宋 王琪 《秋日白鹭亭向夕风晦有作》诗:“是时天宇旷,六幕无纤靄。”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方土者,自然者也。自然者,非材力,席六幕之餘壤,而富斗絶於类丑。”

自信

(1) 相信自己

他自信能把它做好

(2) 相信自己的

看起来他体格结实,而且自信

良心

(1) 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如故

(1) 同过去一样

使击柝如故。——《资治通鉴·唐纪》

室内摆设如故

(2) 如同老朋友

你大哥是个爽快人,咱们既然一见如故,应该要借杯酒叙叙,又何必推辞呢。——清·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