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严廉访十首

作者:熊禾 朝代:宋代

上严廉访十首原文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诗词问答

问:上严廉访十首的作者是谁?答:熊禾
问:上严廉访十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熊禾的名句有哪些?答:熊禾名句大全

熊禾上严廉访十首书法欣赏

熊禾上严廉访十首书法作品欣赏
上严廉访十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重民

(1).指农民。古代重农,故称。《管子·七法》:“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 尹知章 注:“重民,谓务农者。”

(2).以民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

乐用

乐于用命。 秦 李斯 《谏逐客书》:“ 孝公 用 商鞅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三官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 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 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 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高诱 注:“三官,农、工、贾也。”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汉 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史记·平準书》:“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 上林 三官铸。” 裴骃 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 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 ,属官有 上林 均输、钟官、辨铜令。”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三国 时 魏国 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 勛 无活分,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当令十鼠同穴。’”《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监、平也。”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 务成子 注:“三官,天地水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废矣。” 高诱 注:“三官,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体,听之不合於道,视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高诱 注:“三官,三关,谓食、视、听也。”

周典

(1). 周 代的典章制度。《国语·周语中》:“ 郑 未失 周 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

(2).指《尚书·周书》。 晋 陶潜 《劝农》诗:“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太学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奉常

(1). 秦 九卿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 秦 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太常。” 颜师古 注:“太常,王者旌旗也。画日月焉,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持之,故曰奉常也。后改曰太常,尊大之义也。”

(2).保持恒久。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西都

(1).古都名。(1) 周武王 都 镐 ,至 成王 时别营 洛邑 为 东都 ,因称 镐京 为 西都 。《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 周 室居 西都 丰 镐 之时诗也。”(2) 新莽 始建国 四年(公元12年)建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常安 ( 新莽 改 长安 为 常安 )为 西都 。(3) 东汉 都 洛阳 ,因称 西汉 旧都 长安 为 西都 。 汉 班固 《西都赋》:“ 汉 之 西都 ,在於 雍州 ,实惟 长安 。”(4) 唐 显庆 二年(657年)以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长安 为 西都 。(5) 唐 宝应 元年(762年)以 凤翔府 为 西都 ,不久罢。(6) 五代 梁 开平 元年(907年)建都 开封府 ,号 东都 ,因改 唐 东都 河南府 为 西都 。(7)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923年),复以 京兆府 为 西京 ,又称 西都 ,至 晋 天福 三年(938年)罢。(8) 五代 吴 都 江都府 ,至 南唐 改都 江宁府 ,因称 江都府 为 东都 , 江宁府 为 西都 。 宋 陆游 《南唐书·烈祖纪》:“以 建康 为 西都 , 广陵 为 东都 。”(9) 北宋 以 洛阳 为陪都,因在 开封 西,故称 洛阳 为 西都 。 宋 梅尧臣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诗:“共在 西都 日,居常慷慨言。”

(2). 西汉 的代称。

有余

(1) 有剩余

绰绰有余

(2) 有零

五十有余

两生

汉 初, 叔孙通 为 刘邦 定朝仪,使征 鲁 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 叔孙通 所为不合于古。 叔孙通 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后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元 欧阳玄 《静修先生画象赞》:“於 裕皇 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 世祖 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参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不来

(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朱熹 集传:“来,归也。”

(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 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 , 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无术

没有办法。《管子·治国》:“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救世詎无术,习传自先王。”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生民之祸烈而救之之无术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