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

作者:韩偓 朝代:唐代

安贫原文

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诗词问答

问:安贫的作者是谁?答:韩偓
问:安贫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安贫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韩偓的名句有哪些?答:韩偓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81-45

参考注释

手风

犹手气。 沙汀 《防空》:“因为心神不大宁静,出牌既迟,手风又不顺当,下台的时候 愚生先生 输了很多。”

一行书

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 南朝 梁 何逊 《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欲寄一行书,何解三秋意。” 唐 岑参 《玉关寄长安主簿》诗:“东去 长安 万里餘,故人何惜一行书。” 宋 陈师道 《寄单州吕侍讲》诗:“遣兴觅为七字语,寻人聊代一行书。”

局图

棋盘。《南齐书·萧惠基传》:“帝遣 思庄 入东与 玄保 戏,因製局图,还於帝前覆之。”

日光

(1) 太阳光,既无散射又无反射的太阳定向射线

(2) 白天的光亮,与夜晚的黑暗相反。太阳光加天空的光,与月光和人造光相反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野马

(1)

(2) 未经人驯养的马,如蒙古野马(又名普氏野马Przhevalski’s horse)

(3) 逃到野外生活的家马

(4) 田野上空蒸腾浮游的水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案头

几案上或书桌上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三国演义》

筠管

竹管。亦用以指笔管、毛笔。 唐 元稹 《答胡灵之》诗:“题头筠管縵,教射角弓騂。” 宋 邵雍 《谢人惠笔》诗:“兔毫刚且健,筠管直而长。” 明 袁宏道 《舟叶逢周行可》诗:“通侯画地取,筠管亦何哉。”

蒲卢

(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玄 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 朱熹 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前蜀 贯休 《上杜使君》诗:“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2).一种细腰的葫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壶之细腰者为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

(3).复姓。 春秋 时 齐国 有 蒲卢胥 。

谋身

为自身打算。 唐 卢纶 《春日书情赠别司空曙》诗:“壮志随年尽,谋身意未安。”《金史·邓俨传》:“平章政事 完颜守贞 曰:‘ 儼 有才力,第以谋身为心。’” 景耀月 《送邵质侯归国和留别原韵》:“叔世谋身拙,迷阳悟道穷。”

蛇足

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若再多说两句,岂不蛇足了。——《红楼梦》

国危

指国家有危难。《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 郑玄 注:“国危谓有兵寇之难。”《左传·桓公五年》:“度其国危,遂不復。”《韩非子·三守》:“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捋虎须

比喻冒犯厉害的人

举世

整个人世;全世界

举世闻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能无

反问语。犹能不。《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於大国,能无亡乎?”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十:“人生非草木,能无感中情?”参见“ 能不 ”。

默识

暗中记住。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孔融<荐祢衡表>》:“ 弘羊 潜计, 安世 默识,以 衡 準之,诚不足怪。” 李善 注引《汉书》:“ 张安世 ,字 少孺 ,为郎。上行幸 河 东,尝亡书三篋,詔问,莫能知,唯 安世 识之,具作其事。”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姬跃下榻执生手曰:‘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攟语》:“投赠诸什,皆默识成诵。”

齐竽

(1).犹滥竽。指不学无术的人。 唐 刘禹锡 《奉和吏部杨尚书太常李卿二相公赠答十韵》:“銓材秉 秦 镜,典乐去 齐 竽。” 唐 黄滔 《省试一一吹竽》诗:“ 齐 竽今歷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箇箇吹。” 明 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诗:“知音竟为谁?四海嗟惸惸。 齐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2).用为自谦之词。 唐 权德舆 《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诗:“ 齐 竽终自退,心寄 嵩 峰巔。” 唐 韩偓 《安贫》诗:“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 齐 竽?”参见“ 滥竽充数 ”。

诗文赏析


  这是诗人晚年感慨身世的作品。韩偓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至三年(901─903)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亲信。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他辗转南下,于天祐三年(906)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泉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闷。以“安贫”作诗题,有 * 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发端。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则,诗人是否就真的自甘寂寞呢?第三联转入致贫原由的追叙。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捋虎须,比喻撩拨、触犯凶恶 * 的人。《庄子·盗跖》叙述孔子游说盗跖而被驱赶出来后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按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遭到朱温不满,几乎被杀。《新唐书·韩偓传》还记载一次侍宴时,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韩偓忠于唐王室,必然要成为朱温篡权的眼中钉。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回顾这一段往事,诗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报国则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壮怀。
  结末一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湣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象齐湣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象齐湣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陈伯海)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