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读书乐原文

周孔未云远,典籍良具陈。

深造乃有得,面墙终自沦。

伊余本下学,敢忘书史亲。

转念学海阔,未易窥涯津。

汲古乏修绠,贻诮腹笥贫。

昌黎读书篇,字字堪书绅。

况复饶至味,好与结芳邻。

乐意寓静观,优游期日新。

诗词问答

问:读书乐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读书乐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真韵 出处: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六

参考注释

周孔

周公 和 孔子 的并称。 汉 张衡 《归田赋》:“弹五絃之妙指,咏 周 孔 之图书。” 唐 柳宗元 《觉衰》诗:“ 彭 聃 安在哉? 周 孔 亦已沉。” 宋 范仲淹 《谢公梦读史诗序》:“公於是时,乃有正梦,特歌 周 孔 之仁义,能久泽於吾民。”

典籍

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亦泛指古今图书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具陈

备陈;详述。《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王 乃叩首流血,具陈其实,乞冥府见 曾 为解释。”

深造

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使达到精深的程度

送他到体育学院深造

有得

(1).有所得;有所领悟。《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兵从天下。居实,有得也;居虚,无得也。”《南史·隐逸传上·陶潜》:“少来好书,偶爱闲靖,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宋 张载 《正蒙·有德》:“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如:学习有得;有得有失。

(2).表示程度深或持续时间长。《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 上海道 前脚走, 上海县 跟着又来。并不是欺他官小,对不住他,只好挡驾;见面之后,有得同你缠。”

面墙

(1).《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孔 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孔颖达 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覩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汉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国》:“﹝ 邕 ﹞新来入朝,不更郎承,摄省文书,其由面墙。”《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凿壁且偷光,寸阴休旷……免使他年悔面墙。” 清 钱谦益 《江阴李贯之七十序》:“ 贯之 经明行修,忘贫屏贵,使乡邦之士友,有所矜式考问,而获免於面墙。”

(2).谓静心修养。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駟马终题柱,诸生悉面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疎欲面墙。”

伊余

自指,我。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伊余小子,恃宠骄盈。” 五代 贯休 《古离别》诗:“只恐 长江 水,尽是儿女泪。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伊余朽钝材,嬾拙更无比。”

下学

学校一天或半天课业完毕,学生回家

书史

(1).记事的史官。亦指掌文书等事的吏员。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书史十人,记其所行之地。”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故 唐 人无不善书,远至边裔书史、里儒,莫不书字有法。”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萧资>序》:“閤门路铃 萧资 ,本书史也。”

(2).典籍,指经史一类书籍。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揆日粲书史,相都丽闻见。”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奇 对 对方 道:‘贤弟如此美质,何不习些书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昌龄藏书》:“﹝ 昌龄 ﹞性耽书史,筑 谦益堂 ,丹铅万卷。”

转念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转变原来的想法

他刚想开口说话,但一转念,觉得还是暂时不提好些

学海

(1). 汉 扬雄 《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谓做学问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 北齐 邢卲 《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2).谓学问渊博。亦指学问渊博的人。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何休 木訥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讖纬及远年古谚、歷代图籍,莫不成诵也……京师谓 康成 为‘经神’、 何休 为‘学海’。” 宋 司马光 《送导江李主簿君俞》诗:“学海无涯富,辞锋一战勋。”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朱 名 鹤龄 , 江 南 吴江 人,贯穿六籍,折衷百氏,著书满家,群推学海。”

(3).喻指学术界。 唐 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 宋 陆游 《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於天庭,姑龙驤於学海。” 明 吴承恩 《贺少岩傅公晋秋卿障词序》:“学海文龙,仕途威凤。”

(4).比喻广阔无边的学问领域。 清 赵翼 《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诗:“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 褒斜 。”

未易

不易;难于。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僕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説,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今观诸联句诗,凡 昌黎 与 东野 联句,必字字争胜,不肯稍让……要之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

涯津

边际。 明 刘基 《悦茂堂》诗:“诛求与剥削,浩荡无涯津。”

汲古

谓钻研或收藏古籍、古物,如汲水于井。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归愚识夷涂,汲古得脩綆。” 明 何景明 《水营墅治田圃种树》诗:“汲古缀遗言,欣焉秉柔翰。”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司马达甫》:“汲古不倦,常收藏 汉 铜印谱最多。”

修绠

汲水用的长绳。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送行》:“鸿跡等浮萍,银瓶怯修綆。” 清 唐孙华 《哭座主玉峰尚书徐公》诗之三:“大裘百丈遮寒士,修綆千寻援溺人。” 朱锡梁 《白门怀古》诗:“轆轤汲寒泉,修綆百丈过。”

贻诮

见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此 扬子 所以追悔於雕虫,貽誚於雾縠者也。” 明 祁彪佳 《周公鼎年兄自粤西归过访偕游寓山》诗:“为言猿鹤休貽誚,把臂林间有故人。”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一:“比之村教督诲蒙伎俩,貽誚高明。”

腹笥

语出《后汉书·边韶传》:“ 边 为姓, 孝 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笥,书箱。后因称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为“腹笥”。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明史·文苑传二·周玄》:“尝挟书千卷,止 高棅 家,读十年,辞去,尽弃其书,曰:‘在吾腹笥矣。’” 清 纳兰性德 《与韩元少书》:“ 钱牧斋 腹笥既富,文笔又长,援古证今,每发一端,便如缾水泻地,迸注分流。”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的腹笥应该是一座贮藏丰富的原料仓库,而不应像穷极无聊的赌徒的钱袋,只能凭孤注邀致幸胜。”

昌黎

(1). 唐 韩愈 世居 颍川 ,常据先世郡望自称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县 )人; 宋 熙宁 七年诏封 昌黎伯 ,后世因尊称他为 昌黎先生 。 唐 韩愈 《送陆歙州》诗序:“於是 昌黎 韩愈 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绍 昌黎 之道脉,岂兴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志,文则力追 昌黎 、 柳州 。”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 昌黎 论文,务去陈言。”

(2).借指 韩 姓。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按,此“昌黎”指 韩肖胄 。

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书绅

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后亦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语本《论语·卫灵公》:“ 子张 书诸绅。” 邢昺 疏:“绅,大带也。 子张 以 孔子 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 晋 孙绰 《答许询》诗之九:“且戢讜言,永以书绅。”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王禹偁 ﹞尝侍宴 琼林 , 太宗 独召至御榻,面诫之曰:‘卿聪明,文章在 有唐 不下 韩 柳 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 禹偁 泣拜,书绅而谢。” 闻一多 《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诗人书绅的。”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至味

最美好的滋味;最美味的食品。《吕氏春秋·本味》:“ 汤 得 伊尹 ,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説 汤 以至味。” 高诱 注:“为 汤 説美味。”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 明 方孝孺 《王温子栗字说》:“饮食资乎水火,而饮食非水火也。咸酸本乎盐梅,而至味非盐梅也。”

芳邻

对邻居的美称。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非 谢 家之宝树,接 孟氏 之芳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花公主》:“忝近芳邻,缘即至深。便当畅怀,勿致疑畏。” 冰心 《晚晴集·怀念老舍先生》:“校园里,我的少数民族的芳邻好友,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多得数不过来。”

乐意

(1) 甘心愿意

可怜的家伙仍然乐意移居美国

(2) 愿意提供…

乐意帮忙

静观

冷静地分析观察

冷眼静观

优游

生活得十分闲适

优游的生活

日新

日日更新。《易·繫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孔颖达 疏:“其德日日增新。”《礼记·大学》:“ 汤 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晋 张华 《励志诗》:“进德脩业,暉光日新。” 宋 王禹偁 《答张知白书》:“如足下之文实亦鲜得,况可畏之年,日新之业,僕安敢测其涯涘乎?” 郑观应 《易言·火器》:“惟火器既日出日新,购用宜慎之又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