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湘江

作者:谭楚翁 朝代:元代

过湘江原文

烈风动原野,花柳奄离披。

天吴增愤怒,荡潏无宁期。

匈匈黄帽郎,怦怦心伤悲。

轻舟欲宵遁,远此湘之湄。

津隘禁令严,去去怀惊疑。

饷馈亦良苦,军士惄调饥。

于以赋祈父,忧恤悔何追。

于以歌鸿雁,嗷嗷水中坻。

诗词问答

问:过湘江的作者是谁?答:谭楚翁
问:过湘江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谭楚翁的名句有哪些?答:谭楚翁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天下同文集卷四十七

参考注释

烈风

劲风,强风。风速为每小时47到54英里的风——即九级风

原野

旷野;没有树林、建筑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花柳

(1) 鲜花杨柳

花柳的巷,管弦的楼。——《西游记》

(2) *

(3) 妓女

(4) 花柳病的省称

离披

亦作“ 离翍 ”。1.分散下垂貌;纷纷下落貌。《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朱熹 集注:“离披,分散貌。” 宋 王禹偁 《弊帷诗》:“骏骨欲埋金价直,的颅犹爱雪离披。” 明 徐霖 《绣襦记·父子萍逢》:“论山鸡离披毛羽,配文鸳固难为对。” 清 何绍基 《山雨》诗:“马上衣巾任沾溼,村边瓜豆也离披。” 庞树柏 《鹣鹣行为邑中贞烈严毛氏作》:“南方有鶼鶼,锦翼何离翍。”

(2).盛貌;多貌。《西京杂记》卷六引 汉 刘胜 《文木赋》:“丽木离披,生彼高崖。拂天河而布叶,横日路而擢枝。”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阴雾离翍,灵驭摇裔。”一本作“ 离披 ”。 元 耶律楚材 《和黄山张敏之拟黄庭词韵》:“自甘贫困元知微,篱边 * 香离披。” 清 金人瑞 《效李义山绝句》之七:“六曲屏风画竹枝, 湘江 风雨夜离披。”

(3).参差错杂貌。 清 姚鼐 《杂诗》之一:“谁植高原树,花叶相离披。” 清 沉廉 《自彝陵州发棹至黄牛峡》诗:“疾风捲水水欲立,纷红骇緑相离披。”《红楼梦》第六七回:“那时已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緑离披。”

(4).衰残貌;凋敝貌。 南朝 梁 萧子晖 《冬草赋》:“有閒居之蔓草,独幽隐而罗生;对离披之苦节,反蕤葳而有情。” 唐 白居易 《湓浦早冬》诗:“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宋 史正志 《史老圃菊谱》:“花瓣扶疏者落;盛开之后,渐觉离披,遇风雨撼之,则飘散满地矣。”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坊厢始末》:“维时父老间陈民瘼,而狐鼠实繁,旋行旋沮。庠生 赵善继 者,不忍家难离披,邦国固弊,畴咨同类,从者如水。” 清 姚莹 《游榄山记》:“内河方议备具,贼已扬帆至矣,仓卒故以不制。不然,胡离披至此哉!”

(5).分离貌。 唐 贾至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诗:“我有同怀友,各在天一方,离披不相见,浩荡隔两乡。”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苏狱》:“苦背却姑亲慈恃,两下离披。” 康有为 《胶旅割后》诗:“八表离披割痛伤,羣贤保国走徬徨。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

(6).摇荡貌,晃动貌。 唐 李德裕 《牡丹赋》:“逮乎的皪含景,离披向风,铅华春而思荡,兰泽晚而光融。” 唐 陆龟蒙 《鹤媒歌》:“媒懽舞跃势离披,似諂功能邀弩儿。”《朱子语类》卷七三:“这便是 康节 所谓‘酩酊离披时候’,如何不忧危谨畏!”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 湘 帘卷处,甚离披翠影,绕檐遮住。”《再生缘》第二回:“香风飘渺人心爽,桂影离披夜景新。”

天吴

水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 ,神曰 天吴 ,是为 水伯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 天吴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天吴 踊跃於重渊, 王乔 披云而下坠。” 唐 李贺 《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吴 移海水。” 清 张之洞 《读史绝句·白居易》:“海图题咏见忧思,浪搅 天吴 悔已迟。”

愤怒

非常气愤(激动到极点)

荡潏

水动荡涌出貌。 明 何景明 《九川行》:“长 江 广 汉 两盪潏,浊 涇 清 渭 中縈廻。”

涌腾起伏。 南朝 齐 张融 《海赋》:“沙屿相接,洲岛相连,东西荡潏,如满於天。”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二:“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寧?” 宋 苏辙 《舟中听琴》诗:“翻回荡潏有遗韵,琴意忽忽从此生。”

无宁

(1) 毋宁;宁可

无宁汝先吾而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难道

宾至如归,无宁灾患

匈匈

(1).讻讻。喧哗;吵嚷。《庄子·在宥》:“自 三代 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成玄英 疏:“匈匈,讙譁也。”《汉书·佞幸传·石显》:“ 显 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 萧望之 。”《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时方给与 姜维 鎧杖,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

(2).讻讻。动乱;纷扰。《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谓 汉王 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南史·循吏传·沉瑀》:“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唐 苏颋 《奉和圣制行次成皋》:“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

(3).凶凶。凶暴貌。 清 陈廷敬 《记 * 景事》:“其家诸 柴 数逼 景 嫁,不从,朝夕虐酷之。居二年,愈匈匈。”

黄帽

(1).黄颜色的帽子。《史记·佞幸列传》“以濯船为黄头郎”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著黄帽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霜风可使吹黄帽,樽酒那能泛浪花。” 宋 杨万里 《送黄仲秉少卿知泸州》诗:“安得欹黄帽,相徙却白头。”

(2).船夫。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 周郎 逸兴,黄帽侵云水。” 清 孙枝蔚 《夜入真州》诗:“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黄帽报初更。”

(3).借指船。 宋 范成大 《雪霁独登南楼》诗:“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

怦怦

心急貌;心跳貌。《楚辞·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朱熹 集注:“怦怦,心急貌。” 唐 柳宗元 《河间妇传》:“﹝妇﹞闭目曰:‘吾病甚。’与之百物,卒不食。饵之善药,挥去。心怦怦若危柱之弦。”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心怦怦以憯惻,怀耿耿而苦辛。” 清 吴樾 《< * 时代>自序》:“斯时所与交游者,非官即幕,自不禁怦怦然动功名之念矣。”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的心怦怦的跳了。”

伤悲

悲伤;悲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轻舟

狭长的,两舷弯曲、首尾尖削的小船,通常用轻质材料(如树皮、兽皮、帆布、轻质木料、轻金属)制成

一叶轻舟

宵遁

亦作“ 宵遯 ”。乘夜逃跑。《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天败 楚 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将 新蔡王 王康德 以 宪 兵至,潜军宵遯。” 宋 李如篪 《东园丛说·杂说·以少败众》:“ 王权 守 鐘离 ,当敌堂堂之衝,所领止三万人。敌军初集,思虑精专,而兵力数十倍,长驱而南下,若震霆。 王权 安得不焚烧积聚,而为宵遁之计哉?”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 夫之 乃剺面刺腕,伪伤以出,而匿兄以死告,先君子乃免, 夫之 亦随宵遯。” 毛 * 《西江月·井冈山》词:“ 黄洋界 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津隘

关津要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

禁令

禁止某种活动的法令

去去

越去越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宋· 柳永《雨霖铃》词

惊疑

惊讶疑惑。 南朝 宋 鲍照 《伤逝赋》:“忽若谓其不然,自惆悵而惊疑。”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一家惊疑,不为之信。”《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领三千兵于山中险要去处,多立旌旗,以壮我兵之声势,令敌人惊疑。” 王统照 《春雨之夜·湖畔儿语》:“在这日黄昏的冷清清的湖畔,忽然遇到他,怎不使我惊疑。”

饷馈

亦作“ 餉餽 ”。亦作“饟馈”。 1.军粮。《汉书·高帝纪下》:“填国家,抚百姓,给餉餽,不絶粮道,吾不如 萧何 。”《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 鲍叔牙 自 葵兹关 来迎, 桓公 曰:‘餉馈不乏,皆大夫之功也。’”

(2).指运送军粮。《旧唐书·昭宗纪》:“出於饟馈失职,资屝絶供,致此投戈,是乖借箸。” 宋 梅尧臣 《送李转运移京东》诗:“乃令 山东 粟,餉馈岁可保。”

(3).馈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於饮食饟馈,僮僕减省,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南史·江夷传》:“家甚贫,不营财利,餉馈盈门,一无所受。”

(4).运送。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世説海东 刘白堕 善醲酒,六月赫曦,曝酒於日中不动,餉馈逾於千里,号曰鹤觴。”

良苦

精良和粗劣。《管子·宙合》:“可正而视,言察美恶,审别良苦。”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苦,滥恶也。” 唐 刘禹锡 《贾客词》:“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1).很辛苦。《后汉书·王常传》:“ 光武 见 常 甚欢,劳之曰:‘ 王廷尉 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戹,何日忘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世宗 许之,始赐 景 书曰‘皇帝恭问 江南 国主’,劳其良苦而已。”

(2).很深。 郑观应 《盛世危言·善举》:“训哑院及训聋瞽院有残疾者,能令其识字知书,就其所能教以工艺,补天有术,施惠有方,用心亦良苦矣。”

军士

(1)

(2) 在武装部队中通常对士兵考试的基础上任命的下级军官,军阶有下士、中士、上士和海军下士、中士、上士等

(3) 尉官和士兵之间的军衔的统称。分上士、中士、下士 *

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则军士疑矣。

军士之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守 * 士。——《广东军务记》

调饥

亦作“ 调饥 ”。1.朝饥。早上没吃东西时的饥饿状态。形容渴慕的心情。《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飢。” 毛 传:“调,朝也。” 郑玄 笺:“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飢之思食。” 清 洪昇 《长生殿·复召》:“思伊,纵有天上琼浆,海外珍饈,知他甚般滋味!除非可意立向跟前,方慰调饥。”

(2).喻穷困。 清 刘大櫆 《祭吴文恪公文》:“我来京国,茫然无归。维公授馆,悯其调飢。”

见“ 调飢 ”。

于以

(1).犹言于何。在何处。《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2).犹言于何。用什么。《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

(3).犹言至于。《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

(4).犹是以。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 宋 王禹偁 《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

因此;是以。 明 方孝孺 《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於殿陛,而达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学士之赠,於以有文节之謚。”

祈父

(1).即圻父。古代官名。掌封圻的兵甲。祈,通“ 圻 ”。《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毛 传:“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 郑玄 笺:“此司马也,时人以其职号之,故曰祈父。”

(2).泛指武将。 清 方文 《送金天枢侍御还朝》诗:“遥闻禁苑呼祈父,早见徵书起諫臣。”

忧恤

见“ 忧恤 ”。

亦作“ 忧卹 ”。1.忧虑。《诗·大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 郑玄 笺:“恤亦忧也。”《国语·吴语》:“昔 周 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士之不康靖。” 宋 苏轼 《谢南省主文启·梅龙图》:“伏维龙图执事,骨鯁大臣,朝之元老,忧卹天下,慨然有復古之心。”

(2).顾恤。 秦 李斯 《琅邪台刻石》:“忧恤黔首,朝夕不懈。”《后汉书·延笃传》:“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

鸿雁

一种鸟(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吃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

嗷嗷

亦作“嗸嗸”。1.哀鸣声;哀号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陆德明 释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注:“嗸,同嗷。嗷嗷,雁哀鸣声。”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宋 欧阳修 《绿竹堂独饮》诗:“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 清 赵翼 《二麦将收连旬大雨感赋》诗:“米价经年节节高,茅簷待哺正嗷嗷。”《当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头搁在儿子肩头,突然嗷嗷大哭起来。”

(2).叫呼声;叫喊声。《楚辞·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嗷嗷,呼声也。” 管桦 《小英雄雨来》:“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的有!枪毙的有!’”

(3).众口愁怨声。 汉 贾谊 《过秦论》:“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嗷嗷”。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 檮杌 比肩,颂声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 胡三省 注:“嗷嗷,众口愁声。”

(4).形容众声喧杂。《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嗸嗸。” 颜师古 注:“嗸嗸,众声也。”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夫惟万目睽睽以具瞻政府,万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后政府之职庶克举矣。”

标签:湘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