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闻歌

作者:古易 朝代:清代

秋夜闻歌原文

云停碧落桂飘香,竹肉齐声起后堂。

壮士尊前惊变徵,美人帐下怨清商。

绕梁何处传新谱,擪笛谁家傍短墙?

流落江南老词客,还思天上咏《霓裳》。

诗词问答

问:秋夜闻歌的作者是谁?答:古易
问:秋夜闻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秋夜闻歌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参考注释

碧落

天空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 白居易《长恨歌》

飘香

被和缓的气流飘送且能被感觉到的香味

她经常使用的那种清雅、温和的香水的微弱飘香

竹肉

(1).亦称“ 竹菰 ”。生在朽竹根节上的菌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江 淮 有竹肉,生竹节上,如弹丸,味如白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竹蓐》:“﹝ 藏器 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臠,有大毒。’……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

(2).《晋书·孟嘉传》:“ 桓温 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 嘉 答曰:‘渐近使之然。’”丝,弦乐;竹,管乐;肉,歌喉。后以“竹肉”泛指器乐与歌唱。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 林铁崖 ﹞每当讌会,竹肉閒作,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七六:“俎膾飞沉竹肉喧,侍郎十日敞清樽。”

齐声

(1) 全体同时出声地

齐声回答

(2) 一致地,异口同声地

齐声欢呼

(3) 齐名

后堂

(1).犹后宫。后妃的居室。 汉 刘向 《九叹·愍命》:“逐下祑於后堂兮,迎 宓妃 於 伊 雒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2).后面的堂屋。《汉书·张禹传》:“ 禹 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筦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刚弼 ﹞早坐不住,退往后堂去了。”

(3).指屋后的庭院。 唐 李商隐 《燕台诗·夏》:“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

壮士

勇士,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壮士十年归。——《乐府麻集·木兰诗》

壮士不死。——《史记·陈涉世家》

田横齐之壮士。——《资治通鉴》

壮士从之。——《资治通鉴·唐纪》

尊前

(1).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唐 马戴 《赠友人边游回》诗:“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宋 晏几道 《满庭芳》词:“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 明 陈所闻 《初春看晴雪》曲:“喜尊前花萼相辉,听曲里阳春同调。”

(2).尊长之前。书信中的敬词。《西游记》第八九回:“我看他帖子上写着‘……右启,祖翁 九灵元圣 老大人尊前’。”

惊变

因变故而震惊。 宋 张耒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三百年成玉鼎丹,縞帷惊变紫宸班。”

美人

(1)

(2) 美女

一个长着油光发亮的黑头发、红嘴唇、眼睛一点也不怯懦的大胆的美人

(3) 品德高尚的人;贤人

全州的美人和绅士都聚集在那里

帐下

(1).营帐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 噲 , 噲 直撞入,立帐下。”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清 严遂成 《三垂冈》诗:“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樽前老泪多。”

(2).指将帅的部下。《后汉书·董卓传》:“ 韩遂 走 金城 羌 中,为其帐下所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 刘靖 ﹞乃使帐下 丁鸿 督军士千人,以 嘉平 二年立遏于水。” 唐 王维 《献始兴公》诗:“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日暮箭鏃尽,左右刀鋋集,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

清商

(1).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韩非子·十过》:“公曰:‘清商固最悲乎?’ 师旷 曰:‘不如清徵。’”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夫五声八音,清商流徵,损聪者也。” 唐 杜甫 《秋笛》诗:“清商欲尽奏,奏苦血霑衣。”

(2).谓秋风。 晋 潘岳 《悼亡诗》:“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元 范梈 《奉同元学士赋赠邓提举之官江浙》诗:“况值杪秋令,清商动凉幕。” 龚尔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不至书寄用渊明九日闲居韵》:“清商发林际,颯颯动秋声。”

绕梁

(1).《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后遂以“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绕梁之音,实縈絃所思。” 南朝 梁 沉约 《咏筝》:“徒闻音绕梁,寧知颜如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绕梁雅足清歌,长袖由来善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绕梁。”

(2).古琴名。 晋 傅玄 《琴赋》序:“ 齐桓公 有鸣琴曰号钟, 楚庄 有鸣琴曰绕梁。” 宋 虞汝明 《古琴疏》:“ 华元 献 楚庄王 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嫋嫋,绕于梁间,循环不已。”

(3).古乐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传。《通典·乐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吴兴 沉怀远 被徙 广州 ,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 怀远 亡,其器亦絶。”参阅《宋书·乐志一》。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擪笛

按笛奏曲。 唐 元稹 《连昌宫词》:“ 李謩 擪笛傍宫墻,偷得新翻数般曲。” 宋 范成大 《陈侍御园上坐》诗:“擘牋沫墨乏奇句,擫笛当筵惭妙声。” 元 陈樵 《中秋月》诗:“《霓裳》月里亲偷得,却怪 李謩 偷擫笛。”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入夜而擪笛搊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

谁家

(1).何家,哪一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问那人道:‘你是谁家伴当?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举人 道:‘去年在谁家作馆?’”

(2).谁,何人。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咏曰:‘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 孙犁 《澹定集·致铁凝信(三)》:“ 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

(3).何处。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 城。” 宋 张元干 《石州慢》词:“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贪和你书生打话,畅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谁家。”

(4).怎样。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宋 张炎 《数花风·别义兴诸友》词:“好游人老,秋鬢芦花共色。征衣犹恋去年客。古道依然黄叶,谁家萧瑟!”

(5).怎能。 唐 韩愈 《杏园送张彻侍御归使》诗:“归来身已病,相见眼还明。更遣将诗酒,谁家逐后生。” 宋 吴文英 《瑞龙吟·送梅津》词:“ 西湖 到日,重见梅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为什么。 宋 苏轼 《秋兴》诗之一:“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双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带月锄花,童子谁家,贪看 西湖 ,懒诵《南华》。”

(7).甚么。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适来听得一派乐声,不知谁家调弄?众:《烛影摇红》。” 钱南扬 校注:“谁家调弄,犹云‘甚么曲调’。” 宋 张炎 《台城路·抵吴书寄旧友》词:“雁拂沙黄,天垂海白,野艇谁家分晓?”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8).甚么东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駡我?”参见 张相 《诗词曲语词汇释·谁家》。

短墙

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吴子 门焉, 牛臣 隐於短墙以射之,卒。”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清 蒋春霖 《一萼红·墙角小梅未春忽放》词:“短墙阴。怪东风未到,春色已深深。”

流落

穷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乡

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词客

擅长文词的人。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六:“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 世宗 方喜祥瑞,争以表疏称贺博宠,收取词客充翘馆。”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此三十年中,新旧递嬗,思潮消长,骚人词客,项背相望;顾有当於著作之林者,能有几人哉?”

天上

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

霓裳

就是《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