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

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代

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原文

拥ㄖㄖ双阙,龙虎气,郁峥嵘。
想暮雨珠帘,秋香佳树,指顾台城。
台城。
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
惨澹入经营。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
青青。
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
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诗词问答

问: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元好问
问: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金代
问: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元好问的名句有哪些?答:元好问名句大全

元好问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书法欣赏

元好问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书法作品欣赏
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双阙

(1).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两宫遥相望,双闕百餘尺。” 唐 吴融 《送僧归破山寺》诗:“别来双闕老,归去片云閒。” 明 王宠 《入消夏湾》诗:“千山翫迴转,双闕开嶙峋。”

(2).借指宫门。 唐 广宣 《驾幸天长寺应制》诗:“宸游双闕外,僧引百花间。”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比亦再过於双闕,未尝一对於清光。”

(3).借指京都。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闕间。” 唐 杜甫 《承间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意气即归双闕舞,雄豪復遣 五陵 知。” 仇兆鳌 注:“双闕,谓都中。” 明 戴缙 《楚江旅怀》诗:“客梦悬双闕,乡心逐五羊。”

龙虎气

(1).王气;天子气。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宋 陈与义 《和尹潜感怀》:“共説 金陵 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参见“ 龙虎 ”。

(2).兵气;兵戎之气。 唐 杜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之一:“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羣。”按,此指龙虎军之气。 元 王逢 《无题》诗之三:“ 滦水 天迴龙虎气, 榆林 风逐马驼声。”

(3).丹气。炼丹时产生的气。 元 叶广居 《题西泠隐居》诗:“丹井夜交龙虎气,碧霄春躡凤凰翎。”

峥嵘

(1)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2) 高峻的山峰

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唐· 韩愈《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儿山下作》

(3) 高爽空旷

举目四顾,霜天峥嵘。——唐· 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4) 魁梧

形容典雅,体段峥嵘。——《西游记》

(5) 卓异,不平凡

元龙( 陈登)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 苏轼《和刘景文见赠》

雨珠

雨点

秋香

(1).秋日开放的花。多指菊花、桂花。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唐 郑谷 《菊》诗:“露溼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元 白朴 《乔木查·对景》套曲:“蝉声咽,露白霜结,水冷风高,长天雁字斜,秋香次第开彻。”

(2).一种桂花的名称。 宋 王十朋 《诗序》:“与 万先之 登 丹芳岭 ,路人有手持桂花者,戏觅之,慨然相赠,且言欲施此花久矣,又言花名秋香,一名十里香。”

佳树

嘉树,良木。《新唐书·王义方传》:“为御史时,买第,后数日,爱廷中树,復召主人曰:‘此佳树,得无欠偿乎?’又予之钱。” 唐 温庭筠 《酬友人》诗:“閒云无定貌,佳树有餘荫。” 宋 苏舜卿 《蓝田悟真作》诗:“满巖佳树尤朴樕,赫赤如霞间浓緑。”

指顾

(1).手指目视;指点顾盼。《汉书·律历志上》:“指顾取象,然后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稟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先躋峯攀磴里许,而至絶顶,则南瞰 西华 ,东瞰夹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顾。” 清 陈维崧 《喜迁莺·排闷》词:“凭高指顾,叹野水增波,故陵无树。”

(2).一指一瞥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迅速。 汉 班固 《东都赋》:“指顾倏忽,获车已实。” 宋 苏轼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边臣贾勇,争欲立功,以为 河 南之地,指顾可得。” 明 陆粲 《庚巳编·神丹》:“女每有所须,虽远方非时之物,一指顾间可致。” * 《攻克石门》诗:“ 石门 封锁 太行山 ,勇士掀开指顾间。”

(3).犹指挥。《新唐书·赵犫传》:“自号令指顾,羣儿无敢乱。”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望贤士运神机,施妙策,指顾三军,保乾坤奠安。”参见“ 指挥 ”。

台城

(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 孙诒让 间诂:“臺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参见“ 行城 ”。

(2). 六朝 时的禁城。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城少城》:“ 晋 宋 间谓朝廷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按, 晋 之“臺城”,在今 南京市 鸡鸣山 南 乾河沿 北,其地本 三国 吴 后苑城 , 东晋 成帝 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 宋 、 齐 、 梁 、 陈 ,皆为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 台城 。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臺城 在 钟阜 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 石头 以为重,带 玄武湖 以为险,拥 秦淮 、 清溪 以为阻。”

哀弦

亦作“ 哀絃 ”。 1.悲凉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宋 张先 《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 郑振铎 《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

(2).喻指可怜的妻子。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凄断

谓极其凄凉或伤心。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风流响和韵,哀怨声悽断。”《南史·王神念传》:“﹝ 杨白花 ﹞改名 华 ,来降。 胡太后 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悽断。” 宋 刘过 《念奴娇·七夕》词:“老怀悽断,夜凉知共谁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夜阑秉烛,方復悽断。”

犹凄绝。 宋 苏舜钦 《尹子渐哀辞》序:“与之剧饮,则必作《薤露》长歌,举音凄断,坐中不忍闻。” 金 元好问 《洛阳古城晞阳门早出》诗:“微吟诉行役,凄断不成章。”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字字凄断,却浑雅不激烈。”

犹凄绝。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午醉西桥夕未醒,雨花凄断不堪听,归时应减鬢边青。” 宋 毛滂 《烛影摇红·送会宗》词:“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 西湖 畔。”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只道

只说;只以为。 宋 杨万里 《秋雨叹》诗:“居人只道秋霖苦,不道行人坭更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料那人争知我,如今病未愈,只道把他孤负。”《水浒传》第二三回:“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

江山如画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争教

怎教。 唐 白居易 《遣怀》诗:“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鬢不成霜!” 金 元好问 《雪谷早行图》诗之一:“雪拥云横下笔难,争教万景入荒寒?”《三国演义》第三四回:“髀肉復生犹感嘆,争教寰宇不三分?” 清 纳兰性德 《好事近》词:“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无情

(1) 没有感情

无情无义

(2) 不留情

水火无情

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

奔走

(1) 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

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永之人争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很快地走;急行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惨澹

见“ 惨淡 ”。

经营

(1) 筹划经管;组织计划

这届运动会真是煞费经营

韩魏之经营。—— 唐· 杜牧《阿房宫赋》

毕世而经营。——清· 黄宗羲《原君》

经营商业

(2) 规划治理

经营天下

(3) 往来

经营原野

对酒当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原意是人生短暂,应当及时有所作为。后指沉缅于酒色之中及时行乐

尽都是把手为话,对酒当歌,郑州浪汉委实多。—— 元· 杨显之《酷寒亭》

何用

(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虚名

空虚的名称,不符实际的声誉

不求虚名

青青

(1) 茂盛的样子

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长歌行》

郁郁青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尽荠麦青青。——宋· 姜夔《扬州慢》

(2) 墨绿色

云青青兮欲雨。——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客舍青青柳叶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都

以前的国都

国无人莫我知兮,不何怀乎故都。——《楚辞·屈原·离骚》

乔木

高大的树木

并汾乔木。——宋· 沈括《梦溪笔谈》

废池乔木。——宋· 姜夔《扬州慢》词

西陵

(1).古国名。《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居 轩辕 之丘,而娶於 西陵 之女,是为 嫘祖 。” 张守节 正义:“ 西陵 ,国名也。”

(2).陵墓名。 三国 魏武帝 陵寝。在 河南省 临漳县 西。《彰德府志·地理志二》:“ 操 且死,令施繐帐於上,朝晡,上酒及糗粮,使宫人歌吹帐中,望吾 西陵 。 西陵 即 高平陵 也,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 南朝 齐 谢朓 《铜雀台》诗:“鬱鬱 西陵 树,詎闻歌吹声。”

(3).陵墓名。 清 代帝王陵寝。在 河北省 易县 西 永宁山 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 雍正 泰陵 、 嘉庆 昌陵 、 道光 慕陵 和 光绪 崇陵 。因地在 北京 之西,总称“西陵”。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一九八:“朝晡望断 西陵 路, 漳水 园林好墓田。”

(4).陵墓名。 南朝 齐 钱塘 名妓 苏小小 的墓。 唐 李贺 《苏小小墓》诗:“ 西陵 下,风吹雨。” 唐 罗隐 《江南行》:“ 西陵 路边月悄悄,油壁轻车 苏小小 。”

(5).峡名。 长江 三峡 之一。 宋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 江 出 西陵 ,始得平地。”参见“ 西陵峡 ”。

(6). 浙江省 萧山市 西兴镇 的古称。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 东海 横 秦望 , 西陵 遶 越臺 。”

(7).复姓。 春秋 有 西陵高 。

遗恨

未尽的心愿,未完成的理想,遗憾

吾遗恨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时平

时世承平。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尘清世晏,仓兕无用其武功;运謐时平,鵷鷺咸修其文德。”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郡宴和韵》词:“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 康有为 《过昌平城》诗:“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吊鬼雄。”

参军

中国古代诸王及将帅的幕僚,官名

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三国演义》

健笔

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 南朝 陈 徐陵 《让五兵尚书表》:“虽復 陈琳 健笔,未尽愚怀。”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马茂元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 姚鼐 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重赋

(1).苛重的赋税。《汉书·万石传》:“惟吏多私,徵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 颜师古 注:“朝廷特为流人设法,又禁吏之重赋也。”《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

(2).加重征收赋税。《后汉书·翟酺传》:“卒有不虞,復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芜城

古城名。即 广陵城 。故址在今 江苏省 江都县 境。 西汉 吴王 刘濞 建都于此,筑 广陵城 。 南朝 宋 竟陵王 刘诞 据 广陵 反,兵败死焉,城遂荒芜, 鲍照 作《芜城赋》以讽之,因得名。 唐 李商隐 《隋宫》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 芜城 作帝家。” 宋 苏轼 《和陶饮酒》之十八:“ 芜城 閲兴废, 雷塘 几开塞。” 清 方文 《访孙豹人不遇因题其壁》诗:“招我来 芜城 , 江 关好流寓。”

诗文赏析


一般的怀古词,往往是词人先将目睹之景物摄入笔底,然后再追昔念旧,抒发感慨。元好问毕竟是个不愿“俯仰随人”的词家,他避开前人之蹊径,先逆笔蓄势,浓墨饱蘸,涂抹出邺城往日之壮景。笔力劲健,横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极力渲染了邺城的五都气象(曹操为魏王时都于邺,然而,北周大象二年,即580 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自居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的杨坚,兵败,坚焚毁邺城 。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继而,又以“想”字领起以下几句,既补叙了上文画面的现实根据,即来自主观的推想,又以细小景物的工笔描绘,弥缝了壮观画面的疏旷,使画面更为秀丽壮美 。“台城”一词的叠出,既加强了表述语气 ,又使词意腾挪顿宕 ,由推想中的主观意象 ,自然地过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为谁西望”的问句再次蓄势,如大坝截江,激流回旋。词人对这一问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断”委婉地透露出个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为了寄慨当前。魏武帝曹操酷爱音乐 ,当年 ,这里必定是管弦齐鸣,不绝于耳。而今,尽管弦音犹在,但它分别弹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国之音。蓄势于前,力见于后。因有前面的铺垫渲染 ,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问句。“只道”一词使词意再次转折 ,进而否定了壮丽景观的客观存在,也为下片的荡开笔势 、 抒发吊古之幽思又设伏笔。“ 争教天地无情”,则吐露出词人的一腔心事,他既为随着岁月的迁延江山易色而叹惋,又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怅恨。
魏武帝曹操曾被誉作“ 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为统一大业戎马倥,尽艰辛。他自建安九年击败袁尚等军阀,夺得邺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出,建魏社稷宗庙,整整经历了十年。词人将曹操一生业绩,浓缩在“风云奔走”寥寥数字中,极具概括力,暗示出“经营”如画江山非易,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写。以西陵杂草丛生的荒冷场面,与开首所描写的邺城的繁盛景象进行强烈对比,以抒发难平之“遗恨 ”,下语深沉凝重,有力透纸背之工。吊古往往意在伤今 ,与其说是曹操“遗恨几时平”,倒不如说词人自身 。随着笔势的转折腾挪 ,词意亦渐趋显豁 。此时 ,虽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爱国之心并泯灭 。他要将对故国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 ,融注于笔端 ,“泪水和墨写《离骚》。”这正是词作中时隐时现的作者秉笔之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