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五羊曾仲卿改秩受县南归

作者:曾丰 朝代:宋代

送五羊曾仲卿改秩受县南归原文

近派家于粤,初封国自鄫。
要无非我族,终不是它曾。
阅谱宗盟重,联官事契增。
居常多阻间,仅获一瞻承。
逆旅重交臂,高谈屡抚膺。
秋风楼上月,雨夜案头灯。
把酒相兄弟,论文复友朋。
众星朝北斗,群翼让南鹏。
墨绶恩光烂,花城喜气蒸。
宜民条教出,溢耳颂声腾。
鹗牍交飞上,鸾台缓步登。
难中须有立,妙处要无称。
顾我羞低首,从今乐曲肱。
未忘为吏隐,犹学在家僧。
念旧宁无感,驰书恐不能。
官高余健走,可遣到庐陵。

诗词问答

问:送五羊曾仲卿改秩受县南归的作者是谁?答:曾丰
问:送五羊曾仲卿改秩受县南归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丰的名句有哪些?答:曾丰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封国

(1).封土立国。《周礼·夏官·大司马》:“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郑玄 注:“封,谓立封於疆为界。”《汉书·诸侯王表》:“立爵五等,封国八百。”

(2).指所封之国。《国语·晋语三》:“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 韦昭 注:“不可以守封国。”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 汉祖 封国过制,反者更起,累世乃定。”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国》:“ 唐 宋 以下,封国但取空名,而不有其地。”

无非

不外;没别的

他无非就有三板斧功夫

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宗盟

(1).天子与诸侯的盟会。《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 之宗盟,异姓为后。” 杨伯峻 注:“宗盟者,犹言会盟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

(2).同宗;同姓。 唐 骆宾王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君之爱子,幽之於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旧唐书·李密传》:“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復封於 唐 ,斯荣足矣!” 唐 无名氏 《异闻集·韦仙翁》:“ 韦君 访老父何姓,答曰:‘姓 韦 。’ 韦 君曰:‘相与宗盟,合有继叙。’邀与同席。”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贤如 郑 世子,宗盟堪表率。”

官事

旧时指公家的事;官府的事宜

居常

(1).遵常例,守常道。《左传·昭公十三年》:“ 芈 姓有乱,必季实立, 楚 之常也。获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宠贵,四也。居常,五也。”《文选·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吕向 注:“居常道以待终天年。”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2).平时;经常。《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后汉书·崔瑗传》:“ 瑗 爱士,好宾客,盛情肴膳,单极滋味,不问餘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 宋 陈造 《即事》诗:“海声不为无风静,山色居常带雾昏。” 明 唐顺之 《祭有怀府君文》:“居常不能承顺颜色,临病不能尽心医药。” 清 钮琇 《觚賸·萃仙丸》:“上问:‘居常用何药饵?’”

阻间

阻隔。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仙凡阻间原非远,真假和同熟可亲。”

逆旅

客舍;旅店

宿于逆旅。——《庄子·山水》

寓逆旅。——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交臂

臂碰臂地,指彼此走得很靠近

共谁交臂论古兮。——苏轼《夜直秘阁》

高谈

亦作“ 高谭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抚膺

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 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齐子 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晋 潘岳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 唐 李白 《蜀道难》诗:“捫参歷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 殷 抚膺大慟。” 孙中山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堂堂 华 下,不齿於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秋风

秋天的风

楼上

房屋中在底层之上的部分

案头

几案上或书桌上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三国演义》

把酒

拿着酒杯

把酒问青天。——宋· 苏轼《水调歌头》

兄弟

(1)

(2) 专指弟弟

(3) 男子自称

论文

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学术论文

友朋

朋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晋 陆机 《挽歌诗》之一:“周亲咸奔凑,友朋自远来。” 明 袁宏道 《忆弟》诗之二:“文章妻子怪,姓字友朋嗔。”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从入 北京 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绝对的断绝。”

众星

群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盖语曰,众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有如夜空的众星,互相交辉。”

北斗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 * 、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 * (δ)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墨绶

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綬。”《后汉书·蔡邕传》:“墨綬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綬”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唐 岑参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县花迎墨綬,关柳拂铜章。” 宋 司马光 《送上雒王推官经臣》诗:“墨綬百里宰,红蕖幕府僚。”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

恩光

犹恩泽。 南朝 梁 江淹 《狱中上建平王书》:“大王惠以恩光,顾以颜色。” 唐 元稹 《为萧相谢告身状》:“如臣宠荣,岂足为諭,慙惶踊跃,进退难安,拜受恩光,战汗交集。”《水浒传》第七一回:“一则祈保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

花城

散文。秦牧作。1961年发表。描写广州一年一度春节花市的繁荣景象。既叙述了花市的特点和历史,又描绘了花卉的品种、形态和色彩。作品借景抒情,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笔触细腻,语言流畅,融知识性与哲理性于一体。

喜气

高兴的神色或气氛

满脸喜气洋洋

宜民

谓使民众安辑。《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於天。” 毛 传:“宜安民,宜官人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左黄州表》:“予谓 振 为政宜民,见於歌颂,史官当特书之於循吏中,而仅能不没其实,故为标显於此。” 明 张居正 《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伏望圣明,特勅吏部,令其预先虚心,访覈各有司官贤否,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

条教

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晋书·殷仲堪传》:“领 晋陵 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録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 唐无可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条教关天道,歌謡入圣聪。”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佔毕絃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群之部勒条教愈分明者,则其族愈强,而其种之传愈远。”

颂声

歌颂赞美之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何休 注:“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周康 之时,颂声作乎下。”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彷彿风尘,用垂颂声。”

交飞

齐飞。 宋 陆游 《上西楼》词:“江头緑暗红稀,燕交飞。” 明 文徵明 《四月》诗:“花残鶯独囀,草长燕交飞。”

鸾台

(1).宫殿高台的美称。《文选·曹植<应诏>诗》:“朝发鸞臺,夕宿兰渚。” 李善 注:“鸞臺、兰渚,以美言之。” 唐 王勃 《九成宫颂》:“翊鸞臺之广宴,扈鸳砌之仙游。”

(2). 唐 时门下省的别名。后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 垂拱 元年改门下省曰鸞臺。” 宋 梅尧臣 《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幅狭不堪作詔命,聊备麤使供鸞臺。” 清 朱彝尊 《送曹郡丞贞吉之官徽州》诗:“凤沼趍晨久,鸞臺典籍荣。”

(3).妆台。《敦煌曲子词·天仙子》:“燕语鶯啼惊觉梦,羞见鸞臺双舞凤。” 宋 张先 《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词:“弄妆俱学閒心性,固向鸞臺同照影。” 明 高明 《琵琶记·再报佳期》:“鸞臺罢妆,鹊桥初驾,佳期近也,请仙郎到河。”

缓步

慢步,步伐舒徐

他缓步穿过一条田间小路

妙处

(1) 美妙的地方

西山是休养的妙处

(2) 奥秘之处

自有妙处

无称

无可称述或称赞。《战国策·齐策六》:“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疾泯没之无称,感朝闻之弘训。”《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傅僉 格鬭而死” 裴松之 注引《蜀记》:“ 蒋舒 为 武兴 督,在事无称。” 宋 楼钥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诗:“硬黄极摹写, 唐 人若无称。”

低首

(1).低头。恭顺貌。《史记·平準书》:“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

(2).低头。羞愧貌。 明 张萱 《疑耀·三十六奉朝请》:“ 陶宏景 与从兄书:仕宦四十左右,作尚书郎……余今将五十矣,始作尚书郎,仰望古人,殊为低首。”

(3).低头。折服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十:“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 李 、 杜 復生,必为低首者。”

(4).低头。亦指佩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乐曲

音乐作品

吏隐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

在家僧

特指 宋 黄庭坚 。戏称持戒谨严的佛教居士。 宋 苏轼 《和黄鲁直食笋次韵》:“一饭在家僧,至乐甘不坏。” 宋 黄庭坚 《谢杨履道送银茄》诗之三:“ 戎州 夏畦少蔬供,感君来饭在家僧。” 许尹 注:“《集福德三昧经》曰:‘若有菩萨作是三昧,虽在家,当説是人名为出家。’ 山谷 持律颇严,故自谓在家僧。”

念旧

怀念故旧

日边人至,常闻念旧之言。——徐度《却扫编》

无感

无憾。感,“ 憾 ”的古字。《逸周书·大戒》:“使众之道,抚之以惠,内姓无感,外姓无讁。” 孔晁 注:“感,古憾字。”

不为情感所动;没有感触。《文选·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张铣 注:“无感,谓哀乐不能在怀也。”《晋书·王坦之传》:“﹝ 坦之 ﹞著《废庄论》曰:‘……夫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

驰书

急速送信。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契丹 兵果自退,而续驰书至,求通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公阴与谋,驰书与所善之 王太史 ,而致 九郎 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比千八百二十三年, 伦敦 之希腊协会驰书托 裴伦 ,请援 希腊 之独立。”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庐陵

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