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峰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玲峰歌原文

将谓湖石洞庭产,孰知北地多无限。

万钟异石大房山,有奇必偶斯为伴。

天地生物弗拘墟,龙井吴山率常见。

米未能致今致之,青芝岫屏湖裔馆。

彼劳奇文徒问答,物遇其时当自显。

兹峰有过无不及,名曰玲实称岂舛。

伊家颠叟上皇山,亦既艳称百夫辇。

致此用力虽倍蓰,贲来宁费修书柬。

略发内帑给雇值,肯教张事恣朱勔。

大孔小1~1穴尽灵透,凸突凹窳仍𡾰嵼。

春风秋月几阅历,海水桑田任迁转。

故土那忆埋黄沙,素质奚碍皴苍藓。

一峰峙我文源阁,育秀通书映万卷。

万卷徵实难更仆,特宜黄石觌面展。

又如逸兴到栖霞,日面月面应谁辨。

每来汲古遣几馀,讵同二米为高简。

欣于斯即惭于斯,悦目怡情究非善。

诗词问答

问:玲峰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玲峰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

2. 叶岂二处亦多玲珑怪石皆取自太湖耶

参考注释

湖石

产于 太湖 的石头,多孔穴,宜于堆砌假山。《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假山结构不恶,惟其石不类 江  浙 所用之湖石。”

洞庭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孰知

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荀子·礼论》:“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唐  杜甫 《垂老别》诗:“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復伤其寒。”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北地

北部地方。《史记·燕召公世家》:“王( 齐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 司马贞 索隐:“北地,即 齐 之北边也。”《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 张  韩 将北地, 弓高 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 李善 注:“将北地,谓将兵在 吴 军之北也。”

无限

没有尽头;没有限量

前程无限

万钟

指丰富的粮食。钟,古量器名

万钟则不辨礼义。——《孟子·告子上》

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房山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有奇

还有零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森林生物

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孟姜女》

拘墟

见“ 拘虚 ”。

龙井

浙江杭州龙井一带产的一种绿茶

吴山

(1).山名。在今 陕西  陇县 西南。参见“ 吴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称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东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颜亮 )閲 柳 ( 柳永 )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吴山 立马之思。”

(3). 吴 地的山。 三国  吴 故地的山。《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鹊起登 吴 山,凤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孙 氏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鄴 。” 清  陈维崧 《卜算子·阻闸瓜步》词:“风急 楚 天秋,日落 吴 山暮。”

(4). 吴 地的山。 春秋  吴 故地的山。 唐  贾岛 《送朱可久归越中》诗:“ 吴 山侵 越 众,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观观潮》诗:“ 吴 山石头坐秋风,带着高冠拂云雾。”

(5). 吴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 吴 山 楚 泽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见“ 吴坂 ”。

率常

往往;大抵

率常如此

青芝

一种贵重的中药材。相传生于 泰山 。又名龙芝。《神农本草经》卷一:“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僊。一名龙芝。” 唐  韩愈 《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云笈七籤》卷一○五:“乃游行天下,东到 青丘 ,遇 谷希子 、 青帝君 授以青精日水,饮食青芝,还到 太山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芝》﹝集解﹞引《别录》:“青芝生 泰山 ,赤芝生 霍山 ,黄芝生 嵩山 ,白芝生 华山 ,黑芝生 常山 ,紫芝生 高夏山 谷。”

奇文

(1) 新奇的文章——用于褒义

(2) 奇怪的文章——多用于贬义。奇特的文章共同欣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 陶潜《移居》

问答

提问和回答

其时

(1).那时;当时。《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其时, 白敏中 以中书侍郎请告归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来赴任。两个都到 遐叔 处贺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徐迟 《牡丹》五:“真抗战,假抗战,他了若指掌。助 纣 为虐,他是不干的,浑水摸鱼,此其时也。”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伊家

你。 宋  黄庭坚 《点绛唇》词:“闻道伊家终日眉儿皱。” 元  吴弘道 《梅花引》套曲:“儘教人妒,谁敢声扬。参详。但得伊家好覷当。”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娘子,年老爹娘望伊家看承。”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快起来,立了讲话,敢将奴隶待伊家,将来未必居人下。”

上皇

(1).天帝。《庄子·天运》:“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誚。”

(2). 楚 人亦用以称 东皇太一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王逸 注:“上皇,谓 东皇太一 也。”

(3).太古的帝皇。 汉  郑玄 《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於上皇之世。” 孔颖达 疏:“上皇,谓 伏牺 ,三皇之最先者。” 唐  钱起 《衡门春夜》诗:“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寧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

(4).太上皇的简称。 唐  颜真卿 《皇帝即位贺上皇表》:“伏承陛下命皇太子践祚改元,皇帝上陛下尊号曰上皇天帝。” 唐  黄滔 《马嵬》诗之一:“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上皇於宫中亲择数件与之,贯以献 金 主,果大喜。”

艳称

羡慕并赞美

牛朗织女的传说久为人们所艳称

百夫

犹众人,多人。《诗·秦风·黄鸟》:“维此 仲行 ,百夫之防。” 唐  韩愈 《孟生》诗:“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清  王又旦 《次丰城得汪检讨书知吴野人已卒诗以哭之》:“平生独往心,百夫挽强弩。”

用力

花费精力;使劲

用力喊叫

倍蓰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要之策士浮谈,视丹书敬义之规,何啻倍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后輦货而归,其利倍蓰。” 王闿运 《罗季子诔》:“ 龚生 之夭,倍徙君年。”

来宁

归宁。谓女子回娘家省亲。《左传·僖公十四年》:“ 鄫季姬 来寧,公怒,止之,以 鄫子 之不朝也。” 唐  韩愈 《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岁时之嘉,嫁者来寧,累累外孙,有携有婴。”

修书

(1) 编写书籍

(2) 写信

内帑

(1).国库。 宋  叶适 《终论一》:“陛下会计二年所罢之费为六千万緡,尽斥内帑封桩以补助之。”《红楼梦》第四回:“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2).泛指内库。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应制》:“今上大婚以后,留意文史篇什。遇元旦、端阳、冬至,必命词臣进对联及诗词之属,间出内帑所藏书画,令之题咏。”

(3).指国库里的钱财。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内帑皆三朝恭俭之积,陛下幸图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洮 告归后,復入都,卒於旅舍,朝廷特给内帑賻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朕久闻 神祖 幼时, 孝定太后 运出内帑不少。”

张事

张设帷幕之事。《周礼·天官·掌次》:“掌次,掌王次之灋,以待张事。” 贾公彦 疏:“以待张事者,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送至停所,掌次则张之,故云以待张事。”

灵透

〈方〉∶机灵;聪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