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雨(六月二十四夜)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复雨(六月二十四夜)原文

复雨辄复愁,我愁纷有故。

间作非腻霖,大田未潦洳。

所虑涨水发,怒波冲驿路。

军书盻孔亟,迟或误裁务。

困兽竟反噬,猖獗邀隙遽。

初为逋逃薮,继乃狼狈助。

纵回骚粮台,遮郗更险据。

还军有差跌,懦卒散群鹜。

致失我贤臣,痛惜言难谕。

旗兵之未遣,绿营之徒付。

图省从公议,可恃忘深虑。

追悔何嗟及,聚铜大错铸。

贼计诚益诡,贼罪越难恕。

禁旅发精勇,雪仇无返顾。

天自鉴曲直,我岂为穷黩。

勤劳遑敢辞,国威要扬布。

诗词问答

问:复雨(六月二十四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复雨(六月二十四夜)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六

2. 六月二十四夜

参考注释

有故

(1).有变故。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常居则匱於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

(2).有旧交。《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曰:‘君安与 项伯 有故?’ 张良 曰:‘ 秦 时与臣游, 项伯 * ,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 良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刘三杰扶陛》:“﹝ 刘三杰 ﹞与 韩氏 有故,用为太守。”

间作

在作物的行间进行播种另外的作物

大田

(1) 面积很大种有作物的田地

大田还没有开镰,人们都呆在家里打杂

(2) 指良田

涨水

水位上涨

几天暴雨,小河开始涨水

驿路

驿道

军书

军中的公文

军书十二卷。——《乐府诗集·木兰诗》

孔亟

很紧急、很急迫。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李若谷》:“近日东南漕务孔亟,每冬筑坝开河,劳费无算。”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先是在军中,我师已孔亟。”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本会需才孔亟,会友散处四方,自当随时随地,物色贤材。” 廖仲恺 《致饶潜川黄德源函》:“现军兴需财孔亟,务望从速筹款,陆续匯 沪 ,以应军用。”

困兽

被围困的野兽。比喻处绝境中的人。《晋书·李势载记》:“授甲晨征,则理均于困兽;斩关宵遁,则义殊于前禽。”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四:“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清 钱谦益 《四川按察司佥事戴君恩授奉政大夫》:“以谓顿兵孤城之下,穷困兽以老师,不若收功片檄之中,解重围以蹙寇。”参见“ 困兽犹鬭 ”。

反噬

(1).反咬一口。《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北魏 温子昇 《印山寺碑》:“蜂蠆有毒,豺狼反噬。”

(2).比喻背叛。《晋书·张轨传》:“ 祚 ( 张祚 )既震惧,又虑 擢 ( 王擢 )反噬。”《南齐书·江谧传》:“犯上之跡既彰,反噬之情已著。” 唐 张九龄 《勅幽州节度张守珪书》:“顷者,慰抚降虏,每事优给,而终不知恩,惟图反噬。”《旧唐书·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传论》:“ 僕固怀思 、 李怀光 ,咸以勇力,有劳王家,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

(3).比喻受人之惠,反加陷害。 宋 陆游 《书包明事》:“方 岐公 贵时,所荐达士大夫多矣,至其失势,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皆 坡 素交,而其后反噬者也。”

(4).比喻罪犯诬指检举人为同谋。亦泛指自己办了坏事反而诬陷别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护卫》:“邸中有护卫 双爱 者,出境滋事,先人劾之, 爱 因反噬为奉先人命者,而引护卫为证。”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近来有些人,凡是自己善于在暗中播弄鼓动的,一看见别人明白质直的言动,便往往反噬他是播弄和鼓动,是某党,是某系。”

猖獗

(1) 凶恶而放肆

外受流言,沉迷猖獗。——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旧时中国猖獗多年的天花,后来灭迹了

(2) 失败;倾覆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

逋逃薮

藏纳逃亡者的地方。语本《书·武成》:“今 商王 受 无道……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藪。”《世说新语·假谲》“ 陶公 自上流来赴 苏峻 之难”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中书令 庾亮 以元舅辅政,欲以风轨格政,绳御四海,而 峻 拥兵近甸,为逋逃藪。” 明 黄瑜 《双槐岁钞·妖僧扇乱》:“自中官崇尚释氏,为奸兇逋逃藪。”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桌子的跳舞》:“文艺是生活战斗的表现,决不是没中用者、怠惰者的逋逃薮。”

狼狈

(1).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絶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2).喻指恶人。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门墙见狼狈,案牘闻腥臊。”

(3).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 更始 二年春, 世祖 自 蓟 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 信都 独为 汉 拒 邯郸 ,即驰赴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康 故吏民 杨阜 、 姜敍 、 梁宽 、 赵衢 等,合谋击 超 ……﹝ 超 ﹞进退狼狈,乃奔 汉中 依 张鲁 。” 晋 李密 《陈情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绍 口吐鲜血不止,嘆曰:‘吾自歷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他现在感到自己出马过早,使得处境狼狈,进退不得。”

(4).急速,急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周伯仁 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 刁玄亮 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 仲智 , 仲智 狼狈来。始入户, 刁 下牀对之大泣,説 伯仁 昨危急之状。”《宋书·后妃传·文帝袁皇后》:“初,后生 劭 ,自详视之,驰白 太祖 :‘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便欲杀之。 太祖 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隋书·李密传》:“ 世充 夜潜济师,詰朝而阵, 密 方觉之,狼狈出战,於是败绩。” 宋 司马光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少时家贫,有衣一笥,夜遗火,比家人觉,狼狈救之,笥衣已尽。”

(5).喻互相勾结。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漕弊》:“﹝盐漕﹞浮收之原由于旗丁之索加帮费……卫官在 淮 ,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褫其章服而扑之;及到 江 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丁之羽翼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绅士为平民之公敌》:“盖政府既利用彼,彼又利用政府,同恶相济。而又别有彼所利用之人……彼欲为最有权力之绅士,必先利用此两种人,夫然后上可以狼狈政府,假公济私,下可以把持社会,淆黑乱白。”

(6).喻互相配合。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虚无党之筹款,亦固有术;大率由募集而得者十之一二,由强取而得者十之八九……此等手段,必与 * 手段相狼狈,而非泛泛然以口舌煽 * 者所能有也。”

(7).犹竭力。《南史·刘歊传》:“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 歊 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英烈传》第十一回:“却説 滁阳王 未及半月,偶因惊疑成疾, 太祖 日视汤药,十分狼狈。”

(8).困顿疲惫貌。《 * 词话》第二六回:“可怜这 来旺儿 ,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缕,没处投奔。”《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却説孽龙精既出其井,仍变为 慎郎 ,入于 贾使君 府中。使君见其身体狼狈,举家大惊,问其缘故。”《说唐》第五五回:“﹝ 盖世雄 ﹞被 秦叔宝 打了一鐧,背上又痛,身子又十分狼狈……这番一放倒,就睡着了。”

(9).破敝不整貌。《西游记》第三八回:“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攲歪。”

(10).指邋遢。 沉从文 《大小阮》:“他见 小阮 衣着显得有点狼狈,就问 小阮 到了 北京 多久,住在什么地方。” 老舍 《骆驼祥子》三:“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

(11).犹尴尬。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新人交拜的时候,几个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带狼狈,象醉人跌交似地。” 沙汀 《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她们一时被他的反话弄得狼狈起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被骂得狗血喷头,有口难言;含垢忍辱,蜡黄着脸,狼狈地离开宴席。”

粮台

清 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又设立 江 北釐捐,归大营粮臺经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我军尚分七营,距 宛顶 粮臺二百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先是有两个人,都是县丞班子,向来都是办粮臺差事的。”

还军

(1).回师。《史记·高祖本纪》:“乃封 秦 重宝财物府库,还军 霸上 。”《新唐书·陆贽传》:“陛下幸听臣计,使 芃 还军援 洛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人马盘踞京城,终日饮酒作乐,絶无还军归国之意。”

(2).谓因故离队的军人重新返回军队。《朱子语类》卷一二○:“今且理会一件要紧事,如国家养许多归明归正及还军年老者,费粮食供之,州郡困乏。”

差跌

失足跌倒。喻失误。差,通“ 蹉 ”。《淮南子·俶真训》:“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风,所断差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 唐 陆贽 《请抚循李楚琳状》:“贼胜则往,我胜则来,其间事机,不容差跌。” 清 吴伟业 《又咏古》诗:“一朝遇差跌,未得全要领。”

贤臣

贤明的臣子。《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君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

痛惜

心痛惋惜哀痛

痛惜这一巨大损失

旗兵

亦作“旂兵”。八旗兵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勘定三藩,洗盪西域,旂兵勛伐,亦炳炳在緑营上。” 老舍 《茶馆》第一幕:“还有那个 康有为 ,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

绿营

清代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

公议

(1)

(2) 众人的议论

自报公议

(3) 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众利益为标准而评议

深虑

(1).谓思虑深沉。《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 孙诒让 间诂引 俞樾 曰:“同乃周字之误……言其虑深沉,其谋周密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下》:“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

(2).深入思考。《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深虑之。”

(3).甚为忧虑。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国用靡资,百姓不足,则惻隐深虑。”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君德不同,陛下无深虑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他 安 邓 两家都受过 十三妹 从前相救之恩,正想报答,深虑那姑娘此去,轻身犯难,难免有些差池。”

追悔

后悔

追悔不及

大错

大的错误。 宋 苏轼 《赠钱道人》诗:“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按, 唐 魏博 节度使 罗绍威 以本府牙军骄横不可制,因引入 朱全忠 兵,尽杀牙军,而 魏 兵自是衰弱。后颇悔,乃谓亲吏曰:“聚六州四十三县铁,打一箇错,不成也!”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错,本谓锉刀,借指错误。 苏轼 诗句本此。参见“ 六州铁 ”。

贼计

诡计。《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到把 张媚姐 吓了一跳,暗道:‘元来这些和尚,设下恁般贼计,姦骗良家妇女,怪道县主用这片心机!’”

禁旅

犹禁军。《南史·刘怀珍传》:“ 怀珍 年老,以禁旅辛勤,求为闲职。”《北史·杨宽传》:“ 孝武 与 齐神武 有隙,遂召募驍勇,广增宿卫,以 宽 为閤内大都督,专总禁旅。”《旧唐书·宪宗二十子等传论》:“自 天寳 以降,内官握禁旅,中闈纂继,皆出其心。” 宋 苏辙 《上皇帝书一封》:“而今世之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其后遂以京师者为禁旅,而分镇各省者为驻防,定兵额约二十万。”《清史稿·礼志九》:“ 世祖 统一区夏,数幸 南苑 ,令禁旅行围,始立大狩扈从例。”参见“ 禁军 ”。

精勇

(1).精强勇敢。《后汉书·铫期传》:“ 河北 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公精勇感人神,雄略出天地。”《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李雄 部下虽然精勇,终是众寡不敌。鏖战到晚,全军尽没。”

(2).精锐的士兵。《后汉书·皇甫嵩传》:“共发五校、 三河 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餘人。”《宋书·柳元景传》:“ 元景 不武,忝任行间,总勒精勇,先锋道路,势乘上流,众兼百倍。”

雪仇

亦作“ 雪讎 ”。洗除仇怨;报仇。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三国志·魏志·蒋济传》:“ 勾践 养胎以待用, 昭王 恤病以雪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讎復土,谬归以中兴之功。”

返顾

回头;回头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 ﹞遂登船径去,终不返顾。” 唐 李白 《北上行》:“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明 邢昉 《溪行屡经与亡友胡印度别处》诗:“情因老易悲,欲别恒返顾。”《解放日报》1944.7.7:“我们目睹空前有利的国际环境,朝气蓬勃的敌后战场,返顾正面战场与大后方此种情况,不得不深为抗战前途忧虑。”

鉴曲

亦作“鉴曲”。指 鉴湖 。在 浙江 绍兴 。语本《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詔赐 镜湖 剡川 一曲。” 宋 周密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词:“ 鉴曲 寒沙, 茂陵 烟草,俛仰千古悠悠。”一本作“ 鑑曲 ”。 宋 张炎 《忆旧游·寄沉尧道诸公》词:“留连,住人处,是 鉴曲 窥鶯,兰沼围泉。” 清 俞蛟 《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轶事》:“何日扁舟返 鑑曲 ,匡牀夜雨话联蝉。”

穷黩

见“ 穷兵黷武 ”。

勤劳

(1) 扰劳;辛劳

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隋书》

(2) 引申为努力劳动,不怕辛苦

人之勤劳。——清· 黄宗羲《原君》

千万倍之勤劳。

勤劳致富

(3) 疲劳

奔走可击;勤劳可击。——《吴子·料敌》

(4) 功劳

多建勤劳

未有勤劳

威要

威风显要。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二折:“只为我肠中有不老长生药,呼风雨逞威要。”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间有知者,则亦恐异同於威要之吏,以遭口舌之祸。”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