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头鸭(同前)

作者:曹勋 朝代:宋代

绿头鸭(同前)原文

喜雨薰泛景,翠云低柳。
正凉生殿阁,梅润晓天,暑风时候。
应乘乾、彩虹流渚,惊电绕、璇霄枢斗。
大业辉光,益建火德,梯航四海尽奔走。
六府焕修,多方平定,寰宇歌元首。
凝九有。
三辰拱北,万邦孚佑。
对祥烟、霁色清和,凤韶九成仪昼。
听山声、响传呼舞,腾紫府、香浓金兽。
禁篽升平,慈闱燕适,褘衣共上玉觞酒。
齐奉舜图,南山同永,合殿备金奏。
祝圣寿。
圣寿无疆,两仪并久。

诗词问答

问:绿头鸭(同前)的作者是谁?答:曹勋
问:绿头鸭(同前)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绿头鸭(同前)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曹勋的名句有哪些?答:曹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喜雨

庄稼非常需要雨水时下的雨

喜雨过后,菜农一片欢欣

翠云

(1).碧云。 汉 冯衍 《显志赋》:“駟素虯而驰骋兮,乘翠云而相佯。” 宋 曹勋 《绿头鸭》词:“喜雨薰泛景,翠云低柳。”

(2).形容妇女头发乌黑浓密。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宋 柳永 《洞仙歌》:“记得翠云偷翦,和鸣彩凤于飞。”

殿阁

(1).殿堂楼阁。《汉书·王莽传下》:“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至 长安 ,入 未央宫 ,缘殿阁。” 唐 元稹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荣光飘殿阁,虚籟合笙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树木丛阴中,殿阁屹然四五所。”

(2). 宋 代大学士皆带殿阁衔,以崇其资望,如 集贤殿 、 右文殿 之类。 明 清 两代,大学士为内阁长官,仍以殿阁名入衔,如 明 之 中极殿 、 建极殿 、 文华殿 、 武英殿 、 文渊阁 、 东阁 ; 清 之 保和殿 、 文华殿 、 武英殿 、 文渊阁 、 东阁 、 体仁阁 等。故宰执又通称为“殿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顺治 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大学士俱加殿阁衔。”

梅润

谓梅雨季节的潮湿空气。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奇鲁望》:“梅润侵束杖,和气生空狱。” 宋 林逋 《夏日即事》诗:“石枕凉生茵阁虚,已应梅润入图书。”

晓天

拂晓时的天色。 唐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诗:“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 牛丛 《题朝阳岩》诗:“躡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

时候

(1)

(2) 某事发生的时间

在船顺着岩石开过去的时候,我们离岩石还不到二十米

(3) 事情、过程或情况经过的时间

写这篇文章用了多少时候

(4) 季节;节候

时候何萧索

(5) 天气,气候

其时正是仲冬天气,时候正冷

(6) 时辰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儒林外史》

乘乾

(1).比喻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 杜预 注:“《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按,《大壮》为乾下震上,震为雷,故云雷乘乾。《旧唐书·肃宗纪》:“我国家出震乘乾,立极开统。” 安 史 之乱, 肃宗 以太子即位 灵武 ,遥尊 玄宗 为太上皇,以下凌上,故用此语。

(2).指登极为帝。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伏维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 唐 陆敬 《游隋故都》诗:“来苏佇圣德,濡足乃乘乾。” 太平天囯 张文英 《建天京于金陵论》:“天既生真主以乘乾,自必扶天王以定鼎。”

彩虹

日光与水气相映,呈现在天空中的弧形彩色光带

惊电

迅疾的闪电。 宋 张耒 《孙彦古画风雨山水歌》:“黑风驱云走不停,惊电疾雨来如倾。” 明 何景明 《大梁行》:“一朝运去同衰贱,意气雄豪似惊电。” 清 刘大櫆 《村居杪夏》诗:“惊电乍明灭,奇云叠远空。”

璇霄

亦作“璿霄”。犹碧空。《宋史·乐志七》:“璇霄来下,羽卫毿毿。” 元 周巽 《郊祀曲》诗:“瑶阶降甘露,璇霄罗景星。” 明 杨珽 《龙膏记·偿缘》:“良宵,月彩散璿霄。”

枢斗

即天枢。北斗七星的第一星。亦喻宰辅之位。 清 姚鼐 《复张君书》:“僕今日者,幸依圣朝之末光,有当轴之褒采,踊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而顾遭家不幸……又身婴疾病以留之,此所以振衣而趦趄,北望枢斗而俛而太息者也。”

大业

(1) 伟大的功业、事业

(2) 帝业

(3) 高深的学业

辉光

(1) 辉光放电管中,由于电极间产生稀薄气体放电现象而在阴极附近产生的光

(2) 光辉华采

火德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来附会王朝历运的称火德。《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从所不胜。” 张守节 正义:“ 秦 以 周 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於 秦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火德既微,运缠大过。” 李善 注:“火德,谓 汉 也。 班固 《汉书·高纪赞》曰:‘旗帜尚赤,协于火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切当》:“ 淳熙 中, 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寿宫 ,置酒赋诗为乐,从臣皆和。 周益公 ( 必大 )诗云:‘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盖 高宗 生于 大观 丁亥, 孝宗 生于 建炎 丁未, 光宗 生于 绍兴 丁卯故也。” 清 袁枚 《赤壁》诗:“ 汉 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2).火的功能。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 明 茅元仪 《火药赋》:“五材并用,火德最灵,秉荧惑之精气,酌朱雀之权衡。”

(3).指热力。 南朝 梁 沉约 《五引曲·徵引》:“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备举乐无疆。” 唐 皎然 《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诗:“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4).称南岳之神。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镇山,火德之纪,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梯航

(1).梯与船。登山渡水的工具。 唐 吕温 《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翘企圣域,莫知所从,如仰高山、临大川,未获梯航,而欲济乎深、臻乎极也。” 清 赵翼 《八十自寿》诗:“炎徼风清无瘴癘,蛮陬地闢有梯航。”

(2).引申指有效的途径。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悟不可恃,勤不可间;悟以见心,勤以尽力:此学诗之梯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曩所授,乃《黄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也。”

(3).亦作“ 梯杭 ”。“梯山航海”的省语。谓长途跋涉。 唐玄宗 《赐新罗王》诗:“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杭,通“ 航 ”。 宋 张孝祥 《念奴娇·仲钦提刑仲冬行边》词:“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

(4).指水陆交通。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治定》:“而今应受天王宠,看万国梯航一旦通。” 严复 《论世变之亟》:“自胜代末造,西旅已通,迨及国朝,梯航日广。”

(5).比喻引荐人才。 唐 黄滔 《启刑部郑郎中》:“郎中模楷词林,梯航名路,每虑或遗於片善,常忧不採於一言。”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奔走

(1) 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

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永之人争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很快地走;急行

六府

(1).古以水、火、金、木、土、穀为“六府”。《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孔颖达 疏:“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魏书·高闾传》:“重光丽天,晨暉叠旦。六府孔修,三辰贞观。” 宋 王禹偁 《拟封田千秋为富民侯制》:“是故朝有八政,货食为先;世修六府,土穀在列。”

(2).上古六种税官之总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郑玄 注:“府,主藏六物之税者,此亦 殷 时制也。”《墨子·节葬下》:“五官六府。” 孙诒让 间诂:“六府,古籍无明文。《曲礼》‘六府’, 郑 君以为 殷 制,则非 周 法。《左传·文七年》、《大戴礼记·四代篇》并以水火金木土穀为六府,亦非官府。《汉书·食货志》説 太公 为 周 立九府圜法, 颜 注谓即《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等官。若然,天子有九府,六府或亦诸侯制与?”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九门戒楼櫓,六府严关扃。”

(3).即六腑。《庄子·列御寇》:“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 成玄英 疏:“八极三必穷达,犹人身有六府也。” 南朝 宋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篇》诗:“冰炭结六府,忧虞缠胸襟。” 宋 梅尧臣 《樊推官劝予止酒》诗:“每饮輙呕泄,安得六府和?”

(4).指身体的外形。《 * 词话》第二九回:“这位娘子,三停平等,一生衣禄无亏,六府丰隆,晚岁荣华定取。”

(5).文昌宫之六星。《晋书·天文志上》:“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

(6).古乐章名。《尚书大传》卷一下:“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 夏 道兴。” 郑玄 注:“四章皆歌 禹 之功。”

多方

(1)

(2) 有三方或三方以上参与的

(3) 多方面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多方引导

多方抢救

平定

(1) 平稳安定

他的情绪逐渐平定下来

(2) 平息

平定叛乱

(3) 评议审定

寰宇

寰球

元首

(1) 头

元首股肱

(2) 君主

凡昔元首。——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当承元首之明。——宋· 司马光《谢门下侍郎表》

(3)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九有

(1).九州。《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毛 传:“九有,九州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九有茫茫共 尧 日,浪死虚生亦非一。” 清 黄遵宪 《感事》诗之二:“茫茫九有古 禹 域,南北东西尽戎狄。”参见“ 九州 ”。

(2).佛教语。指众生轮回之三界九地。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恩霑九有,行洽三无。” 明 陈士元 《象教皮编·名教》:“九有者,四禪、四定为八地,合欲界一地为九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

三辰

指日、月、星。《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瀆之纪于地。”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拱北

犹拱辰。 唐 戴叔伦 《赠徐山人》诗:“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 唐 罗邺 《春晚渡河有怀》诗:“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后晋群臣酒行歌》:“剑佩儼如林,齐倾拱北心。”

万邦

(1).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书·尧典》:“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诗·大雅·文王》:“仪刑 文王 ,万邦作孚。” 郑玄 笺:“仪法 文王 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君临万邦,万邦既化。” 唐 白居易 《贺雨》诗:“遂下罪己詔,殷勤告万邦。” 明 张居正 《恭励圣学诗》:“元后辅万邦,绥猷良不易。”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古代邦国狭小, 虞 夏 之交,计有万国,而后世遂有万邦之语。”

(2).泛指众多的国家。 郭沫若 《新华颂·毛 * 的旗帜迎风飘扬》:“我们反抗侵略,睦邻万邦,要保卫世界和平,必须有力量。”

孚佑

庇佑,保佑。《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 孔 传:“孚,信也。天信佑助下民。”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之一:“我子孙钦奉朕命,不负朕垂训之意,天地祖宗亦将孚佑于无穷矣。”

祥烟

祥瑞的烟气。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停瑞气於三辰,汎祥烟於五节。”《旧唐书·礼仪志五》:“皇帝初至 桥陵 ,质明,柏树甘露降,曙后祥烟遍空。” 宋 柳永 《透碧霄》词:“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

霁色

一种蓝色,与雨后天晴的天空一样的颜色

清和

清静和平。《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 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 清和 ”。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凤韶

相传为 虞舜 时的乐曲。泛指帝王宫殿上的音乐。 宋 元绛 《勾合曲》:“宜按《凤韶》之奏,载賡《鱼藻》之歌。” 元 丁鹤年 《自咏》之三:“《凤韶》九奏黄金殿,鹤驾三朝白玉臺。”

九成

(1).犹九阕。乐曲终止叫成。《书·益稷》:“簫韶九成,凤凰来仪。” 孔颖达 疏:“成犹终也,每曲一终,必变更奏。故《经》言九成,《传》言九奏,《周礼》谓之九变,其实一也。”《隋书·音乐志中》:“礼终三爵,乐奏九成。” 唐 张祜 《箫》诗:“还将九成意,高阁竚芳音。”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更説甚《簫韶》九成。”

(2).犹九重,言极高。《吕氏春秋·音初》:“ 有娀氏 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臺。”《文选·马融<长笛赋>》:“託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 李善 注:“ 郭璞 曰:‘成,亦重也。’言九者,数之多也。”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黄金建百尺之臺,白玉作九成之观。”

(3). 唐 代宫名。 清 陈文述 《读诏寄都下诸侍御》诗:“ 唐 室方炽昌, 驪山 九成 出。”参见“ 九成宫 ”。

(4).十分之九。如:这件衣服有九成新。

呼舞

欢呼起舞。极言欢乐。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蔡 之卒夫,投甲呼舞。”《宋史·河渠志三》:“灵祇怀柔,黎庶呼舞。”

紫府

道教称仙人所居。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及至天上,先过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前蜀 贯休 《寄天台道友》诗:“紫府称非远,清溪径不迂。”《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教他免堕红尘,早登紫府。” 康有为 《将至桂林望诸山石峰》诗:“天愍至诚割紫府,掷之 桂林 西南隅。”

金兽

(1).指金色虎首形铺首。 唐 薛逢 《宫词》:“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2).指兽形的香炉。 宋 张耒 《秋蕊香》词:“帘幕疎疎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明 刘基 《望江南》词:“金兽有烟飞不起,玉虫无燄翳还明。” 清 龚自珍 《莺啼序》词:“残年半销金兽,啟朱帘琐户。”

(3).铜镜上兽形花纹。 清 陈维崧 《虞美人·咏镜》词:“香奩凉鑑蟠金兽,背压蛟螭钮。”

(4).古台名。 汉 建安 十八年, 曹操 建于 邺城 西北。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三臺者, 陆翽 《鄴中记》云: 魏武 於 鄴城 西北立三臺,中名 铜雀 ,南名 金兽 ,北名 冰井 。”

升平

太平

升平之世

歌舞升平

慈闱

亦作“ 慈幃 ”。亦作“ 慈帷 ”。1.旧时母亲的代称。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黄坚叟母夫人》词:“慈闈生日,见説今年年九十。” 明 陆采 《明珠记·别母》:“承凤詔须当远出,别慈幃怎敢从容!”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念煢煢久矣失瞻依,也自小将严父当慈幃。” 陈家英 《秋夜次秀元三妹韵兼呈伯兄》:“ 眉山 兄弟天涯别,应念慈帷老病侵。”

(2).封建时代以皇后母仪天下,故亦以称皇后。 宋 梁焘 《立皇后孟氏制》:“明扬德阀之懿,简在慈闈之公。”

燕适

安适。《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 林甫 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沉蛊袵席,主德衰矣。” 明 张居正 《承天大志纪赞·苑田纪》:“《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重父母之所遗也。夫桑梓且然,况其所燕适而世守者乎?”

觞酒

杯酒。《韩非子·十过》:“酣战之时,司马 子反 渴而求饮,竖 穀阳 操觴酒而进之。”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金奏

(1).敲击钟鎛以奏乐。常用以指庙堂音乐。《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 郑玄 注:“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 唐 包佶 《祀风师乐章·奠币登歌》:“礼陈瑶币,乐献金奏。”《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杜仪 抽出一枝红旗来,上有‘金奏’二字。当下乐声又一齐大作起来。”

(2).泛指音乐或乐声。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咸》:“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唐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明 刘基 《玉漏迟·初夏》词:“枝上鸣蜩,断续一庭金奏。”

圣寿

皇帝的年寿和生日。 北齐 郭遵 《南至郊祭司天奏云物赋》:“臣有覩盛仪而瞻瑞物,愿齐圣寿於 终南 。” 唐 李白 《上云乐》:“拜龙颜,献圣寿,北斗戾, 南山 摧,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寿杯。” 宋 王安石 《枣》诗:“广庭觴圣寿,以此参肴蔌。” 元 吴弘道 《斗鹌鹑》套曲:“祝圣寿,庆官里,进金杯。” 明 王守仁 《拟唐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录表》:“月临日照,帝德运於光天;岳峙川流,圣寿同於厚地。”

无疆

没有穷尽;无限

万寿无疆

两仪

(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