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

作者:侯置 朝代:宋代

多丽原文

帝城春,玉堂深处飞烟。想圣人、恩隆内职,左珰押赐传宣。彩衣明、瑶觞膝下,花昼永、锦瑟尊前。富贵从来,功名余事,鼎彝勒遍笔如椽。向中禁、琐窗偷觑,王母语当年。清平世,衣冠是谁,三世甘泉。
记年时、翘才献寿,小诗曾涴苔笺。望三槐、云霞交映,照五彩、衮绣相鲜。当日非谀,如今方信,门人称颂是师言。况自有、两宫醲眷,卜梦亦徒然。看指日,鼎新化炉,一气陶甄。

诗词问答

问:多丽的作者是谁?答:侯置
问:多丽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侯置的名句有哪些?答:侯置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帝城

京都;皇城。《汉书·陈咸传》:“即蒙 子公 力,得入帝城,死不恨。” 唐 王维 《奉和圣制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闕,雨中春树万人家。” 明 陈束 《都下秋雨夜饮王子长宅》诗:“安知非梦寐,相对帝城阴。”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少妇昨宵家书到,催君迎看帝城花。”

玉堂

(1).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罗帷,经於洞房,迺得为大王之风也。”《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闕而玉堂。”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朱阁玲瓏於林间,玉堂阴映於高隅。”

(2). 汉 宫殿名。《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作 建章 宫……其南有 玉堂 、 璧门 、 大鸟 之属。” 司马贞 索隐引《汉武故事》:“ 玉堂 基与 未央 前殿等,去地十二丈。”《东观汉记·孝冲皇帝纪》:“ 永嘉 元年春正月,帝崩於 玉堂 前殿。”

(3).泛指宫殿。 唐 杜甫 《进雕赋表》:“令 贾马 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

(4).官署名。 汉 侍中有玉堂署, 宋 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颜师古 注:“ 玉堂殿 在 未央宫 。” 王先谦 补注引 何焯 曰:“ 汉 时待詔於 玉堂殿 , 唐 时待詔於翰林院,至 宋 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宋史·苏易简传》:“帝尝以轻綃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 易简 牓於厅额。” 明 李东阳 《院中即事》诗:“遥羡玉堂诸院长,酒杯能緑火能红。”《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至於那入金马,登玉堂,是少年朋友的事业,我过了景了。” 王闿运 《郭新楷传》:“君逸才也,玉堂群彦为愧多矣。”

(5).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 颜师古 注:“玉堂,嬖幸之舍也。”《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諂之党,损玉堂之盛。”

(6).神仙的居处。《文选·左思<吴都赋>》:“玉堂对霤,石室相距。” 刘逵 注:“玉堂石室,仙人居也。” 明 李东阳 《镜川先生宅赏白牡丹》诗:“玉堂天上清,玉版天下白。”

(7).豪贵的宅第。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惊雷鸣桂渚,迴涓流玉堂。” 唐 张柬之 《东飞伯劳歌》:“窈窕玉堂褰翠幙,参差绣户悬珠箔。” 清 朱彝尊 《水仙子·为毛大可挽姬人曼殊》曲:“玉堂传説小名儿,檀板能歌絶妙词。”

(8).经穴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顽顙也。”

深处

(1)

(2) 很深的地方

白云深处有人家

海洋深处的宝藏

(3) 内部

心灵深处

飞烟

(1).飘动的烟雾。 晋 支昙谛 《释文纪·灯赞》:“既明远理,亦弘近教,千灯同辉,百枝并曜,飞烟清夜,流光洞照。”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不知千载竟谁主,伯气倏与飞烟收。”

(2).上等烟。 清 赵之谦 《勇卢闲诘·上品曰飞烟》:“上品曰飞烟。”原注:“飞若今 山东 飞麪之飞,曾见 乾隆 时人题蜡上字曰水磨碾上飞,水磨碾次飞。一説西洋人製鼻烟,为水磨屋碾烟草,以扫自屋顶者为上,故曰飞烟。”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内职

(1).指嫔妃等在宫中所尽的职守。《礼记·昏义》:“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旧唐书·后妃传下·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后性仁和恭逊,深抑外戚,无丝毫假贷,训厉内职,有母仪之风焉。”

(2).指嫔妃。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取供内职,深愜朕心。”

(3).指供职禁中,内参机要的朝廷重臣。《后汉书·伏湛传》:“ 光武 即位,知 湛 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徵拜尚书。”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今者入守内职,为朝廷大臣。”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八·内职》:“旧《哀帝纪》:‘ 天祐 元年三月,敕: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杨注 是宰臣 杨涉 亲弟,兄既秉于枢衡,弟故难居宥密,可守本官,罢内职。’本官谓户部侍郎,内职为翰林学士…… 唐 以翰林学士为内职也。”

(4). 宋 代称枢密、宣徽三司使副,学士诸司以下为内职。参见《宋史·职官志序》。亦指内任京官。《南史·檀道济传》:“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职。”

左珰

宦官的冠饰,缀于冠左,后遂称宦官为“左璫”。 宋 惠洪 《跋唐明皇传》:“闻左璫诉道迎 宋璟 ,不为 璟 礼,则益知其贤,何其明也!” 宋 刘克庄 《读<崇宁后长编>》诗之一:“初为御笔行中旨,渐取兵权付左璫。”

传宣

(1).传达宣布。《后汉书·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詔令,别无凭由,致因缘盗取钱物。”

(2).指宣传。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则地太远,人太多,传宣之脑筋渐不敏捷,则合众难。”

(3).传令宣召。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宣至此,催促陛下议諭事。’”《三侠五义》第十七回:“有劳夫人,传宣官差完了。”

(4).犹传扬。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亿兆腾欢,四海传宣。” 郭沫若 《集外·不灭的光辉》:“ 鲁迅 精神是早在被人传宣着的,但这精神的真谛,不就是‘不妥协’的三个字吗?”

(5).传达号令的官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今请下入内侍省置传宣合同司,专差内臣一员主之。”《说岳全传》第五七回:“ 宋 营军士拾得箭书,忙与传宣説知。”

彩衣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王禹偁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

(2).谓孝养父母。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沉遘 《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

瑶觞

玉杯。多借指美酒。 唐 王勃 《宴山亭序》:“银烛摛花,瑶觴抒兴。”《群音类选·百顺记·父子荣归》:“玉趾步金莲,捧瑶觴遶膝争先。”

膝下

(1) 子女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故借指幼儿

亲生之膝下。——《孝经》

膝下犹虚

(2) 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作敬辞,表示对父母的爱慕

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守文护《报父母》

父亲大人膝下

昼永

白昼漫长。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李元亮诗启》:“ 元亮 亦工诗,如‘人闲知昼永,花落见春深’。” 宋 林逋 《病中谢马彭年见访》诗:“山空门自掩,昼永枕频移。”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逼女更夫》:“昼永人閒谁作侣,消磨白日无过只仗琴书。”

锦瑟

漆有织锦纹的瑟。 唐 杜甫 《曲江对雨》诗:“何时詔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仇兆鳌 注引《周礼乐器图》:“饰以寳玉者曰寳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明 无名氏 《霞笺记·逾墙得喜》:“朱楼里会娇娘,似春风燕子逢 刘盼 ,蹔醉佳人锦瑟旁。” 清 龚自珍 《浪淘沙·有寄》词:“我自低迷思锦瑟,谁怨琵琶?”

尊前

(1).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唐 马戴 《赠友人边游回》诗:“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宋 晏几道 《满庭芳》词:“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 明 陈所闻 《初春看晴雪》曲:“喜尊前花萼相辉,听曲里阳春同调。”

(2).尊长之前。书信中的敬词。《西游记》第八九回:“我看他帖子上写着‘……右启,祖翁 九灵元圣 老大人尊前’。”

富贵

富裕而又有显贵的地位

公子为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人读书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从来

向来,一向——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

从来如此

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余事

(1).无须投入主要精力的事;正业或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庄子·让王》:“帝王之功,圣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宋 刘克庄 《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词:“满腹诗书,餘事到 穰苴 兵法。”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下》:“可知铁路之製,于商贾交易、货物往来犹其餘事,而独至军旅之际,关係尤非浅鲜。”

(2).多馀的事,不重要的事。 汉 牟融 《理惑论》:“夫履道者,当虚无澹泊,归志质朴,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説鬼神之餘事?” 宋 苏轼 《与吴秀才书》之二:“以长生不死为餘事,而以练气服药为土苴也。”

(3).其他的事,别的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不觉有餘事,虽忆与 郗 家离婚。” 唐 韦应物 《郊居言志》诗:“但要尊中物,餘事岂相关。” 清 李渔 《舟中题王安节画册》诗之一:“道人日课无餘事,了却挥絃便读书。”

鼎彝

亦作“ 鼎彝 ”。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前郡尹 温太真 、 刘真长 ,或功铭鼎彝,或德标素尚。” 李善 注:“《礼记》曰:鼎有铭,铭者,论譔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勋劳,而酌之祭器。《左氏传》: 臧武仲 曰: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以示子孙。” 宋 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之二:“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鼎彝、泉币、碑版、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虽缺乏系统的整理,材料确是不少了。”

笔如椽

《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因以“笔如椽”喻大手笔或重要的文墨之事。 宋 苏轼 《光禄庵》诗之一:“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閒处笔如椽。”

向中

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之二:“在今日实为极盛之时,向中之日,而二三叛卒为梗,庙堂专閫竟无石画,是则深可愧者。”参见“ 向午 ”。

琐窗

亦作“ 琐牕 ”。镂刻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南朝 宋 鲍照 《玩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琐窗。”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词:“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元 周巽 《玉堂梅》诗:“归到琐牕清不寐,花边呵冻写鸞笺。”《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人在琐窗深处好,闷回罗帐静中吟。”

母语

(1)

(2) 一个人的本民族语言;婴儿期和幼年期间自然学到的语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

(3) 另一语言所由发源的一种语言

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清平

(1).太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 唐 白居易 《赠梦得》诗:“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他道清平世,忽起狼烽。”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革命与文学》:“世事临到清平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可以讴歌一下太平。”

(2).清和平允。《世说新语·品藻》“ 閭丘冲 ,优於 满奋 、 郝隆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冲 清平有鉴识。” 宋 苏轼 《<王定国诗集>叙》:“﹝ 王定国 ﹞以其 岭 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冯古浦 在 西林相公 席上咏牡丹云:‘诗到清平能动主,花虽富贵不骄人。’”

(3).廉洁公正。《后汉书·鲁恭传》:“迁光禄勋,选举清平,京师贵族莫能枉其正。”《隋书·循吏传序》:“吏之清平,失其所欲,虽崇其赏,犹或不为。” 唐 元稹 《连昌宫词》:“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4).平静。 * 《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湖水清平波浪无,楼船并进路航迂。” 冰心 《寄小读者》七:“我平时写作,喜在人静的时候,船上却处处是公共的地方,舱面阑边,人人可以来到。海景极好,心胸却难得清平。”

衣冠

(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三世

(1) 三代,常指祖孙三代

(2) 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甘泉

(1)

(2) 甜美的泉水

但愿人间的一切血泪和汗点,同雨点一样,化做甘泉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 hú)掘

(3) 之而得甘泉焉。——《荀子·尧问》

(4) 亦指美好的水泉

济南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

记年

(1).编年记事。《韩非子·大体》:“豪杰不著名於图书,不録功於盘盂,记年之牒空虚。”

(2).记得年月。 宋 刘攽 《午睡》诗:“世涂高枕外,身事曲肱前,似觉松生腹,迢遥不记年。” 宋 张舜民 《自题画扇》诗:“忽忽南迁不记年, 二妃祠 外 橘洲 前。”

献寿

献礼祝寿。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乃命执事,献寿羞璧。” 唐 杜甫 《元日示宗武》诗:“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觴。” 清 孙枝蔚 《菩萨蛮·忆故乡枣》词:“归乡空有意,献寿非吾事。”

小诗

短诗。 唐 杜甫 《存殁口号》诗之一:“ 席谦 不见近弹棋, 毕曜 仍传旧小诗。”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陈思 《煮豆》,虽七步而成,第小诗耳,不足尽所长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苔笺

同“苔牋”。以苔纸制成的笺纸。

三槐

(1).相传 周 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故 姜牙 卖鱼无所售而见师於 文 武 ; 蒋生 憒慢於百里而独步於三槐。”《陈书·周迪传》:“位等三槐,任均四岳。”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清 钱谦益 《祖九诏》:“蔚矣三槐之事业,再世有闻。”

(2). 宋 王祐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 。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云霞

彩云和彩霞

云霞明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交映

互相映照、映衬。 晋 左思 《蜀都赋》:“金铺交映,玉题相暉。” 唐 芮挺章 《<国秀集>序》:“诗缘情而綺靡,是彩色相宜、烟霞交映、风流婉丽之谓也。” 宋 程垓 《愁倚栏令》词:“杨柳杏花交映处,有人家。”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说,使它们交映成辉,事物的异点就分外显出了。”

五彩

泛指各种颜色(五彩,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衮绣

见“ 衮衣绣裳 ”。

当日

就在本日、同一天

你可以当日来回

如今

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门人

(1) 门生

门人弟子。——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门客

称颂

称赞颂扬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 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倍受称颂

师言

(1).可以师法之言。《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 孔 传:“下人无不敬仰师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 伯臺 处諫,师言亢尽,末命防萌,妙覩玄揆。”

(2).老师之言。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是以讲诵师言,至於百万,犹有不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3).众人之言。 宋 岳飞 《辞招讨使第三札子》:“伏望圣慈,察臣之衷,实欲少安分守,早赐追还成命,庶叶师言。”

两宫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两宫,太后、 景帝 也。”《汉书·张延寿传》:“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许嘉 女,上为 放 供张……两宫使者,冠盖不絶。”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比 穆宗 登极, 肃 益跋扈难制。两宫震怒,臚列逆跡,付廷议,罪在不赦。”

(2).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内賛两宫,外宰黎蒸。”《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载,歷官有六。身登三阁,官成两宫。” 李善 注:“两宫,东宫及上臺也。”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濯缨登朝,冠冕当世。陞降两宫,实惟时宝。”

徒然

(1) 仅仅如此

(2) 无缘无故;偶然

皆不徒然

(3) 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我找不到他们,徒然跑了半天

指日

犹不日。谓为期不远。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弭节长騖,指日遄征。”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餐。” 明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公急出,则客去远。闻其故,惊颜如土,大哭曰:‘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 陈毅 《潜艇上留题》诗:“大哉新 中国 ,指日富且强。”

鼎新

去旧;更新、革新

方且言其主鼎新文物,教被华夷。——陆游《入蜀记》

去旧鼎新

一气

(1) 一举,一次,不间断地

一气呵成

(2) 同一帮派,声气相通;同伙

他们通同一气

(3) 一阵(多含贬义)

瞎闹一气

陶甄

(1).比喻陶冶、教化。《文选·张华<女史箴>》:“茫茫造化,二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 李善 注:“ 如淳 曰:陶人作瓦器谓之甄。”《晋书·乐志上》:“弘济区夏,陶甄万方。” 唐 薛逢 《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鑪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禄微坚砥礪,俗野急陶甄。”

(2).比喻造化,自然界。 宋 苏轼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诗:“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3).比喻君王。 五代 齐己 《送司空学士赴京》诗:“重謁往年金牓主,便将才术佐陶甄。”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累朝瞻翊戴,四海忆陶甄。”

(4).指权位或掌握权位的人。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君抱王佐图,纵步凌陶甄。” 宋 王禹偁 《献仆射相公》诗之二:“五年黄阁掌陶甄,忧国翻成两鬢斑。”

(5).烧制陶器。《明史·职官志一》:“凡陶甄之事,有岁供,有暂供,有停减,籍其数,会其人,毋轻毁以费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