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山村嘉荫图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文徵明山村嘉荫图原文

重阴绿树覆茅堂,邱索遗编共㩁商。

童子烹茶不妨缓,相投水乳正言长。

诗词问答

问:文徵明山村嘉荫图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文徵明山村嘉荫图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文徵明山村嘉荫图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

参考注释

重阴

亦作“ 重隂 ”。1.指云层密布的阴天。 汉 张衡 《南都赋》:“玄云合而重隂,谷风起而增哀。” 南朝 宋 谢惠连 《咏冬》:“繁云起重阴,迴飈流轻雪。”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连日重阴,人谓必雨。”

(2).指阴雨。 三国 魏 曹植 《赠王粲》诗:“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文选·成公绥<啸赋>》:“济洪灾於炎旱,反亢阳於重隂。” 李周翰 注:“云雨谓之重隂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亢阳则出谷颺尘,重阴则滔天凌丘。”

(3).指地下。

(4).犹浓阴。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山冈有餘暎,巖阿增重阴。” 唐 王维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緑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5).双重庇荫。 晋 潘岳 《杨荆州诔》:“余以顽蔽,覆露重隂。仰追先考,执友之心。”

茅堂

亦作“茆堂”。1.草盖的屋舍。语出 汉 韦孟 《在邹诗》:“爰戾于 邹 ,鬋茅作堂。”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红楼梦》第十七回:“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清 黄景仁 《对月》诗:“键户谢人事,茅堂夜色虚。”

(2).堂名;里名。《宋书·袁粲传》:“上於 华林园 茅堂 讲《周易》, 粲 为执经。”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观道 雷池 侧,访德 茅堂 阴。”

邱索

指八索九邱。相传都是上古典籍。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盖自天下之有书契,有坟典以明理道,纪政事,有邱索以象风气,名土物。”邱,一本作“ 丘 ”。 清 田从兴 《拟七德九功舞歌效乐天体》诗:“天纵聪明兼圣学,研精书史穷邱索。”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上古之文,莫知所始。坟典邱索,具目无书。”

遗编

(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往圣遗编,咸穷壼奥。” 宋 苏辙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诗:“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遗编軼正雅,旷代殊徽音。” 清 杜濬 《咏史得谢皋》:“所以 晞髮翁 ,遗编灿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通儒作相,徵博士於诸侯;中使驱车,访遗编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顷余有志於先朝文献,欲勒为一书,所至輒访求遗编,颇畧具。”

(3).释卷;放下书籍。 明 袁宏道 《送叶使君还朝序》:“虽纷庞业杂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遗编。”

童子

(1)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彼童子之师。——唐· 韩愈《师说》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3) 童生,明清科举,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烹茶

煮茶或沏茶

不妨

(1)

最好还是

你不妨现在就告诉他

(2)

无任何害处

你不妨去碰碰运气

(3)

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我不妨说,传导声音的机械装置是完善的

相投

(1) 彼此投合

脾气相投

(2) 投靠;投奔;求托

水乳

水和乳极易融合,比喻情意融洽无间。 清 颜光敏 辑《颜氏家藏尺牍一·龚尚书鼎孳》:“舍亲谊在水乳,倘蒙进而教之,弟与有荣施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师生之间,平时极其水乳。” 清 陈天华 《狮子吼》第三回:“四人水乳相投,犹如亲兄弟一般。”

正言

(1).正面的话;合于正道的话。《老子》:“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之主,正言若反。” 河上公 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汉 桓宽 《盐铁论·能言》:“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第一表乞致仕不允批答》:“目见正色,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红楼梦》第九八回:“ 宝玉 虽不能时常坐起,亦常见 宝釵 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 宝釵 每以正言解劝。”

(2).直言;说实话。《管子·法法》:“人主不周密,则正言直行之士危。”《史记·商君列传》:“ 武王 諤諤以昌, 殷紂 墨墨以亡。君若不非 武王 乎,则僕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宋 梅尧臣 《读司马季主传赠何山人》诗:“噤口不正言,唯能辨冬春。”

(3).指话语严正。 巴金 《春》五:“‘三妹,人家在说正经话!你总爱开玩笑!’ 觉民 听不入耳,就正言对 淑华 说。”

(4).确定地说;确切地说。《易·繫辞下》:“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孔颖达 疏:“辨物正言者,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 汉 王充 《论衡·讲瑞》:“ 武帝 云‘得白麟’,色白不类獐,故不言‘有獐’,正言白麟,色不同也。”

(5).指正确地说话。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礼仪孔闲。”

(6).端正言论。《汉书·艺文志》:“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7).官名。 唐 有左右拾遗, 宋 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分隶门下、中书二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帝以补闕、拾遗多循默不修职业,二月乙未,改左、右补闕为左、右司諫,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