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

作者:方回 朝代:宋代

原文

万里蚕丛国,西南出漏天。
吐蕃唐徼接,越巂汉疆连。
参井星躔外,岷峨雪界边。
{左牛右羊}船元下粤,剑栈忽朝燕。
骠信狂图歇,菜场咩险要镌。
称元更号谓,督爽革官联。
慰谕开行府,咨诹肃使权。
贝仍通一觅,土尚锡双田。
饰齿金兼漆,充衣卉与毡。
瓜匏冬更实,桃杏腊尤妍。
混壹良堪喜,诛求或未悛。
霜威才蒞止,舆诵总驩然。
归橐无蛮货,征袍有瘴烟。
□曾甘鞅掌,由此困沉绵。
柔远华风浃,同文译史传。
愿闻谈土俗,五会纂周篇。

诗词问答

问:《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的作者是谁?答:方回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方回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回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参考注释

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蚕丛

(1).相传为 蜀 王的先祖,教人蚕桑。《艺文类聚》卷六引 汉 扬雄 《蜀本纪》:“ 蜀 始王曰 蚕丛 ,次曰 伯雍 ,次曰 鱼鳧 。” 唐 李白 《蜀道难》诗:“ 蚕丛 及 鱼鳧 ,开国何茫然。”

(2).借指 蜀 地。 宋 司马光 《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长安以诗寄贺》:“蚕丛龟印解,鶉野隼旟新。”参见“ 蚕丛路 ”。

(3).见“ 蚕丛路 ”。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漏天

(1).谓如天泻漏。比喻多雨、久雨或飞泉盛大。 宋 苏轼 《广州蒲涧寺》诗:“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2).地名。在今 四川省 雅安县 境。其地多雨,故称。 唐 杜甫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得风字》诗:“朝廷烧栈北,鼓角 漏天 东。” 杨伦 笺注:“《梁益记》:‘ 雅州 西北有大、小 漏天 ,以其西北阴盛常雨,如天之漏也。’”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 雅州 蒙山 常阴雨,谓之 漏天 。产茶极佳,味如 建 品。 纯夫 有诗云:‘ 漏天 常洩雨,蒙顶半藏云’,为此也。”

吐蕃

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 西藏 地区全部,盛时辖有 青藏高原 诸部,势力达到西域、 河陇 地区。其赞普 松赞干布 、 弃隶缩赞 先后与 唐 文成公主 、 金成公主 联姻,与 唐 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吐蕃 政权崩溃后, 宋 、 元 、 明 史籍仍习惯沿称 青藏高原 及当地土著族为 吐蕃 ,一作 吐番 。 元 中统 间改称 乌斯藏 。

参井

参星和井星,位在西南方。 前蜀 杜光庭 《司徒青城山醮词》:“惟彼西南,上通参井。”

星躔

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南朝 梁武帝 《阊阖篇》:“长旗扫月窟,凤迹辗星躔。”《旧唐书·文宗纪下》:“德有所未至,信有所未孚,灾气上腾,天文謫见,再周期月,重扰星躔。” 宋 辛弃疾 《归朝欢》词:“有时光彩射星躔,何人汗简讎 天禄 ?” 明 唐顺之 《送蒋尉赴金华》诗:“分野应星躔, 金华 婺女边。” 清 高其倬 《望雪山》诗:“竖指数峰插霄汉,如坐井底窥星躔。”

岷峨

(1). 岷山 和 峨眉山 的并称。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水交 沅 澧 ,山通 岷 峨 ,襟带百县,縈抱七州。”《周书·静帝纪》:“虽復 岷 峨 投袂,翻成陵夺之威; 漳 滏 勤王,无救 宗周 之殞。”

(2).特指 峨眉山 。以其在 岷山 之南,故称。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廻首 岷峨 半天黑,传觴接膝何由得。” 宋 苏轼 《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 岷峨 。” 清 姚鼐 《左仲郛浮渡诗序》:“然后登 岷峨 ,揽西极,浮 江 而下。”一说 岷 为 青城山 ; 峨 为 峨眉山 。

雪界

(1).积雪的区域;亦指终年积雪之地。 元 虞集 《送人之剑阁倅》诗:“乡人游雪界,郡倅试冰衔。”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 德 、 俄 、 奥 之北鄙, 瑞典 、 那威 之雪界, 葡 班 之穷民,此则与 中国 蒙古 、 东三省 之穷民同其苦患。”

(2).比喻白色江面。 宋 文天祥 《题郁孤台》诗:“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朝燕

见"朝宴"。

骠信

指古南蛮诸国的国君。《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子 寻閤劝 立,或谓 梦凑 ,自称‘驃信’,夷语君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自下手筑城日举烽,直至 大渡河 ,凡九十三日,楼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不暇,兵以诈胜,斯之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杨干真 灭 大长和国 ,拥立 赵善政 为骠信,国号 大天兴 ,又名 兴源国 。”

菜场

〈方〉∶买卖菜蔬的市场

险要

地势险峻而正当要冲

更号

(1).更换名号。《史记·晋世家》:“ 曲沃武公 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 晋武公 。”

(2).值更巡逻的信号。《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暮,与贼比肩而入,负担巡营,知其虚实,得其更号。” 胡三省 注:“更号,持更之号。”

官联

(1).官吏联合治事。《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三曰官联,以会官治。” 郑玄 注:“官联,谓国有大事,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官联式序,奔走在庭。”

(2).犹官职。 宋高宗 《翰墨志》:“本朝自 建隆 以后,平定僭伪,其间法书名跡皆归秘府。先帝时又加採访,赏以官联金帛。”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不肖辈业在官联,恐生吏议, 迈儿 伏事便了。”

慰谕

见“ 慰喻 ”。

开行

开动车或船使行驶。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难女》:“甲子春,船将开行。” 李广田 《老渡船》:“他不一定是睡,他只是躺着,反正有人为他满茶点烟火。除非他的船要开行,或已经开行了。”

咨诹

以咨诹善道。( 询问 好道理。诹,询问。)——诸葛亮《出师表》

通一

谓融通为一。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外内通一,则为得失。”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礼》《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未能通一纯实,故时有齟齬不安者。”

混壹

见“ 混一 ”。

诛求

诛杀敲诈

不许诛求无辜

霜威

(1).寒霜肃杀的威力。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岂彫贞於岁暮,不受令於霜威。” 唐 王勃 《九日怀封元寂》诗:“九日郊原望,平野徧霜威。” 宋 曾巩 《赏南枝》词:“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羣卉争知。” 明 何景明 《答卢侍御樊氏洞中观梅见怀之作次韵》:“未假霜威同索笑,却因丽藻独伤春。”

(2).严威。《晋书·索綝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 唐 李白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诗:“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舆诵

(1).众人的议论。《晋书·郭璞传》:“方闢四门以亮采,访舆诵於羣心。” 唐 苏源明 《元包经传·少阴》:“昔王由是顺乃民,敷乃惠,听舆诵,聆族谈。” 李江 注:“听舆诵,採众言也。”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辜负此邦舆诵好,攀辕千里送关河。”

(2).民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时舆诵云:‘ 广东 真乐土,来了 李巡抚 ,强盗肯回心,百姓不喫苦。’” 清 刘毓崧 《杜观察<古谣谚>序》:“盖謡谚之兴,由於舆诵。”

驩然

欢乐貌。驩,通“ 欢 ”。《列子·黄帝》:“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爱利之。”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上获其益,下输其情,君臣之间,驩然相与。”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今当捉碧眼紫髯儿,被以优孟衣冠,而谱其歷史,则 法兰西 之革命, 美利坚 之独立……尽印于国民之脑膜,必有驩然兴者。”

归橐

《汉书·陆贾传》载: 陆贾 出使 南越 , 尉佗 赐 贾 橐中装值千金,它送亦千金。 贾 卒拜 佗 为 南越王 ,令称臣奉 汉 约。归报, 高帝 大悦,拜 贾 为太中大夫。后以“归橐”指珠玉之类的宝物。 明 周篔 《怀旧为亡友王翃作》诗:“寧知 陆贾 遗归橐,空为王孙给墓田。”

蛮货

南方出产的货物。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诗人多用方言,南人谓象牙为白暗,犀为黑暗,故 老杜 诗曰:‘黑暗通蛮货。’”

征袍

(1).出征将士穿的战袍。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 杨基 《桂林与蒋张二指挥观兵》诗:“大字青旗写豹韜,连环金锁束征袍。”

(2).旅人穿的长衣。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緑阴红雨,征袍上染惹芳尘。”

鞅掌

事务繁忙的样子

军事鞅掌

国事鞅掌

由此

由于如此;因而;从这里;从此。

例句: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柔远

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书·舜典》:“柔远能邇。” 孔 传:“柔,安;邇,近……言当安远,乃能安近。”《汉书·段会宗传》:“足下以柔远之令德,復典都护之重职。” 颜师古 注:“柔远,言能安远人。” 唐 白居易 《新罗贺正使全良忠授官归国制》:“朕以文明御时,以仁信柔远。”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于卿篤始终之义,于朕尽柔远之宜。” 清 李基和 《送隋羲文出塞》诗之二:“须知柔远意,率土尽王臣。”

华风

(1).指 汉 族或中原的风俗。《宋书·鲁爽传》:“﹝ 鲁爽 ﹞幼染殊俗,无復华风。” 宋 苏辙 《移岳州谢状》:“臣见具舟前往,自尔稍近华风,遂脱瘴死。” 清 赵翼 《经临途次杂纪以诗》之三:“华风濡染变狉獉,光气将开色色新。”

(2).浮华的文风。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寻 宇文 初习华风,事由 苏绰 。至於军国词令,皆準《尚书》。”

(3).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唐 李贺 《高轩过》诗:“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同文

(1).同用一种文字。《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

(2).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译文字。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 同文馆 ”。

史传

史册;历史。《晋书·郑方传》:“博涉史传。”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歷代史传,无不贯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关帝 祠中,皆塑 周将军 ,其名则不见於史传。” 阿英 《方志敏同志早年写的小说》:“研究他的史传和文学生活,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土俗

(1) 地方风俗

(2) 粗俗;不雅观

五会

(1).谓五次会盟。《左传·襄公八年》:“五会之信,今将背之。” 杜预 注:“谓三年会 鸡泽 ,五年会 戚 又会 城棣 ,七年会 鄬 ,八年会 邢丘 。”

(2).古代医家术语。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的合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张守节 正义引《素问》:“五会谓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也。”

(3).一种大船名。《太平御览》卷七七○引 晋 周处 《风土记》:“小曰舟,大曰船。 温麻 五会者, 永寧县 出豫林,合五板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也。”

诗文赏析


【原题】: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读唐书南诏传为此二诗问其风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