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狐,读音作hú(ㄏㄨˊ)]
一.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给周文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
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周文王姬昌有个
儿子叫毕以高。毕公高有个
孙子叫毕万。在春秋时期,毕万在晋国当
上大夫,他有一个
曾孙叫魏颗。魏颗建有军功,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被晋国君主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魏颗的
后代以祖上封地为姓氏,称令狐氏。令狐氏后多省文简化为狐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时期王子狐,属于以先祖
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
记载: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一说为孙)叫“狐”,王子狐的的后代就以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大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原始旧姓。据传说,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交城),故改姬姓为大狐氏。这种说法还有待进
一步考证。
太原为古唐“帝尧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统治的
根据地,
但是在西周初年,该地
已经是戎、翟诸
民族出没游牧的地方了。
据史籍《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成王姬诵“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里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实际上是晋国建国初期的根本治国方略,就是在中央政权的建设上,
坚持夏朝的先进
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
遵循当地游
牧民族的
风俗。
在晋国建立初期,真正的宗周贵族是不多的,叔虞只带去了“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少量姬姓族人,大部分还是土著居民,晋国大夫狐氏到底
出于姬姓王室,还是当地土著民族,在史籍中无考。事实上,晋国的“胡”风一直是很浓厚的,从西周初期受封于唐邑,后改唐为晋,建立晋国,晋国人与周边民族通商、通婚的现象一直就十分普遍,国君也不
例外。
在史籍《左传》中称,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
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司马迁也认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不过,当时也有其他民族是姬姓的——狐突的祖上是姓姬还是姓狐,是土著民族还是宗周后裔,如果是出自土著民族,那么到底是戎还是翟?均已经颇为
渺茫难考了。大狐氏,后多省文简化为狐氏。
二、
迁徙分布
(缺)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时,有个王子叫“狐”,他的后代就以狐为姓,世代相传。狐王子是东周时国君周平王的儿子,这个记载可见于古书《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姓在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名人,他口才很好,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他的聪敏。他对
国家的
政治怎样才能
搞好,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与魏国君主
讨论国家大事的对话,在史书里有着记载。狐氏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名门望族,晋文公之母就是狐氏之女。晋文公早
年长时期流落他国,得到
舅舅狐偃的
帮助,终能定周室之乱,完成霸业。春秋时代的晋国
所在地,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内。望族出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西北。
三、历史名人
狐 突: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大女儿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间,狐突
教子辅佐重耳忠贞不二,被逼而死。晋文公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
大义凛然的外
祖父狐突,在梗阳(今清徐县)、却波(今交城县)
之间的
马鞍山下,重整坟茔,
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誉为三晋名臣。
狐 毛:字子羽,春秋时晋国卿,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军车骑
将军,英标冠世,才能兼备。
狐 偃:字子犯,春秋时晋国卿,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
游历各国,
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
改革内政,以“尊王”相
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
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狐 射:字季他,又称狐射姑,春秋时狐偃之子。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之事上发生了争斗,贾季因避祸便逃往翟国,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氏,称为贾氏。
狐 忠:明代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阳典县人,善书,洪武中官中书
舍人。
狐卷子:战国时魏国人,他口才很好,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他的聪敏。他对国家的政治怎样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与魏国君主化国家大事的对话,在史书里有着记载。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后代,因为出身贵族,所以对国家政治
特别关心。
而且春秋战国时代,正是
百家争鸣的时代,有
思想的
文化人,总要根据自己的
知识结合现实,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大大地推动了那个时候的文化进步。
狐 溱:(生卒年待考),狐突之子。
著名春秋时期晋国重臣。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兵
勤王,周天子把“南阳”(太行山之南,
黄河之阳)地区的阳樊、温、原、欑茅地区赏赐给晋国,晋文公便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作为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赵衰成为平级干部,狐溱的起点可谓很高了。但是
渐渐的,狐氏的势头
似乎盛极而衰了。公元前629年狐毛去世,狐溱并没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由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做了上军将。
以后,史书重便基本不见了狐溱的记载,看来是日渐衰落了。
到了一百年后的公元前539年,叔向(羊舌肹,著名晋国大夫,政治家)已经在慨叹:“栾、邵、肯、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矣……”而这些“皂隶”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后裔在内。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
泣墓堂:后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丧父,泣墓十载。他事母至孝,乡里无不
称赞。
博施堂:令狐仕兄弟
勤俭持家,用自家
勤劳换来的财物
广泛地施舍给穷苦人家。
【狐姓宗祠通用对联】
〖狐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治道须从身始;
父教惟望子忠。
——佚名撰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狐卷子,魏文侯曾连续问他:“作为君主,父亲贤能可以
依赖吗?儿子贤能可以依赖吗?兄弟贤能可以依赖吗?臣子贤能可以依赖吗?”他都说:“不
足以依赖。”魏文侯大怒。他又说:“把
希望寄托在
别人身上是达不到目的的,依赖别人的人是不会
长久的。您要治理国家,应从自身
开始,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字伯行,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的外祖父。晋怀公继位,狐突的儿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流亡在秦国,怀公抓住狐突,对他说:“你把你儿子叫
回来,就可以免死。”狐突说:“儿子在外做官,父亲
教导他忠君,自古以来这是
正体。现在,我儿子为重耳做事,如果把他们叫回来,就是教他们背叛。施行
淫刑,谁能无罪!我
愿意您随意处置。”于是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