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作者:苏轼
◎策问二十三首
【私试策问八首】
问: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其国常至于不可救者,何也?所忧者,
非其所以乱与亡,而其所以乱与亡者,常出于其所不忧也。请借汉以言之。昔者
高帝之世,天下既平矣,当时之所忧者,韩、彭、英、卢而已。此四王者,皆不
能终高帝之世,相继仆灭,而不复续。及至吕氏之祸,则犹异姓也。吕氏既已灭
矣,而吴、楚之忧,几至于亡国。方韩、彭、吕氏之祸,惟恐同姓之不蕃炽昌大
也。然至其为变,则又过于异姓远矣。文、景之世,以为诸侯分裂破弱,则汉可
以百世而无忧。至于武帝,诸侯之难少衰,而匈奴之患方炽。则又以为天下之忧,
止于此矣。及昭、宣、元、成之世,诸侯王既已无足忧者,而匈奴又破灭臣事于
汉。然其所以卒至于中绝而不救,则其所不虑之王氏也。世祖既立,上惩韩、彭
之难,中鉴七国之变,而下悼王氏之祸,于是尽侯诸将,而不任以事,裁减同姓
之封,而黜三公之权,以为前世之弊尽去矣。及其衰也,宦官之权盛,而党锢之
难起,士大夫相与扼腕而游谈者,以为天子一日诛宦官而解党锢,则天下犹可以
无事。于是外召诸将,而内胁其君。宦官既诛无遗类,而董卓、曹操之徒,亦因
以亡汉。汉之所忧者凡六变,而其乱与亡,辄出于其所不忧,而终不可备。由此
观之,治乱存亡之势,其皆有以取之欤?抑将不可推,如江河之徙移,其势自有
以相激,而不自知欤?其亦可以理推力救莫之为也?今将使事至而应之,患至而
为之谋,则天下之患,不可以胜防,而政化不可以胜变矣。则亦将朝文而暮质,
忽宽而骤猛欤?意者亦有可以长守而不变,虽有小患而不足恤者欤?愿因论汉,
而极言其所以然。
问:昔三代之际,公卿有生而为之者,士有至老而不迁者。官有常人,而人
有常心。故为周之公卿者,非周、召、毛、原,则王之子弟也。发于畎亩,起于
匹夫,而至于公相,盖亦有几人而已,士之勤苦终身于学,讲肄道艺,而修其廉
隅,以邀乡里之名者,不过以望乡大夫贤能之书。其选举而上,不过以为一命之
士。其杰异者至于大夫,极矣。夫周之世,诸侯为政之卿,皆其世臣之子孙,则
夫布衣之士,其进盖亦有所止也。当是之时,士皆安其习而乐其分,不倦于小官,
而挈为之,故其民事修而世务举。及其后世不然,使天下旅进而更为之,虽布衣
之贤,得以骤进于朝廷,而士始有无厌之心矣。官事之不修,民事之不缉,非其
不能,不屑为之也。先王之用人,欲其人人自喜,终老而不倦,是以能尽其才。
今以凡人之才,而又加之以既倦之意,其为弊可胜言乎!今夫州县之吏,有故而
不得改官者,盘桓于州县而不能去,久者不过以为职官令以录。仕而达者,自县
宰为郡之通守,自郡之通守以至郡守,为郡守而无他才能,则盘桓于太守,而不
得去。由此观之,是职官令录与郡守四者,为国家弃材之委,而仕不达者之所盘
桓而无聊也。夫以太守之重,职官令录之近于民,而用弃材焉,使不达者盘桓于
其职,此岂先王所以使人不倦之意欤?嗟夫,盖亦有不得已也。居今之势,何以
使天下之士各安其分,而无轻于小官?何以使此四者流徙不倦,而无不自聊赖之
意?其悉书于篇。
问:古者师出受成于学,兵固学者之所宜知也。今关中之事,又诸君之所亲
履而目见者。昔者六国之世,秦尽有今关中之地,地不加广也,而东备齐,南备
楚,近则备韩、魏,远则备燕、赵,有敌国之忧,而无中原之助。然而当是时也,
攘却西戎,至千余里。今也天下为一,独以关中之地西备羌戎,三方无敌国之忧,
而又内引百郡以为助,惴惴焉自固之不暇。以百倍之势,而无昔人分毫之功,此
不可不论也。古之为兵者,戍其地则用其地之民,战其野则食其野之粟,守其国
则乘其国之马,以是外被兵而内不知,此所以百战而不殆也。今则不然,戍边用
东北之人,籴粮用内郡之钱,骑战用西羌之马,是以一郡用兵而百郡骚然,此又
不可不论也。昔者卫为狄所灭,齐桓公以车三十乘封文公于楚丘,及其末年,至
三百乘。故其诗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以为资之四夷,则
卫之所近者莫若狄。当是时也,狄与卫为仇雠,其势必不以马与卫,然则卫独以
何术而能致马如此之多耶?今欲使被边之郡自用其民、自食其粟、自乘其马,而
不得其术,故愿闻其详。
问:三代之祭礼,其存者几希矣,其全固不可以一日而复。然今天下郡县通
祀社稷、孔子、风伯、雨师与凡山川古圣贤之庙,此其礼尤急而不可阙者也。武
王伐商,师渡盟津,有宗庙,有将舟。将舟,社主在焉。则是社稷有主也。古者
师行载迁庙之主,无迁庙则以币玉,为庙不可一日虚主也。一日虚主犹不可,若
无主而为庙,可乎?是凡庙皆当有主也。今郡县所祭,未尝有主,而皆有土木之
像,夫像安出哉。古者祭莫不有尸,《诗》有灵星之尸,则祭无所不用尸也。祭
而不用尸者,是始死之奠也。不然,则是祭殇也。今也举不用尸,则如勾祭而已
矣。儒者治礼,至其变,尤谨严而详。今之变主为像与祭而无尸者,果谁始也?
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于
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享,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也。
鬼神不能谆谆与人接也,故使尸嘏主人。今也无尸,而受胙于于虚位,不亦鄙野
可笑矣!夫今欲使庙皆有主,祭皆有尸,不知何道而可?愿从诸君讲求其遗制,
合于古而便于今者。
问:《易》之为书,要以不可为必然可指之论也。其始有画而无文,后世圣
人始为之辞,盖亦微见其端,而其或为仁,或为义,或小或大,则付之后世学者
之分。然世益久远,则学者或入于邪说,故凡孔子之所为赞《易》者,特以防闲
其邪说,使之从横旁午要不失正,而非以为必然可指之论也。是故其用意广而其
辞约。窃尝深观之,孔子盖有因爻辞而申言之,若无所损益于其辞之义者甚众。
《比》之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孕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小畜》之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损》之liu6*四:“损其疾,使遄有喜。”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大有》之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曰:“上有大吉,自天祐也。”夫既已言之矣,而孔子又申言之,使无所
损益于其辞之义,则孔子固多言也。乃孔子则有不胜言者。故愿与诸君论之。
问:古之为爵赏,所以待有功也。以为有功而后爵,天下必有遗善,是故有
无功而爵者,六德六行以兴贤能,是也。古之为刑罚,所以待有罪也。以为有罪
而后罚,则天下必有遗恶,是故有无罪而罚者,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
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是也。夫人之难知,自尧舜病之。惟幸其有功,故有以为
赏之之名。惟因其有罪,故有以为罚之之状。而天下不争。今使无功之人,名之
以某德而爵之;无罪之人,状之以某恶而诛之。则天下不知其所从,而上亦将
眊乱而丧其所守。然则古之人将何以处此欤?方今法令明具,政若画一,然犹
有冒昧以侥幸,巧诋以出入者,又况无功而赏、无罪而罚欤?古之人将必有以处
此也。
问:圣人之言,各有方也。苟为不达,执其一方,而辄以为常,则天下之惑
者,不可以胜原矣。昔者孔子以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而有子以为非君子之言,
乃孔子则有所由发也。善乎,有子之知孔子也。《语》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观之。”《易》曰:“观,盥而不荐。”《语》曰:“吾岂匏瓜也哉!安
能系而不食?”《易》曰:“以杞匏瓜,有陨自天。”是二者其言则同,而其所
以言者,可得为同欤?王弼之于《易》,可以为深矣,然因其言之适同,遂以为
训,使学者不得不惑。亦不可不辨。
问:古之作者,苟非圣人,皆有所偏。徇其偏则已流,废其长则已苛。二者
皆非所谓善学也。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
正也。既以正人,又反以正己。此所以寡过而成名也。昔者韩子论荀、扬之疵,
而韩子之疵,有甚于荀、扬。荀卿讥六子之蔽,而荀卿之蔽不下于六子。班固之
论子长也,以为是非谬于圣人,而范晔之论班固也,以为目见毫毛而不见睫。自
今而观之,不知范氏之书,其果逃于目睫之论也欤?其未也?而莫或正之。故愿
闻数子之得失。非务以相高而求胜,盖亦乐夫儒者之以道相正也。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
问: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唐受天下于隋,因隋之制,
而不害为唐。汉之与秦,唐之与隋,其治乱安危至相远也,然而卒无所改易,又
况于积安久治,其道固不事变也。世之君子,以为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
病其说之不效,急于有功,而归咎于法制。是以频年遣使冠盖相望于道,以求民
之所患苦。罢去茶禁,归之于民,不以刑狱委任武吏;至于考功取士,皆有所损
益。行之数年,卒未有其成,而纷纭之议,争以为不便。嗟乎,此特其小者耳。
事之可变,将复有大于此者。今欲尽易天下之骄卒,以为府兵,尽驱天下之异教,
以为齐民,尽核天下之惰吏,以为考课,尽率天下之游手,以为农桑,其为拂世
厉俗,非特如今之所行也。行其小者,且不能办,则其大者又安敢议。然则是终
不可变欤?抑将变之不得其术欤?将已得其术,而纷纭之议不足恤欤?无乃其道
可变而不在其迹欤?所谓胜残去杀者,其卒无效欤?愿条其说。
【国学秋试策问二首】
问:所贵乎学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而考成败也。昔之人尝有以是成者,我
必袭之;尝有以是败者,我必反之。如是其可乎?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勤。然
而或勤以治,亦或以乱。文王之日昃,汉宣之厉精,始皇之程书,隋文之传餐,
其为勤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断。然而或断以兴,亦或以衰。晋武之平吴,
宪宗之征蔡,苻坚之南伐,宋文之北侵,其为断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信
其臣。然而或信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于孟明,汉昭之于霍光,燕哙之于子之,
德宗之于卢杞,其为信一也。此三者,皆人君之所难,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旷
世而不获者也。然考此数君者,治乱、兴衰、安危之效,相反如此,岂可不求其
故欤?夫贪慕其成功而为之,与惩其败而不为,此二者皆过也。学者将何取焉!
按其已然之迹,而诋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也难。是以未及见其成功,
则文王之勤,无以异于始皇。而方其未败也,苻坚之断,与晋武何以辨?请举此
数君者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将详观焉。
问: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故管仲以阴谋倾鲁梁之民,而商鞅亦招
三晋之人以并诸侯。当周之盛时,其民物之数登于王府者,盖拜而受之。自汉以
来,丁口之蕃息,与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其贡赋输籍之法,必有可观者。然
学者以其得天下不以道,又不过再世而亡,是以鄙之而无传焉。孔子曰:“不以
人废言。”而况可以废一代之良法乎?文帝之初,有户三百六十馀万,平陈所得
又五十万,至大业之始,不及二十年,而增至八百九十馀万者,何也?方是时,
布帛之积,至于无所容,资储之在天下者,至不可胜数。及其败亡涂地,而洛口
诸仓,犹足以致百万之众。其法岂可少哉!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
然以今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
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夫立法创制,将以远迹
三代,而曾隋氏之不及,此岂不可论其故哉?
【试馆职策问三首】
问:《传》曰:“秦失之强,周失之弱。”昔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至其
后世,有浸微之忧。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夫亲亲
而尊尊,举贤而上功,三代之所共也。而齐鲁行之,皆不免于衰乱,其故何哉?
国家承平百年,六圣相授,为治不同,同归于仁。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
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职其意,流入
于刻。夫使忠厚而不偷,励精而不刻,亦必有道矣。昔汉文宽仁长者,至于朝廷
之间,耻言人过,而不闻其有怠废不举之病。宣帝综核名实,至于文学理法之士,
咸精其能,而不闻其有督责过甚之失。何修何营可以及此?愿深明所以然之故,
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于篇,以备采择。
问: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於以论兴亡之先后。考古以证今,
盖学士大夫之职,而人主与群臣之所欲闻也。请借汉而论之。西汉十二世,而有
道之君六,虽成、哀失德,祸不及民,宜其立国之势,强固不拔,而王莽以斗筲
穿窬之才,谈笑而取之。东汉自安、顺以降,日趋于哀乱,而桓灵之虐,甚于三
季,其势宜易动,而董、吕、二袁,皆以绝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盖天下,
其才百倍王莽,尽其智力,终身莫能得。夫治乱相绝,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
愿考其政,察其俗,悉陈其所以然者。
问:国家及闲暇无事时,辟三馆以储士,既命丞弼之臣各举其所知,又诏有
司发策而访焉,非独以观子大夫之能,抑亦欲闻天下之要务,决当今之滞论也。
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于都下者,几数千人。坐视而不救
欤?则下有食贫失职之叹。裁损入流,减削任子以救之欤?则上有伤恩失士之忧。
河朔之民,不安其居久矣,一遇水旱,则扶老携幼,转徙而南。下令而禁之欤?
ze6*民违死而趋生,令必不行。听其南而不禁欤?则河朔渐空。而流民聚于南方,
有足忧者。河自近岁屡次而西,听其西而不塞欤?则泛滥千里,农民失业。塞而
归之故道欤?则水未必听,或至于啮坏都邑。此三者,皆安危之所系,利害相持
而未决者也。子大夫讲之熟矣。愿闻其说。
【省试策问三首】
问:《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
君子之至于斯也,亦可谓用力省而成功博矣。陛下嗣位于今四年,未言而民信之,
无为而天助之,虽群臣有司,不足以识知盛德之所在。然窃意其万一,殆专以仁
孝礼义好生纳谏治天下也。子大夫生于此时,而又以德行道艺宾兴于廷,将必有
意于《孟子》之言正君而国定,愿闻所谓一言而兴邦、修身而天下服者。夫尧舜
尚矣,学者无所复议。自汉以来,道德纯备,未有如文帝者也。今考其行事,而
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才,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见而不录,不
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然则兵偃刑措,何从而致之?南越不臣,
宠以使者,吴王不朝,赐以几杖,此与唐之陵夷,藩镇自立以邀旄钺者何异,不
几于姑息苟简之政欤?《传》曰:三王臣主俱贤。五霸不及其臣。文帝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既见,不如也。文帝岂霸者欤?帝自以为不如,而魏文帝乃以为过
之,此又何也?抑过之为贤欤?将自谓不如为贤欤?汉文之所以为文,殆以是三
者,而可疑如此。故愿与子大夫论之,以待上问而发焉。
问:《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
训之。”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仲尼,旅人也,而门人可使南面。
重耳,亡公子也,而从者足以相国。汉之得人,盛于武、宣,皆拔之刍牧之中,
而表之公卿之上。世主不以为疑,士大夫不以为嫌者,风俗厚而论议正也。宋蔡
廓为吏部尚书,黄散以下,皆得自用,而廓以为薄己。今自宰相不得专选举,一
命以上,皆付之定法,此何道也?昔常衮当国,虽尽公守法,而贤愚同滞,天下
讥之。及崔贻孙相,不及一年,除吏八百,多其亲旧,号称得人。故建中之政,
几同贞观。夫使宰相守法如常衮,则不免于贤愚同滞之讥,用人如贻孙,则必有
威福下移之谤。欲望得人于微陋之中,而成功于绳墨之外,岂不难哉!子大夫学
优而求用者也,当何施于今,而免于斯二者?愿极言之。
问:历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
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及其久安无变,则夸者喜名,智者贪功,生事以为乐,
无病而自灸,则天下骚然,财屈力殚,而民始病矣。自汉以来,鲜不由此。汉初,
置郡不过六十,而文、景之化,几致刑措。及唐中叶,列三百州,为千四百县,
而政益荒。是时宿兵八十馀万,民去为商贾,度为佛老,杂入科,率常十五。天
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流弊之极。至元和中,乃命段平仲、韦
贯之、许孟容、李绛一切蠲减,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纾,而上
下相安,无刻核之怨。今朝廷无事,百有馀年,虽六圣相授,求治如不及,而吏
隋民劳,盖不胜弊。今者骄兵冗官之费,宗室贵戚之奉,边鄙将吏之给,盖十倍
于往日矣。安视而恤欤?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欤?则有拂逆人情之患。
夫元和之世,彼四子者,何独能之。子大夫虽未仕,其详有所不知,而救此之道,
当讲其要,愿悉著于篇。
【省试宗室策问】
问:昔周之盛时,其卿士皆周、召、毛、原,非王之伯叔父,则其子弟也。
至两汉间、平、歆、向,世不乏人。而唐之宗室最近而易考,武略如道宗、孝恭,
文章如白与贺者,不可以一二数。而以宰相进者,有九人焉。呜呼!何其盛也。
建隆以来,不以吏事责宗子,虽有文武异才,终身不试。先帝独见远览,恩义并
用,增修教养之法,肇开选举之路,盖十有馀年矣。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
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意者谦畏慎
默,而不自献欤?将教养选举之法,有所缺而未明欤?其悉著于篇,以俟采择。
【策问三首】
昔人有言,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智,韩魏时有奇节。自汉以来,豪杰之士,
多出山东山西。国家承平百年,文武并用,所以辅成人才者,可谓至矣。而五路
学者,尚未逮古。岂山川气俗有今昔之殊?将教养课试之法未得其要?各以所习
之经,闻于师者著于篇。
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汉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
守宰。今民去南亩而游市井者,官不禁,载耒耜而适四方者,关不讥也。户口盈
缩无复赏罚,此岂治世所当然耶?今欲依古义为农桑之政,计户口而为考课之法,
而议者或以为无益有扰,有司惑焉,当何施而可?
古者礼刑相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诗》曰:“淑问如皋陶,在泮
献囚。”而汉之盛时,儒者皆以《春秋》断狱。今世因人以立事,因事以立法,
事无穷而法日新,则唐之律令,有失于本矣。而况《礼》与《春秋》儒者之论乎?
夫欲追世俗而忘返,则教化日微;泥经术而为断,则人情不安。愿闻所以折衷于
斯二者。
【私试策问】
问: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
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
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衷?使近古而宜今,
有益而无损乎?今举于礼部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吏部者,皆用长守不易
之格。六卿之长,不得一用其意,而胥吏奸人,皆出没其间。此岂治世之法哉。
如使有司皆若唐以前,得自以其意进退天下士大夫,官吏恣擅,流言纷纭之害,
将何以止之?夫古之人,何修而免于此?夫岂无术?不讲故也。愿闻其详。
【拟殿试策问】
皇帝若曰:呜呼!维天佑民,实相乃后,锡以多士,咸造在廷,顾朕不德,
何以致此?永惟子大夫释畎亩之安、轻千里之远而从朕游者,夫岂为利禄哉!闻
之于师,而欲献之于君;修之于家,而欲刑之于国者,子大夫之本意也。朕愿闻
之。朕即位改元,于今三年,纵未及孔子之有成,犹当庶几于子路之言有勇且知
方者,而风俗未厚,刑政未清,阴阳未和,厥咎安在?朕虚心忘已以来众言,而
朝廷阙失之政,斯民利害之实,有所未闻;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叙,兵
不得解;施舍已责,捐利与民,而农民未安,商旅不行。此三者,朕之所疑,日
夜以思而未获者也。其悉言之,无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私试策问八首】
问: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其国常至于不可救者,何也?所忧者,
非其所以乱与亡,而其所以乱与亡者,常出于其所不忧也。请借汉以言之。昔者
高帝之世,天下既平矣,当时之所忧者,韩、彭、英、卢而已。此四王者,皆不
能终高帝之世,相继仆灭,而不复续。及至吕氏之祸,则犹异姓也。吕氏既已灭
矣,而吴、楚之忧,几至于亡国。方韩、彭、吕氏之祸,惟恐同姓之不蕃炽昌大
也。然至其为变,则又过于异姓远矣。文、景之世,以为诸侯分裂破弱,则汉可
以百世而无忧。至于武帝,诸侯之难少衰,而匈奴之患方炽。则又以为天下之忧,
止于此矣。及昭、宣、元、成之世,诸侯王既已无足忧者,而匈奴又破灭臣事于
汉。然其所以卒至于中绝而不救,则其所不虑之王氏也。世祖既立,上惩韩、彭
之难,中鉴七国之变,而下悼王氏之祸,于是尽侯诸将,而不任以事,裁减同姓
之封,而黜三公之权,以为前世之弊尽去矣。及其衰也,宦官之权盛,而党锢之
难起,士大夫相与扼腕而游谈者,以为天子一日诛宦官而解党锢,则天下犹可以
无事。于是外召诸将,而内胁其君。宦官既诛无遗类,而董卓、曹操之徒,亦因
以亡汉。汉之所忧者凡六变,而其乱与亡,辄出于其所不忧,而终不可备。由此
观之,治乱存亡之势,其皆有以取之欤?抑将不可推,如江河之徙移,其势自有
以相激,而不自知欤?其亦可以理推力救莫之为也?今将使事至而应之,患至而
为之谋,则天下之患,不可以胜防,而政化不可以胜变矣。则亦将朝文而暮质,
忽宽而骤猛欤?意者亦有可以长守而不变,虽有小患而不足恤者欤?愿因论汉,
而极言其所以然。
问:昔三代之际,公卿有生而为之者,士有至老而不迁者。官有常人,而人
有常心。故为周之公卿者,非周、召、毛、原,则王之子弟也。发于畎亩,起于
匹夫,而至于公相,盖亦有几人而已,士之勤苦终身于学,讲肄道艺,而修其廉
隅,以邀乡里之名者,不过以望乡大夫贤能之书。其选举而上,不过以为一命之
士。其杰异者至于大夫,极矣。夫周之世,诸侯为政之卿,皆其世臣之子孙,则
夫布衣之士,其进盖亦有所止也。当是之时,士皆安其习而乐其分,不倦于小官,
而挈为之,故其民事修而世务举。及其后世不然,使天下旅进而更为之,虽布衣
之贤,得以骤进于朝廷,而士始有无厌之心矣。官事之不修,民事之不缉,非其
不能,不屑为之也。先王之用人,欲其人人自喜,终老而不倦,是以能尽其才。
今以凡人之才,而又加之以既倦之意,其为弊可胜言乎!今夫州县之吏,有故而
不得改官者,盘桓于州县而不能去,久者不过以为职官令以录。仕而达者,自县
宰为郡之通守,自郡之通守以至郡守,为郡守而无他才能,则盘桓于太守,而不
得去。由此观之,是职官令录与郡守四者,为国家弃材之委,而仕不达者之所盘
桓而无聊也。夫以太守之重,职官令录之近于民,而用弃材焉,使不达者盘桓于
其职,此岂先王所以使人不倦之意欤?嗟夫,盖亦有不得已也。居今之势,何以
使天下之士各安其分,而无轻于小官?何以使此四者流徙不倦,而无不自聊赖之
意?其悉书于篇。
问:古者师出受成于学,兵固学者之所宜知也。今关中之事,又诸君之所亲
履而目见者。昔者六国之世,秦尽有今关中之地,地不加广也,而东备齐,南备
楚,近则备韩、魏,远则备燕、赵,有敌国之忧,而无中原之助。然而当是时也,
攘却西戎,至千余里。今也天下为一,独以关中之地西备羌戎,三方无敌国之忧,
而又内引百郡以为助,惴惴焉自固之不暇。以百倍之势,而无昔人分毫之功,此
不可不论也。古之为兵者,戍其地则用其地之民,战其野则食其野之粟,守其国
则乘其国之马,以是外被兵而内不知,此所以百战而不殆也。今则不然,戍边用
东北之人,籴粮用内郡之钱,骑战用西羌之马,是以一郡用兵而百郡骚然,此又
不可不论也。昔者卫为狄所灭,齐桓公以车三十乘封文公于楚丘,及其末年,至
三百乘。故其诗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以为资之四夷,则
卫之所近者莫若狄。当是时也,狄与卫为仇雠,其势必不以马与卫,然则卫独以
何术而能致马如此之多耶?今欲使被边之郡自用其民、自食其粟、自乘其马,而
不得其术,故愿闻其详。
问:三代之祭礼,其存者几希矣,其全固不可以一日而复。然今天下郡县通
祀社稷、孔子、风伯、雨师与凡山川古圣贤之庙,此其礼尤急而不可阙者也。武
王伐商,师渡盟津,有宗庙,有将舟。将舟,社主在焉。则是社稷有主也。古者
师行载迁庙之主,无迁庙则以币玉,为庙不可一日虚主也。一日虚主犹不可,若
无主而为庙,可乎?是凡庙皆当有主也。今郡县所祭,未尝有主,而皆有土木之
像,夫像安出哉。古者祭莫不有尸,《诗》有灵星之尸,则祭无所不用尸也。祭
而不用尸者,是始死之奠也。不然,则是祭殇也。今也举不用尸,则如勾祭而已
矣。儒者治礼,至其变,尤谨严而详。今之变主为像与祭而无尸者,果谁始也?
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于
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享,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也。
鬼神不能谆谆与人接也,故使尸嘏主人。今也无尸,而受胙于于虚位,不亦鄙野
可笑矣!夫今欲使庙皆有主,祭皆有尸,不知何道而可?愿从诸君讲求其遗制,
合于古而便于今者。
问:《易》之为书,要以不可为必然可指之论也。其始有画而无文,后世圣
人始为之辞,盖亦微见其端,而其或为仁,或为义,或小或大,则付之后世学者
之分。然世益久远,则学者或入于邪说,故凡孔子之所为赞《易》者,特以防闲
其邪说,使之从横旁午要不失正,而非以为必然可指之论也。是故其用意广而其
辞约。窃尝深观之,孔子盖有因爻辞而申言之,若无所损益于其辞之义者甚众。
《比》之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孕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小畜》之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损》之liu6*四:“损其疾,使遄有喜。”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大有》之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曰:“上有大吉,自天祐也。”夫既已言之矣,而孔子又申言之,使无所
损益于其辞之义,则孔子固多言也。乃孔子则有不胜言者。故愿与诸君论之。
问:古之为爵赏,所以待有功也。以为有功而后爵,天下必有遗善,是故有
无功而爵者,六德六行以兴贤能,是也。古之为刑罚,所以待有罪也。以为有罪
而后罚,则天下必有遗恶,是故有无罪而罚者,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
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是也。夫人之难知,自尧舜病之。惟幸其有功,故有以为
赏之之名。惟因其有罪,故有以为罚之之状。而天下不争。今使无功之人,名之
以某德而爵之;无罪之人,状之以某恶而诛之。则天下不知其所从,而上亦将
眊乱而丧其所守。然则古之人将何以处此欤?方今法令明具,政若画一,然犹
有冒昧以侥幸,巧诋以出入者,又况无功而赏、无罪而罚欤?古之人将必有以处
此也。
问:圣人之言,各有方也。苟为不达,执其一方,而辄以为常,则天下之惑
者,不可以胜原矣。昔者孔子以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而有子以为非君子之言,
乃孔子则有所由发也。善乎,有子之知孔子也。《语》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观之。”《易》曰:“观,盥而不荐。”《语》曰:“吾岂匏瓜也哉!安
能系而不食?”《易》曰:“以杞匏瓜,有陨自天。”是二者其言则同,而其所
以言者,可得为同欤?王弼之于《易》,可以为深矣,然因其言之适同,遂以为
训,使学者不得不惑。亦不可不辨。
问:古之作者,苟非圣人,皆有所偏。徇其偏则已流,废其长则已苛。二者
皆非所谓善学也。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
正也。既以正人,又反以正己。此所以寡过而成名也。昔者韩子论荀、扬之疵,
而韩子之疵,有甚于荀、扬。荀卿讥六子之蔽,而荀卿之蔽不下于六子。班固之
论子长也,以为是非谬于圣人,而范晔之论班固也,以为目见毫毛而不见睫。自
今而观之,不知范氏之书,其果逃于目睫之论也欤?其未也?而莫或正之。故愿
闻数子之得失。非务以相高而求胜,盖亦乐夫儒者之以道相正也。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
问: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唐受天下于隋,因隋之制,
而不害为唐。汉之与秦,唐之与隋,其治乱安危至相远也,然而卒无所改易,又
况于积安久治,其道固不事变也。世之君子,以为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
病其说之不效,急于有功,而归咎于法制。是以频年遣使冠盖相望于道,以求民
之所患苦。罢去茶禁,归之于民,不以刑狱委任武吏;至于考功取士,皆有所损
益。行之数年,卒未有其成,而纷纭之议,争以为不便。嗟乎,此特其小者耳。
事之可变,将复有大于此者。今欲尽易天下之骄卒,以为府兵,尽驱天下之异教,
以为齐民,尽核天下之惰吏,以为考课,尽率天下之游手,以为农桑,其为拂世
厉俗,非特如今之所行也。行其小者,且不能办,则其大者又安敢议。然则是终
不可变欤?抑将变之不得其术欤?将已得其术,而纷纭之议不足恤欤?无乃其道
可变而不在其迹欤?所谓胜残去杀者,其卒无效欤?愿条其说。
【国学秋试策问二首】
问:所贵乎学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而考成败也。昔之人尝有以是成者,我
必袭之;尝有以是败者,我必反之。如是其可乎?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勤。然
而或勤以治,亦或以乱。文王之日昃,汉宣之厉精,始皇之程书,隋文之传餐,
其为勤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断。然而或断以兴,亦或以衰。晋武之平吴,
宪宗之征蔡,苻坚之南伐,宋文之北侵,其为断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信
其臣。然而或信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于孟明,汉昭之于霍光,燕哙之于子之,
德宗之于卢杞,其为信一也。此三者,皆人君之所难,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旷
世而不获者也。然考此数君者,治乱、兴衰、安危之效,相反如此,岂可不求其
故欤?夫贪慕其成功而为之,与惩其败而不为,此二者皆过也。学者将何取焉!
按其已然之迹,而诋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也难。是以未及见其成功,
则文王之勤,无以异于始皇。而方其未败也,苻坚之断,与晋武何以辨?请举此
数君者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将详观焉。
问: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故管仲以阴谋倾鲁梁之民,而商鞅亦招
三晋之人以并诸侯。当周之盛时,其民物之数登于王府者,盖拜而受之。自汉以
来,丁口之蕃息,与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其贡赋输籍之法,必有可观者。然
学者以其得天下不以道,又不过再世而亡,是以鄙之而无传焉。孔子曰:“不以
人废言。”而况可以废一代之良法乎?文帝之初,有户三百六十馀万,平陈所得
又五十万,至大业之始,不及二十年,而增至八百九十馀万者,何也?方是时,
布帛之积,至于无所容,资储之在天下者,至不可胜数。及其败亡涂地,而洛口
诸仓,犹足以致百万之众。其法岂可少哉!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
然以今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
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夫立法创制,将以远迹
三代,而曾隋氏之不及,此岂不可论其故哉?
【试馆职策问三首】
问:《传》曰:“秦失之强,周失之弱。”昔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至其
后世,有浸微之忧。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夫亲亲
而尊尊,举贤而上功,三代之所共也。而齐鲁行之,皆不免于衰乱,其故何哉?
国家承平百年,六圣相授,为治不同,同归于仁。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
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职其意,流入
于刻。夫使忠厚而不偷,励精而不刻,亦必有道矣。昔汉文宽仁长者,至于朝廷
之间,耻言人过,而不闻其有怠废不举之病。宣帝综核名实,至于文学理法之士,
咸精其能,而不闻其有督责过甚之失。何修何营可以及此?愿深明所以然之故,
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于篇,以备采择。
问: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於以论兴亡之先后。考古以证今,
盖学士大夫之职,而人主与群臣之所欲闻也。请借汉而论之。西汉十二世,而有
道之君六,虽成、哀失德,祸不及民,宜其立国之势,强固不拔,而王莽以斗筲
穿窬之才,谈笑而取之。东汉自安、顺以降,日趋于哀乱,而桓灵之虐,甚于三
季,其势宜易动,而董、吕、二袁,皆以绝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盖天下,
其才百倍王莽,尽其智力,终身莫能得。夫治乱相绝,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
愿考其政,察其俗,悉陈其所以然者。
问:国家及闲暇无事时,辟三馆以储士,既命丞弼之臣各举其所知,又诏有
司发策而访焉,非独以观子大夫之能,抑亦欲闻天下之要务,决当今之滞论也。
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于都下者,几数千人。坐视而不救
欤?则下有食贫失职之叹。裁损入流,减削任子以救之欤?则上有伤恩失士之忧。
河朔之民,不安其居久矣,一遇水旱,则扶老携幼,转徙而南。下令而禁之欤?
ze6*民违死而趋生,令必不行。听其南而不禁欤?则河朔渐空。而流民聚于南方,
有足忧者。河自近岁屡次而西,听其西而不塞欤?则泛滥千里,农民失业。塞而
归之故道欤?则水未必听,或至于啮坏都邑。此三者,皆安危之所系,利害相持
而未决者也。子大夫讲之熟矣。愿闻其说。
【省试策问三首】
问:《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
君子之至于斯也,亦可谓用力省而成功博矣。陛下嗣位于今四年,未言而民信之,
无为而天助之,虽群臣有司,不足以识知盛德之所在。然窃意其万一,殆专以仁
孝礼义好生纳谏治天下也。子大夫生于此时,而又以德行道艺宾兴于廷,将必有
意于《孟子》之言正君而国定,愿闻所谓一言而兴邦、修身而天下服者。夫尧舜
尚矣,学者无所复议。自汉以来,道德纯备,未有如文帝者也。今考其行事,而
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才,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见而不录,不
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然则兵偃刑措,何从而致之?南越不臣,
宠以使者,吴王不朝,赐以几杖,此与唐之陵夷,藩镇自立以邀旄钺者何异,不
几于姑息苟简之政欤?《传》曰:三王臣主俱贤。五霸不及其臣。文帝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既见,不如也。文帝岂霸者欤?帝自以为不如,而魏文帝乃以为过
之,此又何也?抑过之为贤欤?将自谓不如为贤欤?汉文之所以为文,殆以是三
者,而可疑如此。故愿与子大夫论之,以待上问而发焉。
问:《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
训之。”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仲尼,旅人也,而门人可使南面。
重耳,亡公子也,而从者足以相国。汉之得人,盛于武、宣,皆拔之刍牧之中,
而表之公卿之上。世主不以为疑,士大夫不以为嫌者,风俗厚而论议正也。宋蔡
廓为吏部尚书,黄散以下,皆得自用,而廓以为薄己。今自宰相不得专选举,一
命以上,皆付之定法,此何道也?昔常衮当国,虽尽公守法,而贤愚同滞,天下
讥之。及崔贻孙相,不及一年,除吏八百,多其亲旧,号称得人。故建中之政,
几同贞观。夫使宰相守法如常衮,则不免于贤愚同滞之讥,用人如贻孙,则必有
威福下移之谤。欲望得人于微陋之中,而成功于绳墨之外,岂不难哉!子大夫学
优而求用者也,当何施于今,而免于斯二者?愿极言之。
问:历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
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及其久安无变,则夸者喜名,智者贪功,生事以为乐,
无病而自灸,则天下骚然,财屈力殚,而民始病矣。自汉以来,鲜不由此。汉初,
置郡不过六十,而文、景之化,几致刑措。及唐中叶,列三百州,为千四百县,
而政益荒。是时宿兵八十馀万,民去为商贾,度为佛老,杂入科,率常十五。天
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流弊之极。至元和中,乃命段平仲、韦
贯之、许孟容、李绛一切蠲减,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纾,而上
下相安,无刻核之怨。今朝廷无事,百有馀年,虽六圣相授,求治如不及,而吏
隋民劳,盖不胜弊。今者骄兵冗官之费,宗室贵戚之奉,边鄙将吏之给,盖十倍
于往日矣。安视而恤欤?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欤?则有拂逆人情之患。
夫元和之世,彼四子者,何独能之。子大夫虽未仕,其详有所不知,而救此之道,
当讲其要,愿悉著于篇。
【省试宗室策问】
问:昔周之盛时,其卿士皆周、召、毛、原,非王之伯叔父,则其子弟也。
至两汉间、平、歆、向,世不乏人。而唐之宗室最近而易考,武略如道宗、孝恭,
文章如白与贺者,不可以一二数。而以宰相进者,有九人焉。呜呼!何其盛也。
建隆以来,不以吏事责宗子,虽有文武异才,终身不试。先帝独见远览,恩义并
用,增修教养之法,肇开选举之路,盖十有馀年矣。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
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意者谦畏慎
默,而不自献欤?将教养选举之法,有所缺而未明欤?其悉著于篇,以俟采择。
【策问三首】
昔人有言,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智,韩魏时有奇节。自汉以来,豪杰之士,
多出山东山西。国家承平百年,文武并用,所以辅成人才者,可谓至矣。而五路
学者,尚未逮古。岂山川气俗有今昔之殊?将教养课试之法未得其要?各以所习
之经,闻于师者著于篇。
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汉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
守宰。今民去南亩而游市井者,官不禁,载耒耜而适四方者,关不讥也。户口盈
缩无复赏罚,此岂治世所当然耶?今欲依古义为农桑之政,计户口而为考课之法,
而议者或以为无益有扰,有司惑焉,当何施而可?
古者礼刑相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诗》曰:“淑问如皋陶,在泮
献囚。”而汉之盛时,儒者皆以《春秋》断狱。今世因人以立事,因事以立法,
事无穷而法日新,则唐之律令,有失于本矣。而况《礼》与《春秋》儒者之论乎?
夫欲追世俗而忘返,则教化日微;泥经术而为断,则人情不安。愿闻所以折衷于
斯二者。
【私试策问】
问: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
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
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衷?使近古而宜今,
有益而无损乎?今举于礼部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吏部者,皆用长守不易
之格。六卿之长,不得一用其意,而胥吏奸人,皆出没其间。此岂治世之法哉。
如使有司皆若唐以前,得自以其意进退天下士大夫,官吏恣擅,流言纷纭之害,
将何以止之?夫古之人,何修而免于此?夫岂无术?不讲故也。愿闻其详。
【拟殿试策问】
皇帝若曰:呜呼!维天佑民,实相乃后,锡以多士,咸造在廷,顾朕不德,
何以致此?永惟子大夫释畎亩之安、轻千里之远而从朕游者,夫岂为利禄哉!闻
之于师,而欲献之于君;修之于家,而欲刑之于国者,子大夫之本意也。朕愿闻
之。朕即位改元,于今三年,纵未及孔子之有成,犹当庶几于子路之言有勇且知
方者,而风俗未厚,刑政未清,阴阳未和,厥咎安在?朕虚心忘已以来众言,而
朝廷阙失之政,斯民利害之实,有所未闻;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叙,兵
不得解;施舍已责,捐利与民,而农民未安,商旅不行。此三者,朕之所疑,日
夜以思而未获者也。其悉言之,无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问神卷第五
《扬子法言》 或问“神”。曰:“心。”“请问之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明史》 ○许誉卿 华允诚 魏呈润(胡卷九
《黄帝内经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卷五十二
《苏轼集》 ◎奏议六首 【论河北京东盗卷六十一 居士外集卷十一
《欧阳修集》 ◎经旨十八首 【易或问〈景卷一百八十 列传第六十七
《元史》 ○耶律希亮 耶律希亮,字明幻灭(中)-第二部-外省大人物在巴黎-21-另外一种记者
《幻灭》 第卷三十八 宦者传第二十六
《新五代史》 呜呼,自古宦、女之祸深矣!明者未德伯家的苔丝(下)-第五期-痴心女子
《德伯家的苔丝》 苔哈姆雷特-第一幕
《哈姆雷特》 第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宋史》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 ○10章 原官
《尉缭子》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十九
《清史稿》 ○富勒浑(文绶) 刘秉恬(查礼红与黑(中)-卷下-18
《红与黑》 她包法利夫人(下)-第三部-04
《包法利夫人》 时卷十五 志第十
《隋书》 ◎音乐下 开皇九年,平陈,安娜_卡列宁娜(上)-第1部-29
《安娜·卡列尼娜》 &卷一百十四
《苏轼集》 ◎内制表本一十七首 【皇帝卷二十一 志第十六
《隋书》 ◎天文下 ○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