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作者:黄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
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
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
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
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
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
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阳cang6*独至,厥喘虚
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cang6*独至,是阳气重并也,
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cang6*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
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
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
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
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
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
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
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
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
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
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
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
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
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
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
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
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
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
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
<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
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
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
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々无所见,耳无所闻,善
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
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
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
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
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
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
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
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
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
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藏化
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
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
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
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
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
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
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
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
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
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
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
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
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
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
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
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
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
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
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
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
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阳cang6*独至,厥喘虚
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cang6*独至,是阳气重并也,
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cang6*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
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
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
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
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
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
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
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
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
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
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
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
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
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
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
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
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
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
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
<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
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
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
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々无所见,耳无所闻,善
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
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
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
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
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
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
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
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
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
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藏化
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
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
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
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
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
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
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
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
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
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
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
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
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
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
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上尉的女儿(上)-第二部-第1章
《上尉的女儿》 开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
《晋书》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豫章君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魏书》 ◎陆俟 陆俟,代人也。曾祖卷三百十一 列传九十八
《清史稿》 ○哈攀龙(子国兴) 任举 冶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卷九十四 周子之书
《朱子语类》 ◎太极图 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刺复第十
《盐铁论》 ◎刺复第十大夫曰为色矜而心卷四十五
《苏轼集》 ◎制策二首 【御试制科策(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南史》 ○王诞(兄子偃 偃子藻 藻弟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宋史》 ○宗室世系十二 (表略)卷十一 经部十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类一 《书》以道政事,卷八十三下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魏书》 ◎高肇 于劲 胡国珍 李延不苟第三
《荀子》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杂篇 天下第三十三
《庄子》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卷五百二十九 列传三百十六
《清史稿》 ◎属国四 廓尔喀 浩罕(卷二十二 志第二
《旧唐书》 ◎礼仪二 隋文帝开皇中,将宝岛-10-航行
《宝岛》 那晚,我们通宵奔忙着,将物品装舱归位阿格尼丝_格雷-第12章-阵雨
《阿格尼丝_格雷》 三傲慢与偏见(下)-第46章
《傲慢与偏见》 伊上尉的女儿(上)-第一部-第11章-叛匪的寨子
《上尉的女儿》 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