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作者:黄帝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
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
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
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
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
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
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
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
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
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
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
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
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
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
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
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
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候八
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
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
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
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
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
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
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
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
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
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
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
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
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
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
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
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
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
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
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
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
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
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
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
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
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
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
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
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
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
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
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
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
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
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
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
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
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
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
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
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
新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
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
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
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
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
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
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
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
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
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
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
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
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
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
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
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
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
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
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
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
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
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
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
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
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
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
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
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yin6*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
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
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
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
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
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
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
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纷?,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
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
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
水谷气,日以益衰,yin6*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
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阴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
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
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
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
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
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
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
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
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
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
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
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
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
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
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
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
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
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
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
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
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
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
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候八
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
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
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
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
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
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
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
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
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
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
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
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
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
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
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
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
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
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
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
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
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
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
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
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
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
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
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
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
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
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
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
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
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
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
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
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
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
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
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
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
新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
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
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
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
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
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
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
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
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
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
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
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
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
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
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
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
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
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
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
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
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
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
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
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
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
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
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
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yin6*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
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
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
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
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
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
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
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纷?,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
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
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
水谷气,日以益衰,yin6*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
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阴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
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
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
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
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
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
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二
《元史》 ◎刑法三 ○食货 诸卷一四一 集古录跋尾卷八
《欧阳修集》 【唐颜氏家庙碑〈建中元年〉】卷一百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六
《元史》 ○耶律留哥 耶律留哥,契丹第三十六卷 皂角林大王假形
《警世通言》 富贵还将智力求,仲尼年少合封侯。卷三百三十 列传第八十九
《宋史》 ○任颛 李参 郭申锡 傅求卷五百七 列传二百九十四
《清史稿》 ◎畴人二 李潢 汪莱卷二十五 徐茶酒乘闹劫新人 郑蕊珠鸣冤完旧案
《二刻拍案惊奇》 词云: 瑞气笼清晓。卷珠帘卷四 本纪第四
《元史》 ◎世祖一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卷九十一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魏书》 ◎晁崇 张渊 殷绍 王早卷六 俭约第十八(凡八章)
《贞观政要》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儒林外史》 &n傲慢与偏见(下)-第35章
《傲慢与偏见》 伊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传记类存目四 △《历代相傲慢与偏见(下)-第37章
《傲慢与偏见》 第卷四十八 列传第十八
《晋书》 ◎向雄 段灼 阎缵 向周书 蔡仲之命第十九
《尚书》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卷九 晋语三
《国语》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诵之曰:沉船-第46章
《沉船》 哈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七
《明史》 ○高谷 胡濙 王直 高解蔽第二十一
《荀子》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