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后记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者拿到这本书,不免会有些奇怪:篇幅不大,又是部文学作品,何以要这么多译者合译?颇有点史无前例的样子.这话不错.这正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遗迹.
时间要推回到十八年前的1976年去."文化大革命"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不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化领域也同样一塌糊涂.书荒严重,大人小孩都无书可读.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约请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从俄文原版翻译此书.
当时我正在那个组工作.大家闲了那么些年,如今有活儿干,当然都很高兴.但是那个年头,知识分子还都戴着"臭老九"的帽子,由哪一个人或少数人来承担这项工作,显然有悖于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决定全组十名成员都参加.单有集体主义还不够,知识分子还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于是又分出几页来,请工农兵学员译.工农兵学员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一起讨论,一起译那几页东西.尽管如此,交来的译稿仍不能用,只好搁置一边,另起炉灶.不过出版时把工农兵学员带上,用了一个很长的署名,叫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和俄语系72级工农兵学员合译,算是完成了结合.
这次再版情况不同了,工农兵学员似乎不必再挂名,集体署名也不再必要.况且当今大家都讲究个著作权署名权什么的,也不好亏待了谁.干脆如实反映当时的情况,把各人所做的工作都说清楚,还历史本来面目.这样,就出现了那么多人都署上名的事.
一部文学作品由那么多人来合译,我现在不认为是适宜的.不过平心而论,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这种做法,倒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在合作得很好的情况下,相互切磋,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对提高译文的质量还是会有所帮助的.不过事情既已过去,今后又不打算再这么做,不说也罢.
当时翻译中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个人写的.说它好也罢,不好也罢,全书是统一的风格,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个人的风格.如今十个人译,哪怕个个都是高手,各人总还有自己遣词造句的习惯,译文风格弄得五花八门总不是个办法.怎样使全书译文的风格一致起来?当时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开译之前拿出一节来,人人都译,然后传阅讨论,看译文有什么差异,再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觉得比较恰当.比较符合原文风格的标准,以后分译的时候,尽量摆脱个人的好恶,努力朝这个标准看齐.二是初稿译出来之后,来一道互校,把自己认为在理解上.风格上.译名上.体例上需要商榷.需要统一的地方都提出来,供以后加工时参考.三是确定三名同志从头至尾对全书译文进行一校.二校.三校.一校侧重把正确理解原文的关,兼顾其他;二校侧重把妥善表达原文的关,兼顾其他;三校则总揽全局,什么都管,并且对前面几道工序提出的种种译文方案作出"终审裁决",一锤定音,为全书定稿.当时我担任三校的工作,事先跟组内同志说妥,既然让我做这工作,最后只好统一于我认为合适的标准.难免有不妥之处,只好请大家包涵.这也算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吧.当然,我决定完稿之后,还要返回到初译的同志手里,请他们认可.不过译文既已经过几番折腾,初译的同志一般也就不再提什么意见了.
猜你喜欢
天子之义第二
《司马法》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订鬼篇
《论衡》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新唐书》 ◎逆臣下 黄巢,曹州冤句人卷九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金史》 ○裴满亨 斡勒忠 张大节(子卷五十 志第三十一
《金史》 ◎食货五 ○榷场 与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傲慢与偏见(上)-第27章
《傲慢与偏见》 元仁本第一
《司马法》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安娜_卡列宁娜(上)-第6部-09
《安娜·卡列尼娜》 &红与黑(中)-卷上-26
《红与黑》 人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明史》 ◎舆服一 大辂 玉辂卷七 为王宽与妇义安主书
《六朝文絜》 昔鱼岭逢车,芝田息驾,虽见妖媱,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三十七
《清史稿》 ○李长庚(子廷钰 胡振声)卷五十三 志第六
《宋史》 ◎天文六 ○月犯五纬 月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魏书》 ◎杨播 杨播,字延庆,自云卷三十二 志七
《清史稿》 (表略)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旧五代史》 ◎礼志上 (案:《礼志序》卷一○四 奏议卷八
《欧阳修集》 ◎谏院进札状十一首 【论张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别集类二十四 △《一峰集卷四十二 本纪第四十二
《宋史》 ○理宗二 端平二年正月丁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