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木镂山水图·其二·囊琴访逸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策筇过石栈,僮子抱琴随。

流水高山处,此倡彼和时。

虚堂消永昼,高树落轻飔。

六法开生面,宁称刻楮奇。

诗词问答

问:《题木镂山水图·其二·囊琴访逸》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三

2. 平声

参考注释

石栈

在山间凿石架木作成的通道。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鉤连。” 元 马祖常 《海子桥》诗:“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 陈去病 《泰山绝顶登封处题壁》诗:“石栈千寻迥, 汶 流一綫长。”

僮子

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国语·鲁语下》:“其母叹曰:‘ 鲁 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为相一年,竪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犂畔。” 汉 焦赣 《易林·困之蹇》:“僮子射御,不知所定。”

流水高山

(1).《列子·汤问》:“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 伯牙 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 曰:‘善哉,峩峩兮若 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流水高山”指美妙的乐曲。 宋 辛弃疾 《谒金门·和廓之五月雪楼小集韵》词:“流水高山絃断絶,怒蛙声自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也不弹雅调与亲声,流水高山多不是,何似一声声尽説相思。”《冷眼观》第二二回:“不过因为我国政府讳言革命,所以他就变了这么一个谜语出来,把人猜着顽罢了。惜乎那人不悟,倒未免叫 李君 反存了个流水高山知音絶少的观念在心里了。”

(2).借指知音、知己。 宋 王安石 《伯牙》诗:“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自知。” 清 方文 《得梅朗三凶问因寄麻孟璿沉景山》诗:“流水高山交不浅,素车白马见何难。”

(3).即高山流水。古琴曲。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也题《流水高山》句,也赋《阳春白雪》吟。”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四折:“暂来锦瑟佳人傍,《流水高山》细评量。”《天雨花》第二三回:“君前重与翻新调,《流水高山》好。”

和时

适应时令。《汉书·成帝纪》:“教化流行,风雨和时。”

虚堂

高堂。 南朝 梁 萧统 《示徐州弟》诗:“屑屑风生,昭昭月影。高宇既清,虚堂復静。” 唐 戎昱 《客堂秋夕》诗:“隔窗萤影灭復流,北风微雨虚堂秋。” 宋 朱熹 《山北纪行》之十:“北渡 石塘桥 ,西访 濂溪 宅。乔木无遗株,虚堂唯四壁。” 清 顾炎武 《悼亡》诗之二:“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从各无违。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

永昼

漫长的白天。 宋 李清照 《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 文徵明 《四月》诗:“若为消永昼,窗下有残编。”《红楼梦》第七九回:“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汚棋枰。”《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一三三>》:“熟人见见面也是好的,而且也借此可消永昼。”

轻飔

微风。 宋 朱熹 《秋暑》诗:“疏树含轻颸,时禽囀幽语。” 明 唐顺之 《雁训》:“濯泠波以修容,颺轻颸而整仪。” 清 朱载震 《建兰》诗:“轻颸昼回芳,清泉晚宜瀹。”

六法

(1).谓规、矩、权、衡、准、绳。 北齐 刘昼 《新论·适才》:“规、矩、权、衡、準、绳,六法殊形,而各有任。”

(2).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后以为 中国 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清 姚鼐 《题句容学博冯墨香小照》诗:“君实精六法,自摹山水乐。” 林纾 《跋戴文节遗墨》:“ 文节 之精於六法,未必不有所授。” 郁达夫 《为霭民先生题经公颐渊画松》诗之二:“六法通灵力有餘,暮年点笔势凌虚。”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宋 沉遘 《章献皇太后忌日斋文》:“伏愿往凭六法,超脱五门。”

开生面

(1).展现新的面目。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凌烟 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赵次公 注:“ 贞观 中 太宗 画 李靖 等二十四人於 凌烟阁 ,至 开元 时,颜色已暗,而 曹将军 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盖因 左氏 : 狄 人归 先軫 之元面如生也。”

(2).指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卷二:“ 杭永年 一倣 圣嘆 笔意批之,似属效顰,然亦有开生面处。”参见“ 别开生面 ”。

刻楮

语本《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