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诗

作者:李复 朝代:宋代

读陶渊明诗原文

渊明才力高,诗语最萧散。
矫首捐末事,阔步探幽远。
初若不相属,再味意方见。
旷然闲寂中,奇趣高蹇{左山右产}。
众辞肆滂葩,奸怪露舒惨。
凋刻虽云工,真风在平澹。
距今几百年,有作皆愧赧。
予尝跂清尘,忽忽气相感。
安得起从游,绝顶与同览。

诗词问答

问:读陶渊明诗的作者是谁?答:李复
问:读陶渊明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复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渊明

深远明达。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非渊明弘鉴,则中兴之业,何容易哉?”

才力

才华;智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四)》

一代宗师才力薄,望溪文集 阮亭诗。—— 清· 袁枚《仿 元遗山论诗》(之一)

才力超群

诗语

诗的语言。《汉书·礼乐志》:“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 宋 刘攽 《和杨十七伤苏子美》:“穷途诗语尤慨慷,暮年笔法加豪逞。”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诗语的定型反复,是受着 华格讷 歌剧的影响。”

萧散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矫首

(1).昂首;抬头。 唐 杜甫 《又上后园山脚》诗:“穷秋立 日观 ,矫首望八荒。” 金 元好问 《出京》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 清 金农 《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

(2).昂昂然自得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至於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 宋 范仲淹 《祭蔡侍郎文》:“初矫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东之等传赞》:“ 李植 、 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羣枉。”

末事

(1).非关根本之事;小事。《荀子·议兵》:“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旧唐书·柳公绰传》:“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气义为凶人。” 宋 欧阳修 《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军书奏记一末事耳,有不待 脩 而堪者矣。”《红楼梦》第四八回:“ 薛姨妈 听了虽是欢喜,但又恐他在外生事,花了本钱倒是末事,因此不命他去。”

(2).古指商业和手工业。《商君书·外内》:“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 唐 张九龄 《侯使石头驿楼》诗:“渔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畴。”

(3).犹言馀事。《隋书·经籍志二》:“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説。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

阔步

大步走

阔步前进

探幽

(1).探索深奥的事理。《后汉书·陈宠传》:“陛下探幽析微,允执其中,革百载之失,建永年之功。” 晋 潘尼 《释奠颂》:“探幽穷賾,温故知新。”

(2).探寻幽境。 五代 齐己 《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君到 香山寺 ,探幽莫损神。” 清 乔莱 《湘口》诗:“探幽更向 愚溪 去,野性偏宜鸥鷺羣。”

若不

要不是

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

相属

(1).相接连;相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卿 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宋 叶适 《总干黄公行状》:“丧还,赴于涂、哭于郊、弔于家者,相属也。” 廖仲恺 《迈陂塘·题北郭秧针图》词:“锋芒如许禁磨折,风雨晦明相属。”

(2).相关;相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人生在世,望於后身,似不相属。”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而不係於方隅。’”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外洋助剿》:“内忧外患,其事不相属,而其害实相因。”

(3).互相劝酒;向人敬酒。 唐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沙平水息声影絶,一杯相属君当歌。”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明 高启 《逢张架阁》诗:“一杯相属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

(4).和人诗词。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诗序:“感叹之餘,作诗相属。” 宋 朱松 《赠范直夫》诗:“且与寓公同放旷,浩歌相属倚秋风。”

用以记人生年的十二生肖。《说郛》卷七三引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鷄、戌犬、亥猪为十二相属。”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矜嫚·韩愈王俭语》:“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何怪之有?”

旷然

(1).豁达。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新唐书·柳浑传》:“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所贵烈士心,旷然自超卓。”

(2).形容豁然通晓。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恒》:“魂微惙惙,行纊听絶。旷然大通,復更生活。”《后汉书·申屠刚传》:“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朕亲自览读,反覆数周,心开目明,旷然发矇。”

(3).宽宏貌。《后汉书·度尚传》:“狱吏谓 盘 曰:‘天恩旷然而君不出,可乎?’”《新唐书·郭虔瓘传》:“昔 相如 能詘 廉颇 , 寇恂 不吝 贾復 ,宜各旷然,终承朕命。”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中》:“若陛下忘其亲讐,旷然受之,惟才是用,塞谗毁路,其谁敢不竭忠以闻上乎?”

(4).虚空貌。《云笈七籤》卷六十:“至此常须少食,务令腹中旷然虚浄。”

(5).开阔貌。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朝入 譙郡 界,旷然消人忧。”《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尝有一人,悮坠穴中……乃缘穴而行,可十许日,忽旷然见明。” 清 恽敬 《游通天岩记》:“过主巖,巖益盘盘然,南折而西,有岫出巖背,旷然也,曰:‘忘归巖’。”

闲寂

亦作“闲寂”。空荡寂静。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诗:“兹地信闲寂,清旷惟道场。”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 愈 闻道无疑滞,行止繫缚,苟非所恋著,则山林閒寂与城郭无异。” 宋 陆游 《出游》诗:“山林闲寂归虽早,齿髮衰残病已迟。”

奇趣

奇妙的情趣

奇趣横生

高蹇

(1).孤傲貌,洁身自好貌。 唐 韩愈 《南溪始泛》诗之一:“餘年懔无几,休日愴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钱仲联 集释:“《楚辞·离骚》 王逸 章句:‘偃蹇,高貌。’《左传》 杜预 注:‘偃蹇,骄傲。’”《金史·文学传下·麻九畴》:“ 九畴 性资野逸,高蹇自便,与人交,一语不相入,则逕去不返顾。”

(2).指登高。 明 王慎中 《登金山口绝顶》诗:“枝樛迺能援,葛脆不可挽,当其意象开,岂復虑高蹇。”

山右

山的西侧。特指 山西省 。因居 太行山 之右,故称。 清 陆陇其 《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夙闻 山右 辛復元 先生之名,而未见其书。承乏 恒阳 ,幸与 山右 接壤,则又闻先生今之 辛復元 也。”《花月痕》第四回:“ 山右 尤畿疆屏蔽,西北膏腴。”

滂葩

磅礴。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 清 朱彝尊 《和程邃龙尾砚歌》:“黯然消魂万里别,长言不觉肆滂葩。” 清 厉鹗 《<余拙村诗集>序》:“若其辞肆滂葩,意闢蛰户,以 韩 孟 之奥峭为宗,而復取材近於 皮 陆 ,渊雅近於 欧 梅 ,世当有知言者。”

奸怪

奸邪不正。《荀子·君道》:“众庶百姓,无姦怪之俗,无盗贼之罪。”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善无不显,恶无不彰,俗无姦怪,民无淫风。”

舒惨

语出《文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薛综 注:“阳谓春夏,阴谓秋冬。” 李善 注引《春秋繁露》:“春之言犹偆也,偆者,喜乐之貌也。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之状也。”后以“舒惨”作为表示“苦乐”、“好坏”、“阴晴”、“丰歉”等两个对立概念并举的词语。《旧唐书·杜审权传》:“万灵舒惨,四海安危,尽繫朝纲,咸由庙算。”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象数》:“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繫岁事之舒惨。”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饮食舒惨,与众共之。” 宋 范成大 《晓枕》诗之三:“舒惨常随天气,关心窗暗窗明。”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然以气有舒惨,收穫犹不可齐。”

真风

淳朴的风俗。亦指淳朴的风范。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劝一 柳下惠 ,而千万人立真风矣。” 唐 鲍溶 《题吴徵君岩居》诗:“ 尧 泽润天下, 许由 心不知,真风存绵緜,常与达者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陶渊明祠堂记》:“不藉琴以为雅,故无絃亦可;不因酒以为达,故把菊自足。真风所播,直扫 魏 晋 浇习。”

平澹

见“ 平淡 ”。

距今

在…以前

距今一千多年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愧赧

羞愧脸红

清尘

(1).拂除尘埃。 汉 班固 《东都赋》:“雨师泛洒,风伯清尘。”

(2).车后扬起的尘埃。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犯属车之清尘。” 颜师古 注:“尘,谓行而起尘也。言清者,尊贵之意也。” 三国 魏 繁钦 《定情》诗:“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南唐 陈陶 《寄兵部任畹郎中》诗:“常思 剑浦 别清尘,荳蔻花红十二春。” 王闿运 《丁文诚诔》:“侍清尘於 华阳 ,忝邦政之必闻。”

(3).清轻的尘埃。 晋 左思 《魏都赋》:“增搆峩峩,清尘彯彯。”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忽思格猛兽,苑囿腾清尘。” 清 曹寅 《五月十一日夜集西堂限韵》之四:“清尘隐高树,万瓦光鳞鳞。”

(4).比喻清静无为的境界;清高的遗风;高尚的品质。《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姜亮夫 校注:“清尘,《章句》训徽美。 寅 按即指上之虚静、恬愉、无为自得之境界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苕苕歷千载,遥遥播清尘。”《梁书·任昉传》:“想 惠 庄 之清尘,庶 羊 左 之徽烈。”《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尧 舜 不能荣其素朴, 桀 紂 无以污其清尘。” 唐 杜牧 《西江怀古》诗:“ 范蠡 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忽忽

(1) 失意貌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2) 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

离开杭州,忽忽又是一年

相感

相互感应。《易·繫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楚辞·九章·悲回风》:“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汉书·蒯通传》:“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说郛》卷十三引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人心动时言语相感。”

从游

亦作“ 从游 ”。1.随从出游。《论语·颜渊》:“ 樊迟 从游於 舞雩 之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喜从游,遇 长沮 、 桀溺 、 荷蓧丈人 。”

(2).与之相游处。谓交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见谓之曰:‘吾闻 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余尝登门,出近作《赠别》长短句以示公……公赏诵久之。是后,从游颇密。”

(3).随从求学。 明 徐爱 《<传习录>卷上‘按语’》:“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驪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 爱 备録平时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证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见“ 从游 ”。

绝顶

(1) 超群的;卓越的;极端的;异常的

聪明绝顶

(2) 最高级的;最高程度的

如此绝顶的漂亮

与同

(1).与之相同。《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郑玄 笺:“ 卫 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淮南子·泰族训》:“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

(2).犹同。谓与人一齐。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四折:“寡人带酒,与同二人欲要起身,被店主人家扯住。”《水浒传》第六七回:“却説 关胜 与同 宣赞 、 郝思文 ,引领五千军马接来,相近 凌州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