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

作者:李山甫 朝代:唐代

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原文

担锡归来竹绕溪,过津曾笑鲁儒迷。
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
还似村家无宠禄,时将邻叟话幽栖。
山衣毳烂唯添野,石井源清不贮泥。
祖意岂从年腊得,松枝肯为雪霜低。
晚天吟望秋光重,雨阵横空蔽断霓。

诗词问答

问: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的作者是谁?答:李山甫
问: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是什么体裁?答:七排
问:李山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山甫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43-37

参考注释

担锡

(1).锡杖横担在肩上。锡,锡杖,僧人的法器。 唐 岑参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担锡 香鑪 緇,钓鱼沧浪翁。”

(2).借指僧人出行。 唐 李山甫 《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担锡归来竹绕谿,过津曾笑 鲁 儒迷。”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鲁儒

鲁国 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唐 皇甫冉 《送孔党赴举》诗:“家承 孔圣 后,身有 鲁 儒名。” 清 顾炎武 《答徐公肃书》:“不忘百姓,敢自托於 鲁 儒;维此哲人,庶兴哀於 周 雅。”

端居

谓平常居处。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雷士俊 《寄王筑夫》诗:“寂寞荒村静,端居念远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淄川小圣人》:“先生端居缄默;遇有问难,輒指画谈议,衮衮滔滔,竟晷不倦。”

味道

(1) 滋味

樱桃的味道真好

(2) 意味;趣味

这首诗写得有点味道

(3) 体味道理

味道守真

(4) ;体味道的哲理

尘劳

(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观世音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前蜀 李珣 《渔父歌》之三:“终日醉,絶尘劳,曾见 钱塘 八月涛。”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郭沫若 《<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 香港 回来的,在极端的险厄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

扣寂

谓构思而发为文辞的思维活动。后因用指作文赋诗。语本 晋 陆机 《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扣寂豁烦襟,皇天照嗟嘆。” 杨伦 笺注:“扣寂,谓赋诗也。” 唐 杨巨源 《赠从弟茂卿》诗:“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禪智。”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错误》:“斯岂非乌有成説,扣寂为辞者哉!”

眠云

比喻山居。山中多云,故云。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茅峯 曾醮斗, 笠泽 久眠云。”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渭川 凝碧,早抛钓月之流; 商岭 排青,不逐眠云之侣。” 宋 杨万里 《竹床》诗:“谁言诗老眠云榻,不是渔郎钓月竿。”

心境

佛教语。指清净之心;心情;心绪

村家

农家。 唐 白居易 《麴生访宿》诗:“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 元 张可久 《人月圆·山中书事》曲:“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萧红 《生死场》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宠禄

(1).谓给予宠幸和富贵。《左传·隐公三年》:“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2).谓荣宠与禄位。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贫贱不相顾盼,富贵何假提擕?不贪宠禄荣华,愿君知儿怀抱。” 明 李东阳 《宜阳引》:“古来宠禄易骄奢,今人尚忆贫时否?”

幽栖

(1).幽僻的栖止之处。 唐 王昌龄 《过华阴》诗:“羇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絶。” 宋 范仲淹 《与孙元规书》:“肺疾未愈,赖此幽栖,江山照人,本无他望,以此为多。” 明 练子宁 《二月望日与饶隐君游玉笥山》诗:“上有 梅仙 采药之幽栖,下有 萧云 读书之故基。”

(2).隐居。《宋书·隐逸传·宗炳》:“ 南阳 宗炳 、 雁门 周续之 ,并植操幽栖,无闷巾褐,可下辟召,以礼屈之。” 唐 白居易 《与僧智如夜话》诗:“懒钝尤知命,幽栖渐得朋。”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这确是一座好山……是理想的幽栖之所。”

山衣

(1).谓以山为衣。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松风云盖,白水山衣。贤已星陨,人没兰衰。”

(2).隐居者所穿的衣服。 唐 王建 《从军后答山中友人》诗:“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 汉 臣。” 唐 黄滔 《题宣一僧正院》诗:“山衣随叠破,菜骨逐年羸。”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愧我出山来,京尘满山衣。”

石井

穿石而成的井。《神异经·东南荒经》:“东南有石井,其方百丈,上有二石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湘 东 阴山县 有 侯曇山 ,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广西风物志·柳侯祠》:“二进为中厅,有石井两口,古色斑驳,年代久远。”

祖意

(1).祖师的心意。 唐 李山甫 《赋得寒月寄齐己》:“高谢万缘消祖意,朗吟千首亦师心。” 宋 范成大 《仲行再示新句复次韵述怀》:“神仙懒学古, 浮丘 祖意慵。”

(2).指仿效他人诗文的含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六》有《〈沉园〉诗祖意》,谓 宋 陆游 《沉园》诗仿 唐 妓 徐月英 《送人》诗意。《光明日报》1982.7.11:“笔者以为‘何瓦琴句’的上联,祖意于 三国 虞翻 的一段话。”

雪霜

(1).雪和霜。《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唐 李绅 《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诗:“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宋 程大昌 《感皇恩》词:“周遭松竹,任是雪霜长緑。”

(2).比喻一尘不染。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涤荡纷秽,表里雪霜。”

(3).比喻白色。 唐 刘禹锡 《望夫山》诗:“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綺点成苔蘚斑。” 唐 杜牧 《寄李播评事》诗:“春来烟渚上,几浄雪霜毫。”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发。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雪霜各满鬢,朱紫徒为衣。”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种杉竹》:“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芦花。 唐 黄滔 《题山居逸人》诗:“十亩餘芦苇,新秋看雪霜。”(3)盐。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王钦若 三司勾当,来 亳州 散食盐钱。知州有诗一句云:‘雪霜散处民心悦。’ 钦若 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

秋光

(1).秋日的阳光。 唐 李商隐 《商於》诗:“ 商於 朝雨霽,归路有秋光。” 清 刘大櫆 《吴氏节母墓志铭》:“悬皎日之秋光,倾 岷江 以涤也。”

(2).秋日的风光景色。 唐 陈子昂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诗:“秋光稍欲暮,岁物已将阑。” 唐 司空图 《重阳山居》诗:“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宋 王安石 《锺山西庵白莲亭》诗:“野艷轻明非傅粉,秋光清浅不凭材。” 明 杨慎 《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画作千山红树图,行色秋光两瀟洒。”

雨阵

指来势猛烈的雨。 唐 李山甫 《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晚天吟望秋光重,雨阵横空蔽断霓。” 宋 李觏 《雨中作》诗:“羣阴侮阳德,雨阵春嘈嘈。” 殷夫 《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呵,我们将看见这个决口,红的血与白的脓汹涌奔流,大的风暴和急的雨阵,污秽的墙上涂满新油。”

横空

(1) 横越天空

横空霹雳

(2) 弥漫空中

横空杀气

断霓

亦作“ 断蜺 ”。断虹。 唐 杜牧 《题池州弄水亭》诗:“断霓天帔垂,狂烧 汉 旗怒。”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 宋 苏过 《飓风赋》:“断蜺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姜女祠》词:“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