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

历史官职

尚书令怎么写好看

尚书令怎么写好看

官名。秦、西汉尚书长官,掌收发文书,隶少府。初秩六百石,武帝以后,职权稍重,为宫廷机要官员,掌传达记录诏命章奏,并有权审阅宣读裁决章奏,升秩千石。常以中朝官、平、视尚书事,居其上。又置中书谒者令 (中书令),以宦者充任,以分其任。宣帝时重用中书,尚书职权实移于中书令。成帝建始四年 (前29) 罢中书宦官,复重尚书令。虽三公九卿,希得见帝,出令纳奏,一以主之。东汉尚书台长官,兼具宫官、朝官职能,掌决策出令、综理政务,秩位虽低,实际上总领朝政,无所不统。如以公任其职,增秩至二千石。名义上仍隶少府。朝会时,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皆专席坐,时号“三独坐”。其上常置录尚书事,以太傅、太尉大将军等重臣兼领。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职任渐重,与其分权。灵帝时以宦官曹节领其职。三国沿置,复用士人,不再隶少府。录尚书事或缺,则代行宰相之职。两晋南朝宋为尚书省长官,综理全国政务,出居外朝,成为高级政务长官,参议大政。虽位三品,实权有如宰相,如录尚书事缺,则兼有宰相之名义。南齐录尚书事定为官号,成为尚书省长官,令为其副贰。梁罢录尚书事,遂复为尚书省长官,正式成为最高政务长官,居宰相之位,十六班,虽低于诸公、开府仪同三司,实为百官之长。升为一品、中二千石,位尊权重,遂常缺,以仆射主省务。北魏初不常置,亦不掌实际政务,文帝改制后,尚书省权任颇重,以录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为副贰,兼掌监察百官,皆为宰相。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从一品上,二十三年定为二品。北齐因之。隋朝罢录尚书事,遂复为尚书省长官,正二品,居正宰相之任。因位尊权重,偶有除授,多缺而不授。行台尚书省亦置,视正二品。唐初以李世民为之,后亦不授,皆以左、右仆射主省务,高宗龙朔二年 (662)废其职。其后唯代宗广德元年 (763) 及德宗建中二年 (781),因雍王李适及郭子仪有大功而特授此职,作为荣衔。五代后梁开平三年 (909) 升秩正一品,亦作为大臣荣衔。北宋初为一品寄禄官,有除授,偶有亲王以使相兼领,不预政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定为正一品职事官,然未尝真拜,以仆射代行其职。南宋废。辽朝为南面朝官中品秩最高者,系荣爵,或作赠官西夏为尚书省长官。金朝正一品,居宰相之首,多授重臣为荣衔,不亲庶务。行台尚书省、行尚书省亦置。元朝因之。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后,遂废。参见“尚书”、“尚书台”、“尚书省”。


官名。为尚书之长,俸千石,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属官有仆射。秦始置,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武帝后职权渐重,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晋以后,成为实际宰相,南朝宋“尚书令任总机衡”,梁代“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令总统之”,隋朝尚书令“事无不总”,唐代尚书令,掌典领百官,宋代尚书令位在太师上,“掌佐天子议大政,奉所出命令而行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三·尚书令》、《后汉书·朱晖传》、《宋书·百官上·尚书令》、《隋书·百官上、下·尚书省》、《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宋史·职官一·尚书令》。

词语分解

  • 尚书的解释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2 ∶明清
  • 令的字典解释 令 líng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历史官职推荐:东曹掾属

官名。见“公府东曹”。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尚书令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官职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