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上)-第一部-15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这次晨祷给聂赫留朵夫一辈子留下极其鲜明极其深刻的印象.
通过稀稀落落散布着几堆白雪的漆黑道路,他骑马涉着水,来到教堂前的院子里.他的马看见教堂周围的点点灯火,竖起了耳朵.这时候,礼拜已开始了.
有几个农民认出他是玛丽雅小姐的侄儿,就领他到干燥的地方下马,并牵过马来拴好,然后把他领到已挤满了过节的人的教堂里.
右边都是庄稼汉:老头子身穿土布长袍,脚包白净的包脚布,外套树皮鞋;小伙子身穿崭新的呢长袍,腰束色彩鲜艳的阔腰带,脚登高统皮靴.左边都是女人,她们头上包着红绸巾,身穿棉绒紧身袄,配着大红衣袖,系着蓝色.绿色.红色或者花色的裙子,脚上穿着钉上铁钉的半统靴.老年妇女衣着朴素,站在后面,她们包着白头巾,身穿灰短袄,系着老式毛织裙子,脚穿平底鞋或者崭新的树皮鞋.人群中还夹杂着孩子,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头发抹得油光光的.农民们画十字,甩动头发鞠躬.妇女们,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用她们褪了色的眼睛盯着蜡烛和圣像,用并拢的手指紧紧地按按额上的头巾.双肩和腹部,嘴里念念有词,弯腰站着或者跪下.孩子们在有人看时,就学大人的模样,一个劲儿地做祷告.镀金的圣像壁,被周围饰金大蜡烛和小蜡烛照得金光闪闪.枝形大烛台上插满了蜡烛,光辉灿烂.从唱诗班那里传来业余歌手欢乐的歌声,其中夹杂着嘶哑的男低音和尖细的童声.
聂赫留朵夫向前走去.教堂中央站着上层人物:一个地主带着妻子和穿水兵服的儿子,警察分局局长,电报员,穿高统皮靴的商人,佩戴奖章的乡长.在读经台右边,地主太太后面站着玛特廖娜.玛特廖娜身穿闪光的紫色连衣裙,披着有流苏的白色大围巾.卡秋莎站在她旁边,身穿一件胸前有皱褶的雪白连衣裙,腰里系着一根浅蓝带子,乌黑的头发上扎着一个鲜红的蝴蝶结.
整个教堂里都洋溢着喜悦.庄严.欢乐和美好的气氛.穿着银光闪闪的法衣,挂着金十字架的司祭们.助祭和诵经士穿着有金银丝绦装饰的祭服.业余歌手们也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头发擦得油光锃亮.节日的赞美诗听上去象欢乐的舞曲.司祭们高举插有三支蜡烛.饰有花卉的烛台,不停地为人们祝福,嘴里反复欢呼:"基督复活了!基督复活了!"一切都很美丽,但最美丽的却是那穿着雪白连衣裙.系着浅蓝腰带.乌黑的头发上扎着鲜红蝴蝶结.眼睛闪耀着快乐光芒的卡秋莎.
聂赫留朵夫发觉她虽然没有回过头来,但却看见了他.他是在走向祭坛,经过她身边时注意到的.他对她本没有什么话要说,但就在经过她身边时想出了一句:
"姑妈说,做完晚弥撒她就开斋."
她那可爱的脸蛋上泛起了青春的红晕就象每次见到他那样,乌黑的眼睛闪耀着笑意和欢乐,她天真烂漫地从脚到头瞅着聂赫留朵夫.
"我知道."她笑眯眯地说.
这时,一个诵经士手里拿着一把铜咖啡壶,穿过人群,在经过卡秋莎身边时没有留神,他的祭服下摆触到了卡秋莎.那诵经士有意从他旁边绕过来,表示对聂赫留朵夫的尊敬,结果却触到了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心里奇怪,那个诵经士怎么会不明白,这里的一切,连全世界的一切,都是为卡秋莎一人而存在的,他可以忽视世间万物,但不能怠慢卡秋莎,因为她就是世界的中心.为了她,圣像壁才金光闪闪,烛台上的蜡烛才欢乐地燃烧;人们为了她才高歌欢唱,"耶稣复活了,人们啊,欢乐吧!"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为她,为她一人而存在的.他认为卡秋莎也懂得,一切都是为了她.聂赫留朵夫注视着她那穿带皱褶雪白连衣裙的苗条身材,注视着她那张聚精会神的喜气洋洋的脸,心里有这样的感觉.他还从她脸部的表情上看出,她心里所唱的和他心里所唱的是同一首歌.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晋书》 ◎宗室 安平献王孚(子邕 邕卷三百一十九 列传第七十八
《宋史》 ○欧阳修(子发 棐) 刘敞(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水浒传》 诗曰: 参透风流二字禅,好诸子第十七
《文心雕龙》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杂篇 寓言第二十七
《庄子》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三国演义》 却说孙策自霸江东,兵精粮足。建安父与子(上)-13
《父与子》 叶白鲸(中)-第89章-有主鲸和无主鲸
《白鲸》 前安娜_卡列宁娜(上)-第5部-11
《安娜·卡列尼娜》 走幻灭(中)-第二部-外省大人物在巴黎-11-木廊商场
《幻灭》 那卷三百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
《明史》 ◎贵州土司 贵州,古罗施鬼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演义》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第一百五
《宋史》 ○陈次升 陈师锡 彭汝砺(弟卷一百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
《明史》 ○王恕(子承裕) 马文升 刘卷十三 齐六
《战国策》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齐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 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复活(上)-第一部-40
《复活》 在骨相篇
《论衡》卷九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旧唐书》 ○桓彦范 敬晖 崔玄暐 张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