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上)-译本序

作者:司汤达

    斯丹达尔(1783—1842)的《红与黑》(1830)中译本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群和外国文学评论界注意力的一个交点.围绕这部小说的社会内容.主人公朱利安的形象和他的两次爱情.《红与黑》书名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等问题,已经开展过那么多讨论,专家学者们也已从各个不同角度作过相当充分的论述,以致不论再谈些什么,都象是在"老调重弹"了.为了尽可能不让读者感到厌倦,本文不拟再对作家作品作全面的分析,只想尝试着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红与黑》的魅力何在?
    一个生前默默无闻.在文坛尚无立足之地的公职人员(斯丹达尔在一八三○年七月革命以后,一直在政府供职.),死后竟凭着两.三部小说(斯丹达尔的文学创作主要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1839)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还发表过一篇不成熟的中篇小说《阿尔芒斯》(1827)和一些以意大利轶事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于一八五五年被后人收集成册出版,题名《意大利轶事》.此外,斯丹达尔还写过若干散文.游记及有关音乐.绘画及文学的论述,如《拉辛与莎士比亚》.《爱情论》.《亨利.勃吕拉的一生》.《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意大利绘画史》.《英国通讯录》等.),更确切地说,主要是凭着《红与黑》,便取得文学史上几乎与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地位,这个事实本身,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探究一下么?如果我们进一步作些调查,大约还会发现,尽管《红与黑》初版时没有引起法国公众的注意,而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最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却很少有对它保持沉默的.歌德.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阿拉贡.萨特......等大作家对它表示由衷的赞赏;泰纳.保尔.布尔热.勃兰兑斯.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等著名批评家都高度评价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这部书被列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在许多国家都不止有一个译本(如果我的统计没有遗漏的话,在中国已经有五种译本).特别是在青年读者群中,它始终是最受欢迎的文学读物之一.那么,是什么因素使这部以一个普通刑事案件为素材的小说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红与黑》的主要情节取自法国伊泽尔省的一个刑事案件:马掌匠的儿子贝尔德受到本村神甫的关怀,受到较高的文化教育,进入有身分的米肖先生家当家庭教师,因与女主人发生恋情而被辞退,后来一直命途多舛,教会也对他关上了大门.他将厄运归罪于米肖夫妇,企图枪杀米肖夫人后zi6*杀,犯罪未遂,后被判死刑.)
    当然,所有的评论家都一致肯定斯丹达尔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时代.只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一八三○年纪事"就可以体会到,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一样,是在自觉地为当代社会谱写历史.事实上,就同步地反映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大动荡而言,也只有他可以与巴尔扎克媲美了.他那明晰.敏锐的头脑,对王政复辟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作出了何等准确的分析判断!但是,如果他仅仅写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写出以韦里埃城为代表的"三头政治",写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相互妥协及互相渗透,写出极端保王党为进一步复辟封建势力而召开的秘密会议以及教会在复辟政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是否就能使那么多读者对这部书兴味盎然呢?毫无疑问,这些描写十分重要,很有价值,离开了这些,便不可能理解这部作品的深意.可是,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爱《红与黑》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朱利安.朱利安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他的野心抱负与孤军奋斗,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离开了朱利安的悲剧,其他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何况,朱利安也正是艺术家悉心照料的对象,其他人物和事件在书中不过是陪衬而已.比起《人间喜剧》中的尼克男爵和埃斯格里尼翁侯爵.马兰.德.贡德维尔和脱鲁倍神甫,(以上提到的,均系《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尼克男爵.埃斯格里尼翁侯爵是外省旧贵族的典型,马兰.德.贡德维尔是资产阶级政客,脱鲁倍神甫是耶稣会中有秘密权势的人物.)他笔下的德.雷纳尔先生.瓦勒诺先生.德.拉莫尔侯爵和弗里莱尔神甫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一张张剪纸而已.有特征,却无立体感,作者根本不打算在这些次要人物身上多费笔墨.他所呕心沥血塑造的,是朱利安.《红与黑》四十万字的篇幅,只围绕着一个朱利安.离开这个人物,《红与黑》的魅力就无从谈起.

下一篇:红与黑(上)-卷上-01
目录:红与黑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文学名著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